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之君不平常:他三十三年內迎來五位霸主,卻都能保持良好關係

春秋時期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諸侯爭霸,公認春秋有五位霸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但五霸分別是誰,則有差異,其中一個說法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五位,而這五位霸主所在的時期,天下的”主人“是同一個,那就是周襄王。

平常之君不平常:他三十三年內迎來五位霸主,卻都能保持良好關係

周襄王名鄭,是周惠王之子,他能力是有的,但形勢比人強,在他三十三年的周王生涯中,五位霸主一個接著一個,登上了歷史舞臺,而在他們的霸主光環之下,周襄王顯得孱弱不堪,周王室也無可避免地持續衰落,淪為諸侯爭霸的一杆大旗。

周襄王登位之初就跟霸主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他能坐穩王位,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些霸主們的幫助。

周襄王在即位之前就很危險,他的老爹周惠王寵愛幼子王子帶,不喜歡他這個太子,總想廢了他,改立王子帶為太子。

周襄王不受父王待見,就想尋求外援,霸主齊桓公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周襄王也不是無能之輩,最終成功說服齊桓公支持他即位。

平常之君不平常:他三十三年內迎來五位霸主,卻都能保持良好關係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夏天,齊桓公邀集魯僖公、宋桓公、陳宣公、衛文公、鄭文公、許僖公和曹昭公,與周襄王在衛國的首止相會,會盟宣佈支持太子為嗣君。

看到兒子尋求外援,周惠王非常生氣,但又不敢直接跟齊國交惡,畢竟之前衛國和南燕國就曾攻入周王室,讓周惠王過了好幾年流亡生活,更強大的齊國他哪敢惹。

周襄王是個很謹慎的人,一次聲明還不夠,周惠王病死後,他還擔心王子帶爭位,所以先秘不發喪,急忙派人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馬上召集諸侯在洮開會,宣佈擁護周襄王為天子,即位後的周襄王才放下心,宣佈了周惠王的死訊。

周襄王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王子帶確實是賊心不死,要是讓他先得知周惠王的死訊,王位是誰的還得兩說,即便現在周襄王在位,王子帶依舊蠢蠢欲動。

周王室什麼都少,唯獨亂子不少,都已經弱到被二流國家衛國揍的地步,依然在盤算著謀權篡位,王子帶就聯合自己的黨羽默默地謀劃著。

平常之君不平常:他三十三年內迎來五位霸主,卻都能保持良好關係

在王子帶的團隊中,有一個很特殊的人物,那就是周襄王的枕邊人——王后隗後。王子帶怎麼勾搭上嫂子的不清楚,反正通過她,王子帶對周襄王的一舉一動摸得透透的。然而就算這樣,王子帶數次引西戎兵進攻周王城,還都以失敗告終,也不知道是周襄王太強還是王子帶太廢。

不甘失敗的王子帶又與隗後約定裡應外合,但卻被周襄王識破,連忙廢了隗後,可惜為時已晚,王子帶已率軍兵臨城下。關鍵時刻,周襄王也不管頭上戴了頂綠帽子,倉皇出逃到鄭國,向天下諸侯求救。

或許你會問周襄王為什麼不去找齊桓公呢?因為此時齊桓公已經去世,齊國因內亂而衰落,中原諸侯的扛把子換成了晉國。

正好晉文公新立,急需立威,晉文公便打著勤王的旗號,出兵生擒了王子帶,迎周襄王回都城,將王子帶押到都城處死,平定了這場“子帶之亂”。

平常之君不平常:他三十三年內迎來五位霸主,卻都能保持良好關係

其實周襄王這次求救,志在中原的秦穆公也已出兵,在晉文公動手之前秦軍已經到了黃河邊上,只不過晉文公出兵後,撇下秦軍自己去了。晉軍雷厲風行,等秦軍抵達,王子帶都身首異處了。

為了感謝晉文公,周襄王把陽樊、溫、原和攢茅四個邑的地賜給晉國。東周領土本來就不多,這一次贈了四個邑後,王室領土更少了,只有洛邑王畿方圓百里之地!

宮廷動亂,兄弟奪愛,外憂內患,各種陰謀詭計愛恨情仇,在周襄王的一生中都逐一呈現。他能夠在王室衰弱的情況下跟諸位霸主相安無事,除了周王室殘留的共主之名以外,跟周襄王自己的識相也有關係。

比如齊桓公助周襄王登位,周襄王就在癸丘之盟上承認了齊桓公的盟主地位,許之見天子不行下拜禮,可以代天子征伐不臣之國。後來在踐土之盟,周襄王又承認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稱霸西戎後,滅國十二,周襄王也派使者送去銅鼓12面,表示王室承認秦國的霸主地位。還有宋襄公,他”稱霸“時,也曾打算讓王室送東西,可惜還沒送就去世了。

平常之君不平常:他三十三年內迎來五位霸主,卻都能保持良好關係

在周襄王后期,楚莊王也已上線,不過還未稱霸,不過就算稱霸,周襄王估計也不會那麼識相了,畢竟楚莊王路過洛邑的時候,可是問過九鼎的。

雖然五霸被王室承認後,王室的地位越來越低,發展到後來,諸侯混戰,戰勝一方都會通知王室來賀,而王室的作用也變成祝賀戰勝國,天子尊嚴盡失!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以當時周王室的實力,的確沒有太多選擇,雖然共主之名猶在,諸侯不敢行滅周之事,但是換個周王,霸主是絕對敢的,別說霸主,衛國不就做了?

很識趣的周襄王,為了保住王室僅有的一點地盤,給了五霸一個稱號,讓他們去抵禦四夷的進攻,同時又開疆拓土,大大的增加了華夏族的地盤,儘管跟周王室沒有關係,但好歹也是華夏族的地盤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