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需求定律”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和需求关系?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需求与供给”关系往往作为开篇第一章来引出经济学后续的诸多理论

。关于“需求与供给”关系在用英文是这样描述的——The theory of the consumer deals with consuption by utility-maximizing individuals,即“该理论描述的是在消费中,消费者如何获取个人效用最大化”。通俗来讲,就是“买家关心的是如何买到价格量又足,品质也不赖的商品”。

由“个人效用最大化”原理,又引出了传统经济学理论——需求理论(The law of Demand),即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受到一箩筐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是商品的价格,所以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们趋于减少购买,而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们又趋向增加购买。这就好比夏天我想吃西瓜,但如果西瓜的价格不断升高,比如到50元一斤的价格的时候,我就不愿意买西瓜吃了,我可以买黄瓜、南瓜、苹果、香蕉等各种其它水果。但如果西瓜的价格降低,降到5角一斤的时候,想要吃西瓜的我就会多买西瓜吃。所以存在这么一条曲线:

经济学的“需求定律”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和需求关系?

P-Q Curve

观察这条曲线(或者直线),当商品的价格在P1时,对应的社会需求量为Q1,以价格为纵轴、需求量为横轴,P1价格和Q1需求量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为A,而当商品价格由P1上升到P2时,需求量减少,从Q1减少到Q2,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为B,如果有无限个价格P1、P2、P3...直到P无穷,也会对应无限个需求量Q1、Q2、Q3...直到Q无穷,那么将各个P、Q对应的点连接起来,就是上面这条穿过A、B两点的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价格需求曲线(或“P-Q Curve”)。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曾说:“全部的经济学指的是都可以简约称一招一式,这一招就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在经济解释的范畴内,需求定律是我知道唯一的不可或缺的理论,只有需求理论没有其他可靠可用的理论替代,起码到目前还没有......”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张五常先生都如此肯定,但为什么很多人说这个高度抽象化的曲线却无法反映我们日常现实的生活场景呢?

——因为它只是一个数学模型,现实意义很弱。举个例子:一家服装店的衣服平均卖到20元一件,买的人很少,后来服装店老板把店面重新装修的高大上之后,又把衣服的均价提高到了200元一件,生意反而火爆。这样的例子似乎很常见,但这却违反了“需求曲线”的斜率向下的规律,竟然价格越高需求量越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因素在其中起到作用呢?

经济学的“需求定律”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和需求关系?

商场改造后,衣服的价格越高销量越好

张五常先生曾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蜂拥去买标价200元而原先只卖20元的衣服,原因在于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些衣服以前的均价只有20元,特别是在店铺装修升级过以后。只有下面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才能推翻“需求理论”:一是人们明知道这些衣服原来标价20元,却在200元是还去买;二是人们在衣服标价20元是不愿意买,等价格涨到200元是才愿意买。显然,上面这两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上面这个例子恰恰反映出“需求理论”在现实中的缺陷——即消费者的需求量不仅取决于价格,而且还取决于他所拥有的信息(即信息是否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存在“以价定质”的观点,而且这是一个普遍观点。

股票市场上的买卖行为常出现“追涨杀跌”的现象,这也和“需求理论”不相一致,即股票价格升高反而带来股民需求量的上升。但这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过来解释——因为股民相信该股票价格会继续上涨,从长期看来,目前正在上涨中的股票价格相对未来是便宜的,而这又证明的需求理论的正确性。不过“股民相信股价会继续上涨”这个并非客观实际,和前面服装店的例子一样,其根本原因在于股民对于股价和机构对于股价的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所以导致机构往往在股价火爆的最后几个浪头提前撤场,而散户却死在了拿命搏的最后一浪上。

再举一个例子,高端女性喜爱购买的LV、爱马仕包包,这种包包的价格已经完全脱离了其实际使用价值,但是不论价格再高,还是有很多女性爱不释手,甚至用来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所以说,女性购买LV、爱马仕的时候,获取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所提供的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还附加了能满足自我心理虚荣心的效用,而这种炫耀感往往因为身边拥有的人越少而变的越强。

经济学的“需求定律”是否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和需求关系?

LV——女性的挚爱

所以说,人们的需求并不是完全客观的、理论的,有的需求并不是满足于生理功能的客观需要,而是被社会,被周围环境激发的,人们在消费中也形成了通俗的、或者个性的消费习惯。美国经济学家霍步森曾指出:现代的市场价格很少体现在需求上,除非这种需求的变化可以大到明显被感知的程度,因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偏好、品味甚至对品牌的忠诚度都是有粘性的。而需求定律已经由于现实中大量的反常现象存在瓦解,它至多被认为是一种反映社会经济表象的大数定律,而不能被称之为公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