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意麒:用“信念之火”点燃“理想之光”

邓意麒:用“信念之火”点燃“理想之光”

电梯门打开,迎面就看到一位身穿白衬衣、头扎马尾辫的“元气少女”。确认过眼神,记者和邓意麒相视而笑——这才得知,采访对象已在电梯口等候多时了。

外表青春洋溢,待人亲和热情,可这位1989年出生的姑娘资历已然不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计算机博士,大学期间就曾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大学生辩论锦标赛中斩金夺银,还曾就职于著名跨国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而今是湖南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沙市中电软件园团委委员。

“为什么放弃光鲜的金融业?为什么选择回国、回乡创业?为什么从不迎着投资人眼中的风口而上?”当记者抛出一连串的问题,邓意麒的脸上浮现早已深思熟虑的淡定。访谈中,她不止一次地强调:对于我,对于我们一个团队而言,这就是一种情结,更缘于一种理想和信念。

打造新一代网络环境下的“中国芯”

坐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与一同当选的1500余名团十八大代表共同聆听党中央的致词,邓意麒被“理想之光、信念之火”八个大字再次点燃——因为几次深深震撼于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所以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从来不是一句虚言。

部队有句名言“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而邓意麒就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在父母的影响下,她顺理成章地考入军校——国防科技大学。

“在那里,我一直在亲身感受着什么叫肩负使命。”在科研攻坚的最后阶段,同为一个重点课题组的师兄因为长期用眼疲劳导致单眼视网膜脱落,却为了不影响进度强忍着,直至项目联调结束才赶去医院。还有更多的师姐师弟们,拒绝了大城市里待遇丰厚的工作常年驻守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一辈子籍籍无名。邓意麒曾问他们是否后悔,而那个回答让她终生难忘:“嫦娥、天宫还有我们送上天的每一颗卫星,它们每一个发射窗口和轨道都是我计算出来的。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祖国的史册里有属于我的一笔,我觉得很幸福,何来后悔?”

“由于种种原因我不能以他们的方式回报祖国,但至少我可以选择在国外学习过这些技术以后回到国内来做一些属于我的贡献。”于是在2016年博士毕业之际,邓意麒毅然携手6名曾在母校同属一个实验室、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校友共同回国创业。

“我们这个团队由来已久了,在英国那么多年,虽然身处不同的高校,但大家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邓意麒的话引发了记者更大的好奇:是怎样一个项目把这群“学霸”始终凝聚在一起?

“如今,因为www.的技术,人们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资讯,但你知道吗?这样一项核心技术并不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而是在美国人手里……而当我们在2009年接触到CPS信息物理系统,便开始想象: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新一代网络核心技术的底层架构能否由咱们中国人掌握?”

其实在当时的中国,连4G技术都不成熟。然而,这群年轻人怀揣着这个多少有点像天方夜谭的梦想不懈努力,直至如今,中国首个、全球领先的“通用型物联网操作系统”成为现实。

“近两年来,大众对于物联网、智慧家居这样的名词已经不陌生了。可是我经常会问,有多少人真正享受到了所谓的智慧家居?少之又少,为什么?说白了,就是贵!”

邓意麒笑笑,她用这个冷不丁的“俗话”引出了问题的实质。“现在一个家庭若要享受智慧家居,恐怕要把家里的电器设备都换了——过去烟囱式的开发模式导致了数据孤岛的出现,品牌和品牌之间,型号和型号之间都不互通。当然,对于一个家庭,以后我都买同一种品牌,在一定条件下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可是对于一个小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来讲,若要被一种品牌垄断,可能吗?所以我们就设计了一套操作系统,来实现对不同型号不同厂家之间设备的无缝对接、控制共享以及智能协同。”

邓意麒介绍,基于公司研发的这套基础性操作系统,可以衍生出诸如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无数种应用。比如,他们已经完成对中国十强县之一“长沙县”、“中国电子”旗下的多家产业园区,以及北京昌平的“未来科技城”等多家政府端、企业端的智慧改造,包括信号灯、摄像头、停车场、电灯、窗帘、智能垃圾桶等等全部被连接入网。再比如,他们还开发了一款叫做“智量体”的黑科技APP,免费向所有用户开放。只需用手机“咔咔咔”拍三张正面、侧面、背面的照片,它便能迅速识别你的身形数据,并帮你对接到有能力生产的工厂,实现量体裁衣,并就近生产发货。

“当然,这些年我们也会面临一些诱惑”,邓意麒话锋一转,坦言,“在公司融资的过程中,有一些投资人会问:最近共享货架挺火的,或者区块链很热,你们考不考虑做?我们做算法出身,其实都可以尝试。但我和我的团队最终没有去追赶那些看似周期短、回报快的所谓风口潮流。”

“我们还是希望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去做自主可控的、属于新一代网络环境下的‘中国芯’,因为我们认为这才是需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国之重器’,也将会是永恒的风口。”邓意麒说得坚定。

邓意麒:用“信念之火”点燃“理想之光”

“我感受到了另一种中国速度”

如果说回国更多是缘于家国情怀,那么为什么最终落脚于湖南长沙?记者对邓意麒直言,对于企业而言,北上广的融资环境或许更好。

对于这样的追问,邓意麒依然胸有成竹。

“我们在决定回国之后,确实面临选择城市的困惑。北上广固然好,在融资、招贤纳士方面存在优势,但作为特殊的军转团队、本土人才,长沙给予我们的优厚条件可能是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

邓意麒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另一个令她颇感意外的故事。“两年前,我们是一群在国外呆了至少六年,且刚刚迈出校门的学生,对于国内的产业政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那时,长沙中电软件园的总经理夏立峰主动联系了我们,热情邀请我们入驻。”

从工商注册,到企业核名,种种繁杂的手续,园区有专职人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的服务。从房租减免,到税收优惠,再到引才新政,包括省级、市级到区级的政府扶持政策,园区会把所有信息一概打包整理,且兑现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甚至,对于邓意麒所在这家初创企业的特别需求,长沙市高新区政府做到了“一事一议”的程度。“比如我们在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需要连接大量的设备。而目前600多平方米的场地依然不足以建设机房。那么政府在核实了情况之后就计划针对我们协调用地。包括在我们缺资金的时候去协助引资,在我们不了解渠道的时候想方设法对接更好的市场……”

正是在多方扶助和引路之下,苏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创立刚刚五个月的时候,就拿下了第一笔千万融资。“在这里我还想为我的家乡打个广告”,貌似一句玩笑话,邓意麒却道出了每个创业青年都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也是因为长沙物价相对便宜,现在我们公司的员工都已经买车买房了。”

作为曾经的全英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秘书长,邓意麒对于海内外的创业环境有了切身的对比。“我们探访过剑桥的产业园区,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少有来自政策的多方支持,更不用说资金上的帮助了。其实这几年一些欧洲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并不好,所以财政能力相对有限。而我们的祖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愿意回到国内,而祖国也有能力有条件为他们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

邓意麒笑言,对于家乡这些鼓励创新创业的利好政策,如今她几乎是逢人便讲,而且不遗余力。她说:“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回国创业,在这回国的两年间我也真真切切地为祖国的发展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都说高铁代表着中国速度,那是体现在硬件上,而在软件上,比如说政府的简政放权,让我体会到另一种中国速度——国内现在的办事效率之高,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之迫切、支持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邓意麒:用“信念之火”点燃“理想之光”

在最严肃的场合,依然保持开放的态度

《中国青年》:一年前,你多了一个新身份,在长沙市中电软件园团委兼职组织委员。请问,你所在的这个基层团组织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邓意麒:目前在我们软件园注册的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包括以自主可控的国产计算机为龙头产品的“湖南长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我国首个导航信息安全协同创新平台“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也有年轻人熟知的直播平台“湖南映客”、国内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还有更多像我们一样处在初创和成长期的企业。这些企业中大部分的员工年龄处在20—40岁之间,他们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工作对象。

对于创业青年而言,如果单纯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报告,可能积极性不会太高,毕竟企业家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效益、市场和利润。基于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希望换一种思路,利用共青团的优势,融合我们党先进的思想,去帮助他们建筑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员工凝聚力。

比如在五四、七一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都会举办青年大讲堂、企业家大讲堂,内容涉及企业日常文化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财税制度、融资培训、企业管理、消防常识等等。除了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我们还会定期开展球类比赛、“麓谷之恋”相亲联谊。大家应该能想到,在我们软件园区有大量员工都是所谓“程序猿”,这个群体的社交圈相对狭窄。这个团组织是真心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们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大概也就在这无形之间,园区的年轻人凝聚在了一起。在年终组织年会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家都很乐于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为这个组织尽一份力。

《中国青年》:记者旁听团十八大会议期间湖南团的分组讨论时,注意到你在发言时获得了大家高度的关注。你谈到,共青团的工作可以借鉴一些海外经验,具体应该怎么做?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建议。

邓意麒:在这次分组讨论的时候,我听到一些高中生、大学生代表反映,一些青少年对于未来很迷茫,会感觉团组织也没有那么令他们亲近。我在想,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政治是未来立志要从政的人才需要关心的,而党政干部的数量毕竟有限,才造成了这样的割裂。

那么,如果能让大众都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将会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帮助,会不会更有动力向组织靠拢呢?时代再怎么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会变的。

我有幸从大学开始接触到英国议会制辩论这种课程模式,它和中国人熟知的国际大专辩论赛有所不同。它的议题更加贴近生活,不是诸如“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那种抽象的问题,而是比如“高考要不要加分,要不要文理分科”,“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欧盟能否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很多欧美国家从小学阶段起就会为青少年设置这样的辩论课程。孩子们通过讨论,一方面更加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本质和地缘政治,另一方面也体会到关心政治,了解民生,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我认为如果共青团能够在这方面进行有序的引导,将会为中国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有益的影响。

《中国青年》:这是你第一次参加团代会吧,感受如何?

邓意麒: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耳目一新”。首先,我没想到组织方会用“智慧团务”率先汇聚了1500多名团代表,让大会“未开先热”。其次,在会议期间,会风会纪要求不搞穿靴戴帽,不做工作汇报。而我所在的湖南团会场里,团省委书记汤立斌也一再鼓励大家,不要总说好话,更多结合实际谈问题——在这样严肃的场合,大家依然抱持着非常开放的态度。

在我看来,大会的闭幕式更像是我们的一场毕业礼,所有代表一起拉歌、掀起人浪,为当选代表而欢呼。这是一场务实而诚恳的大会,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一场青春盛会。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15期官方微店,点击阅读原文责任编辑:浮琪琪

邓意麒:用“信念之火”点燃“理想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