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复岳阳楼的书法家张德荣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复岳阳楼的书法家张德荣

●“吏才诗笔当今无”

张德容(1820—1888),衢江区黄坛口人,因为黄坛口旧有古松地坪,故自号“松坪”。清咸丰二年(1852)举人,三年(1853)中进士二甲第二十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六年(1856)因为成绩优异留任,被授予编修一职,正式成为翰林。此后,他又在朝中历任军机处章京、兵部郎中等,职掌军政机要。也就在这一时期,他与晚清的许多饱学之士深有交往,如军机大臣潘祖荫、太傅翁同龢、大藏书家朱学勤、金石家何昆玉等。

1871年以后,张德容离京外放,曾两度出任湖南岳州(今岳阳)知府。在任上他编撰了《岳州救生局志》,并先后两次主持重修了岳阳楼。关心民瘼,颇有惠政,影响深远。这只是政绩,张德容的文采也少有人比,诗、书、画无一不精,太傅翁同龢《题张松坪潇湘梦游图》评之:“岳州太守贤大夫,吏才诗笔当今无。”衢州市博物馆就珍藏其书法作品数幅和翁同龢赠之楷书八言联一对。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复岳阳楼的书法家张德荣

●“服官之暇”著巨编

除了“吏才诗笔”,张德容在金石学方面的贡献极大。作为一个曾有着发达青铜文化的国家,我国的金石学研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据考:金石学始于汉,魏晋至唐逐渐演进,到两宋臻于极盛,出现了赵氏夫妇的《金石录》。衰于元明。至清末咸同年间,虽然从全国文化学术界来看,理学还是主流,但上海、江浙一带的儒官却钟情于金石学研究。张德容出仕咸同间,平常与潘曾莹、陆增祥、潘祖荫、何昆玉等交谊,他们都是金石爱好者,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名家。所以说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些特殊的人才,他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环境。

张德容是晚清大藏家,收藏以金石碑帖为主,并以藏宋拓《石门颂》为世人惊叹。随着藏品的积累和时机的成熟,1872年在岳州任上,他完成了《金石聚》十六卷,“十余年间服官之暇”,于“草堂养疴时”完成。由于他的斋号是“二铭草堂”,所以书取名《二铭草堂金石聚》。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复岳阳楼的书法家张德荣

 光绪五年(1879年)张德容再任岳州知府。此时,岳阳楼“断碑残碣,纵横满地,楼基拆裂,大有倾圯之势。”他果断决定拨茶厘税及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富绅捐款,于次年动工大修岳阳楼。为了使岳阳楼免遭洞庭波涛冲毁之灾,遂将楼址从湖畔坡地移进六丈多,建于巴丘山顶高敞处。楼顶的玻璃瓦用桐油石灰调拌,隔瓦则以铁铆连结,十分牢固,暴风难揭,滴水不漏。楼前的石砌泊岸和城墙上的雉堞,都用糯米粉调细瓷灰修砌,刀斧不入。左仙梅亭、右三醉亭亦加固筑。此次维修历时一年,共费资2万余缗。后张德容在《重修岳阳楼记》中这样写道:“自宋以来,或修或毁,不知几易。其修也,则层檐飞阁,岌焕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其毁也,则横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这说明他对保护这座古楼有极深的见识与创举。

通过这次岳阳楼大修,不仅解决了岳阳楼楼基免遭洪水波涛冲洗的问题,而且使楼台更为雄伟壮观,楼观视野更为开阔,形成了“大湖南北形胜之地,以斯楼为雄”,参观揽胜者络绎不绝的新气象。

为保护好岳阳楼,大修竣工后,张德容又出具告示:“嗣后登楼游览,务各恪遵礼法,不得肆行喧哗”,“不得酗酒滋闹”,“倘有违玩不遵,定即拿案惩治不贷”。并刻碑于楼旁。后经民国年间维修,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落架大修,岳阳楼整旧如旧,复古出新,熠熠生辉。

晚清翰林,金石大家,修复岳阳楼的书法家张德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