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會吐「金塊」的細菌

澳大利亞地質學家發現了一種名叫耐金屬貪銅菌的細菌,它們能將自然界中分散的金子凝聚成金塊。

耐金屬貪銅菌一般生活在富含重金屬的土壤中,尤其喜歡銅。但這不表示重金屬對它們無害,一旦銅的含量過高,它們反而會因為大量吸收銅而死。

科學家發現會吐“金塊”的細菌

對它們來說,更加致命的是金形成的劇毒化合物。為了代謝掉這些有毒重金屬,耐金屬貪銅菌演化出了一套獨有的代謝機制。耐金屬貪銅菌會在體內分泌CupA酶,在這種酶的作用下,多餘的銅元素會被排出細菌體外。

(注意啦,“金塊”來了!)

科學家發現會吐“金塊”的細菌

但如果該細菌同時吸收了銅和金,CupA酶的活動會受到抑制,細菌開始分泌另一種CopA酶,將含金化合物還原成直徑僅幾個納米的“微型單質金塊”並排出體外。由於單質金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對細菌的毒性就大大減弱了,同時分散的黃金也得到了富集。

科學家發現會吐“金塊”的細菌

那些埋藏於深層地表下的古老黃金被稱為原生金。原生金被地下水融解後,很容易在壓力作用下上升,黃金也就被帶到了地表附近。如果在此過程中遇到了耐金屬貪銅菌等微生物,就很可能形成金塊。

這種特殊細菌的發現,也許能幫助黃金開採產業更高效地處理金礦石,一些價值不高的尾礦可能也會因此而變得更有價值,就連電子元件中的黃金回收可能都會變得更方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