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十佳「蘭州好人」揭曉

8月23日,記者從蘭州市文明辦獲悉,“月評十佳,年評百佳”蘭州好人活動經過推薦、審核、投票、綜合評議、公示等環節後,產生8月“蘭州好人”。

他們分別是:“助人為樂”好人——蘭州日報社《蘭州晚報》新聞調查部主任朱旭東,蘭州市皋蘭縣個體經營戶周貴寶,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理事長張莉;“見義勇為”好人——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馬建麗,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護士長孫英姿,甘肅久誠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經理楊增璐;“誠實守信”好人——蘭州公交集團第四客運公司50路駕駛員孫海巖;“敬業奉獻”好人——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三大隊一中隊中隊長馬佔海,蘭州市皋蘭縣石洞鎮衛生服務站村醫魏良儀,蘭州市榆中縣金崖鎮陸家崖村農民陸鵬飛,蘭州市石化總醫院ICU主治醫師顧華;“孝老愛親”好人——現居住蘭州市西固區新冶路社區家屬院的普通居民盧義堂。

朱旭東,現任《蘭州晚報》新聞調查部主任。20年媒體之路,他堅持公平正義與愛心公益的新聞理想,藉助媒體優勢和公信力,助力公益事業發展。20年來,他親自參與捐助、策劃和執行的十多個公益活動,負責過“關愛老兵”、“尋找最美鄉村教師”、“暖冬行動”等多個公益活動,曾被央視新聞聯播、人民網等上百家主流媒體報道。身體力行投身公益事業,個人直接捐款捐物價值累計6萬元。組織社會愛心企業,為莊浪縣臉部缺陷孩子募捐2萬元;為脊髓炎少女募捐1萬元;為孤殘兒童、福利院老人、自閉症孩子募捐款項財物合計200餘萬元;發起“亞太救助”,三年來帶領部門記者採訪報道200多個大病家庭,幫助他們獲得249萬愛心善款;聯合愛心企業單位創建甘肅抗戰老兵紀念園,為44名抗戰老兵免費提供墓位;從2011年至今,每年冬天深入偏遠貧困山區走訪,採寫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稿件,發揮媒體號召力發動愛心企業,8年裡籌集了價值1000餘萬元的愛心物品,前後捐贈學校200所,幫助蘭州、天水、白銀、定西、臨夏、慶陽、武威、隴南、甘南、平涼等地6萬名貧困兒童溫暖過冬,先後資助30名貧困學生就學……通過執行和策劃公益活動,他號召社會志願者、愛心企業,籌集物資和資金近千萬元,惠及人群10萬人次。

周貴寶,2007年起在皋蘭一中附近和妻子開始經營稱心包子館。自從包子館開業以來,周貴寶就和妻子長期向一些周圍的貧困人士免費提供飲食。2018年7月23日,皋蘭水阜發生洪澇。當得知這個消息後,周貴寶和愛人商議後,第一時間將自己店中當天所有的包子送到皋蘭一中安置點,為受災的1000多名群眾送去熱騰騰飲食的同時,更是為大家送去了一片溫暖。2017年冬天的一個早晨,一位精神失常的80歲老太太,在周貴寶的包子館附近的路上迷路了,周貴寶看到後,就將這位老太太留在包子館讓她取暖,還為她提供了食物並悉心照顧,直到她的家人來把她接走。

張莉,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理事長,甘肅省第十屆青聯委員。她於2006年創辦我省第一家特殊兒童服務機構——蘭州欣雨星兒童心理發展中心,致力於自閉症、腦癱等心智障礙兒童的救助和早期干預。從業12年以來,由其帶領的專業團隊服務特殊兒童及家庭累計達3000多人次。她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打造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服務特殊兒童,使得每年有五六十位特殊兒童經過專業的心理康復訓練離開機構,走向普通的幼兒園和學校。她還帶領教師走進社區,免費幫助社區裡貧困的殘疾兒童和家庭,為家長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幫助,給特殊兒童制訂服務計劃,幫助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和成長。除了關注特殊兒童,她也關注困境兒童。2013年,她成立專業的社工機構,致力於幫助各類困境兒童。先後深入各地開展政策調研、志願者培訓、家庭入戶走訪、心理援助等工作,累計服務達2673人次,還獲得了2017年度蘭州市十佳志願者榮譽稱號。

馬建麗、孫英姿、楊增璐,三位蘭州市民在危險突發時刻不畏懼,成功搶救了一個鮮活生命,充分體現了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和救死扶傷的國際主義精神,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公民的良好形象。7月31日,馬建麗等一行公休外出,當日晚間與同行的孫英姿、楊增璐在泰國芭提雅附近酒店游泳池邊休息時,突然有人驚呼道:“水底怎麼有人!”大家一片驚慌之時,楊增璐飛速躍入池中,將溺水兒童救起。當時孩子沒有心跳,自主呼吸完全喪失,面色青紫,馬建麗和孫英姿立即展開施救,馬建麗進行胸外按壓,孫英姿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當時孩子口腔胃內的食物特別多,又是肺出血,鼻子嘴裡都是湧出來的血和食物,她們密切配合,搶救了幾分鐘後,孩子心跳慢慢恢復,有了自主呼吸,面色漸漸改善。馬建麗再次安排人員取來浴巾為孩子保暖,守護在孩子身邊,直到半小時後泰國當地急救中心的人員趕來,把孩子接去醫院,大家終於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孫海巖,公交第四客運公司三車隊50路4909號車駕駛員。2018年4月18日晚8時左右,孫海巖駕駛自編號4909號車回四公司廠區進行安全例行檢查時,發現了乘客遺失在座位上的挎包,及時與車隊書記聯繫並說明情況,書記和孫海巖兩人打開包發現,內有現金2500餘元、身份證2張、火車票2張、銀行卡數張、醫保卡、市民卡等,想到乘客很著急,他在挎包內找到了電話號碼本進行聯繫,直到打通第五個電話才聯繫到失主。4月19日上午10:30,失主王女士與侄兒一同來到四公司廠區辦公室認領物品,經清點核實後抽出500元現金當面感謝孫海巖,被他婉言謝絕。他拾金不昧的行為彰顯了公交人的精神風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馬佔海,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中隊長。2018年4月19日晚16時,蘭州市電閃雷鳴突降暴雨,山洪直衝青白石街道鹼水溝村,洪流最高處達1米左右,災情緊急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接到命令的蘭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三大隊一中隊中隊長馬佔海同志帶著他的特警隊員進入災情最嚴重的青白石街道開展救援。路面已是滿地泥濘,他們蹚著齊腰深的洪水,一步一步艱難地尋找陷入困境的住戶。就在他們挨家挨戶尋找被困群眾的時候,突然聽到有呼救聲。黑漆漆的雨夜,馬佔海和隊友們只能相互攙扶,一步步朝著聲音的方向走過去,發現是一家5口人被困,父親揹著一個5歲大的孩子,母親攙扶著老人,懷裡抱著一名8個月大的嬰兒,嬰兒由於寒冷飢餓大哭不止,小女孩也在暴雨中瑟瑟發抖。面對這一情況,馬佔海腦海裡第一反應,就是要把這一家人平平安安救出去,他立刻背起小女孩,向臨時安置救護點轉移,為防止小女孩被雨水淋溼,他將自己的戰訓帽戴在小女孩頭上。將一家5口成功轉移到臨時安置救護點,再次返回災情現場繼續巡查搜救,一直奮戰到凌晨3時暴雨停後才回單位。面對艱難險重任務,馬佔海想到的只是責任和使命,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作為中隊長,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注重與民警的溝通和協調,與大家積極配合、團結協作。認真履行著自己的諾言,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同事們的一致好評,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履行著人民警察的神聖職責。

魏良儀,皋蘭縣石洞鎮魏家莊村衛生服務站醫生。他於1992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在農村醫療防保戰線上工作了近26年,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感人的業績。他在鄉村醫生這個本職崗位上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學習中醫傳統醫學,鑽研針灸拔罐技術,努力提高臨床實踐水平,不斷提升醫療技能水準,在魏家莊村這個石洞鎮最大的行政村,秉持醫者仁心,治病救人,服務百姓,為全村近5000村民服務至今,其業務水平和診療能力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成為了村民們信得過的好醫生。他始終心繫村民健康,全村人誰家人有什麼病,誰家的孩子什麼時候接種何種疫苗,他的心裡都有一本賬。他把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為兩位無人照顧的患病五保老人免費送醫送藥上門,長達5年之久;為獨自撫養兩個未成年子女的困難家庭村民墊付了幾千元醫藥費。針對村民預防意識淡薄,計劃免疫工作開展難度大的情況,他逐門逐戶核實做好登記和宣傳教育,疫苗接種率都達到了100%。他還主動出資5000元支持村衛生服務站建設,為推動鄉村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陸鵬飛,榆中縣金崖鎮陸家崖村陸氏旱船傳承人。他從父輩那裡傳承了旱船製作與表演技藝,73歲的他用一生的堅守,在2016年將陸氏旱船以民俗類傳承送上了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大舞臺。他從小就喜歡看父親製作旱船,總愛纏著父親教他做旱船上的紙花,用紙花裝扮旱船、為旱船畫“八寶圖”、設計演員服裝、詳細詢問跑旱船的套路樣式,再到蒐集整理、譜寫旱船歌曲集……除此之外,還有一本他多年蒐集整理的各種民間小調,還結合榆中社火表演中的傳統民俗文化改編完成了《陸氏旱船表演歌曲集》,他說:“陸氏旱船不僅僅是我們陸家崖村的社火表演中的一種形式,更是一種農耕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現。要傳承好陸氏旱船,就必須首先要傳承好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等優秀的道德情操。”他還經常自己掏腰包補貼旱船表演隊,為旱船文化的傳承盡心盡力。

顧華,蘭州石化總醫院ICU主治醫師。2013年秋天,她在值班過程中出現面部肌肉抽搐,考慮可能是工作強度高,未休息好導致。但面部肌肉抽搐進行性加重,進行頭顱核磁檢查結果顯示為“顱內腫瘤”時,31歲的顧華感覺當頭一棒。經過一夜激烈的思想鬥爭,第二天一早她帶著笑容又回到重症醫學科的病區,堅守在工作第一線。11月她做了開顱手術,手術清除了大部分的腫瘤但也留下了後遺症——雙眼複視,至今未恢復。術後她以驚人的毅力鍛鍊恢復,一個月後又回到自己熱愛並熟悉的崗位。2015年5月17日下午,西固區玉門街一施工工地圍牆倒塌,致9名路人被埋,其中包括2個孩子。當日她正在家休息,但接到重大傷亡消息後,第一時間趕到科裡參與搶救,並收治了多名傷者。經過3天3夜不眠不休的奮戰,期間她未離開病區一步,患者的病情終於穩定下來。在一個冬季深夜,顧華收治了一位由120送來的流浪漢,沒有家屬,不能對答。患者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她急忙衝上去,不顧腥臭,仔細查看病人、體格檢查、迅速制定搶救方案……經過一系列搶救治療,患者生命體徵逐漸平穩,面色也漸漸紅潤了。第二天她又從家裡拿來衣服給患者穿上,每日精心治療、照顧飲食,直到患者平安出院。在工作12年中,她從未被患者及家屬投訴,得到了各級領導、同仁及廣大患者的一致好評,曾多次被評為醫院的優質服務明星。

盧義堂,是新城鎮新冶路一名來自甘肅岷縣的拾荒者。2001年5月8日,盧義堂在新城橋頭拾荒時撿到一名女棄嬰,女嬰右眼失明,他將這名可憐的棄嬰帶回家進行撫養,併為孩子取名叫盧霞。春去冬來,週而復始,他以拾荒為生,自己節衣縮食,精心撫養帶回來的嬰兒。當初襁褓中的小嬰兒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現就讀於新城鎮六十九中學八年級。眼部的殘疾並未影響到盧霞的學習,她學習成績優秀,性格開朗活波,團結同學、樂於助人,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雖說盧霞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關愛,可是老人並未因此而放棄拾荒,而是繼續拾荒生活。社區工作人員會經常去看望盧霞,見到老人歲數大身體又不好,還在起早貪黑的拾荒,社區工作人員囑咐老人一定要多休息,老人擺擺手說:“趁著能動的時候多幹點,不能拖累孩子,拖累政府”,樸實的一句話,卻體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質。□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曉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