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那也没有别的话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

第一次知道张爱玲,是在中学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说起他喜欢的作家,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名字。黑的板上白色的“张爱玲”,就这样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后来读张爱玲,读到《十八春》,她的文字,锋利如刀,剖开现实人生的残忍绝望,还深深记得读完后,在公交车上,看到的风景都是一片灰暗,如同蒙蒙天空下,雨也是不清晰的,一切都遥远而人茫然。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余华说:

“我曾经用一种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杰出,那就是在阅读了这个作家的作品之后,是否留下了阅读后遗症。”

我读到这句时突然明白,张爱玲给我的阅读后遗症,的确在神经和情感上留下永久的划痕。

她写她的少年时期,读来心惊。所以她能写出曼桢被她姐姐囚禁的可怕人生经历。她一举成名的作品,都在她的前半生。

《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在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发表,就如写下“出名要趁早呀”,她年少成名。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但年青的她同样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与胡兰成结婚却没得到一世安稳。三年后的1947年,他们分手。

1952年,张爱玲迁居香港。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

——张爱玲

以去美国后的时间线来梳理张爱玲的后半生,或可从她的生活轨迹来更加了解她。

1955年秋,35岁的张爱玲在宋淇与邝文美的送行下,远渡美国。1956年3月,她离开纽约,来到麦克道威尔文艺营。3月13日,她遇见六十五岁的赖雅,4月1日,他们开始并肩用餐,5月12日,他们确定关系。

三个月后,张爱玲和大自己近三十岁的赖雅成婚。三十六岁的她打掉孩子。结婚六个月后,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租了公寓。后来,他们搬到了黑人区。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而赖雅则身体状况极差,婚后两个月再次中风;接着旧病复发;六年后小中风;再过两年瘫痪在床,一病不起。1967年他去世时张爱玲47岁。

来美国的这最初十多年,张爱玲在美国各个城市辗转。经济上的拮据,照顾赖雅的重担,把她压得喘不过气。

她为了生计,写电影剧本,翻译英文小说,即使是她不喜欢的作家。

她一直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但她是坚强的,所有的苦痛全部咽下,还是撑过了最困难的时光。赖雅去世后,她才开始着手喜欢的题材,将《海上花列传》翻译成英文,潜心钻研《红楼梦》。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亦舒曾说:

“今夜读《皇冠》杂志中的《相见欢》,更觉张爱玲不应复出……我始终不明白张爱玲何以再会动笔,心中极不是滋味,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究竟是为什么?”

虽然亦舒是我喜欢的作家,但我却觉得,这才是张爱玲,她已经阅尽人世的浮华与苍凉,不再需要以前的繁复辅陈,她开始做减法,用至简的情节。她的《相见欢》在两个老太太的絮叨里勾勒出生活,那是一种灰色,张爱玲的灰,平淡苍凉。

从惊才绝艳到这样的平静无波。

张爱玲没有回应亦舒,她只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上淡然提到这件事,“中国人对老的观念太落后,尤其是想取而代之的后辈文人。”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张爱玲

“她受伤受得太早,一辈子也不够痊愈”——她早年的经历,还是对她的人生起了很大的影响,有些仿佛是必然发生的事,其实都有着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她嫁了两次,都是年长的才子,胡兰成大她十多岁,赖雅年长近三十岁,可惜前者风流浪荡,后者暮年生活多艰。她或许是想在年长者中得到如父爱一样的慰籍,但她终是没能得到如她祖父母般的色彩鲜明的姻缘,最后孤独终老。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她为胡兰成低到了尘埃里,忍受他的荒唐风流,因为她那么期待现世安稳。可写下岁月静好的人是个渣男,他给予的不是静好安稳,而是不尽的现世纠葛和伤心失望。

也就是张爱玲,能够清醒又干脆的放手,在绝交信中附上自己挣的三十万,以示一刀两段。

她和赖雅或许有过短暂的欢乐时光,但贫病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基调。她承担着养家的重担,又要护理瘫痪在床的丈夫,为了赚取生活费,机票费,她写稿子从早上十点到夜里一点,眼疾暴发,眼睛出血,双腿肿胀。可她不离不弃,陪着赖雅到他生命的最后。

纵使命运如此不公,但张爱玲没有负任何人,她尽了她的责,不亏不欠走完她的一生。

欠她的,她在小说里无情批判,也有原谅。她说,最可厌的人,如果你细加研究,结果总发现他不过是可怜人。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很难想象六十四的张爱玲一天搬一次家的情景,甚至在同一家汽车旅馆都要不停换房间,这时候的她,其实是很有偏执与强迫症的。

她一发现虫子就搬家,那几年,她住遍了洛杉矶的汽车旅馆,市区住完了就住郊区,说“整天只够忙着做无偿杀虫人,只好还是搬家”,她取信时在信箱处发现一只蚂蚁都要立刻更换信箱,虫子成了她晚年的心头大患。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但生活无论多忙乱,她依旧讲究,不允许自己不堪,她准备做美容手术,她有许多化妆品,她还是那么爱美,也许,她一样爱着生活,即使生活中满是虫子。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

听到张爱玲死后数天才被发现,我当时心情难受,久久不能释怀。后来看了相关描述说她死时“面容安祥”,才稍有些慰籍。

有人说她结局凄惨,我并不觉得。八十年代后的高版税让她可以安心写作。她死时家徒四壁,并不是穷,而是她习惯了这样极简的生活方式。

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象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张爱玲

她虽然说自己是一个孤岛,但还是有可信赖的好友林式同和宋淇夫妇为她处理身后事。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1994年的《对照记》,张爱玲放了一百多张照片在书里,也许那时她已经准备好和所有的前尘往事作别。

从此不复有张爱玲。那种讥讽又苍凉的张氏风格只有她能写,因为她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不可复制。

张爱玲:你只看到我的悲惨,却不懂我的高级

她永远是中文世界里的张爱玲。

《秧歌》英文版成功打入美国出版圈后,她的创作作品在英语世界里就没有再被认可过,因为她的根扎在中国文化里。只有中文才能让她随心所欲地处理意象,而这种细密繁复,用英文则显得琐碎,没有中文读来的画面感。

她在最后的人生时光里,还有着对她的家族历史的喜爱与认同,她不忘身为清末名臣的祖父张佩纶和作为李鸿章长女的祖母李菊耦,所以她说“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而她75岁时安祥离开人世,所有尘世的喧嚣和窥探,从此与她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