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夫妻如此有计划的咄咄逼人,如果郭德纲当时不够冷静会怎样?

要说这对夫妻可谓来者不善,上来就送给郭德纲三本书,意思是说:我们可都是出过书的人,我们的相声研究已经形成了理论高度,你郭德纲得好好读读这样的书。郭德纲表现得非常谦恭,表示回去以后一定认真研究。随后,两位夫妻的开场也是盛气凌人:"听过我们相声的不多但也不少,您不认识我们是吧?"提问可谓是咄咄逼人。但郭德纲什么阵势没见过啊,但见他凤眼一睁,以一句"今儿你就让我认识认识吧",四两拨千斤地巧妙地化解了现场紧张的气氛。

相声是门传统艺术,对基本功的要求极高,而这对博士夫妇在参加节目时,最被诟病的地方,就是基础太不扎实。基本功都不行,你来说创新,岂不是民间常说的,"连走都没学会就想学跑"?最终是会跌倒的。

两口子上台讲笑话,亮出说学逗唱几件宝,令台下人真的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这就把实力展示出来了,能不让你们过?不过观众也不答应啊!可他俩不展示这个,却展示"博士"头衔,展示出了几本书(还是自费出的),这就讲不到一起去了,老郭不让他过,没毛病。

博士夫妻如此有计划的咄咄逼人,如果郭德纲当时不够冷静会怎样?

(这两口子明明是讲相声的,老郭为啥说"我们不是一个行业"?就是讲不到一切去嘛!)

小编听了两段,脸上没起一丝风雨,观感是:这两口子,一个锅里吃饭,一张床上睡觉,可是在讲相声时,并不能做到配合纹丝无缝,那女的总感觉慢半拍,男的则动作僵硬;逗和捧的搭得硬不说,笑料也生硬,缺乏"(入)情(合)理"的渲染力。抛出来的"包袱",难以让人产生联想,会心一笑。他们站在台上,肢体动作很少,就是动嘴,讲笑话——总的来说,观感汇成仨字:不好听。

据说他们的相声是什么公式算出来的,可观众管你公式还是母式,必须真好笑才行。老郭说话,常是话糙理不糙,好比他说,你说一千道一万,观众愿意掏钱买票(而且必须是场子大、票价不菲),才是王道。这两口子的相声,小编看还只是业余水平,参加个晚会什么的还行,要出来"卖",恐怕还得再练练。

博士夫妻如此有计划的咄咄逼人,如果郭德纲当时不够冷静会怎样?

相声可不是那么好练的,不像拍戏,上个电影学院四年本科,还经常逃课,就可以成流量明星。就说郭德纲吧,此公外形有点痞,很难跟"大师"联系上,可架不住他有才、功力深啊!

他们跟郭德纲比,就是一个站堂屋里,一个连大门都没进。这两口子,为了把相声做成一门生意,积极参加各种节目"露脸"。小编对他们的发展还是比较看好的。

首先他们现在有了一定的名气,如今名气就是生产力,懂行的观众不多,喜欢凑起来看热闹的却多如牛毛。几万粉丝,为进一步做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段子好听不好听,能持续原创(还不抄袭侵权),也是本事。据说给他们投资的人,就是看中他们每两三天就能产出一条段子的产能。如果他们把自己的"产品"再调一调,把公众号做成一个几十万粉丝的大号,还是有希望的。但如果他们把目标定在进剧场卖票,那就走错了方向,从他们的自身条件来说,"相声剧场"是郭德纲的天下,他们比较适合做相声(笑话)音频——何况这也是网络娱乐的方向。

博士夫妻如此有计划的咄咄逼人,如果郭德纲当时不够冷静会怎样?

(你与郭德纲,各有各有的"生意",市场这么大,别担心"抢生意"的事儿!)

总之,对一切创新(即便是自以为是的创新),社会都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他们自己也要有较大的格局,假如自己玻璃心、心眼小得像麦芒,动不动就急,如何能让人笑呢?

逗人笑,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得慢慢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