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藝術被認為是歐洲美術真正意義上的源頭, 是愛琴海美術的延續,其可分為四個時期: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愛琴文明時期(公元前31世紀—公元前13世紀):

愛琴文明可由地區分為克里特藝術和邁錫尼藝術,雕塑上以具有民族特徵的工藝製品為主(動物雕塑),建築上有克里特的層次多變而複雜的克諾索斯皇宮。愛琴文明雖然前接埃及文明,後延希臘文明,卻並不是兩者的交流媒介。愛琴藝術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徵,關聯著人的日常生活,具有親切而和諧的氣息。隨著13世紀多利亞人的侵略,愛琴文明隨之消亡。

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8世紀):

荷馬時期起於多利亞人發動特洛伊戰爭,將希臘領土佔領後並未建立國家,使希臘文明斷裂,社會發展緩慢,生產力大幅度削減,這段時期被稱為“黑暗時期”,盲人詩人荷馬將這個時期的各類神話故事整理成《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史詩,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為“荷馬時期”。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酒取走醉智者的智慧,使聖賢之士嬉戲,使不拘言之人微笑”——荷馬《奧德賽》

荷馬時期,最出色的成就是神話和史詩,《荷馬史詩》整理集合幾個世紀裡流傳的希臘神話故事,為未來的希臘美術指明瞭方向,並提供了不少的創作素材。這個時期的造型藝術屬於萌芽階段,基本體現為幾何圖樣的瓶畫,風格簡潔輪廓分明,沒有細節刻畫,這些作品多用於敬神和陪葬,這個時期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幾何風格時期作品

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

古風時期是希臘造型藝術的形成期,是希臘社會的轉變期,荷馬末期已經陸續建立起城邦,各地進行生產買賣。在古風時期,希臘與東方進行貿易交往,開始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在吸收後又逐漸脫離東方文化,開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在建築上的體現多為神廟,這個時期產生了古希臘三大柱式的前兩種:多立克式和愛奧尼式。

多立克柱式的柱體粗壯,風格樸素,柱頂沒有裝飾,沒有柱基,柱身由下向上逐漸變小,中間略微鼓起。愛奧尼柱式的柱身較為纖細精巧而均勻,柱頂裝飾呈渦卷狀,有柱基。古典時期,藝術家在愛奧尼柱式的基礎上創造了第三種科林斯柱式。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古希臘三大柱式

古風時期的瓶畫藝術出現了三種風格:東方風格、黑繪風格和紅繪風格。

東方風格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受到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影響,最初為基本的幾何形式,後來逐漸發展成以人物、動物為主題,這類風格簡潔明瞭,輪廓分明,生動形象。

黑繪風格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這類作品將人物塗成黑色,背景露出赭色,並用勾線來描繪細部。而紅繪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末,與黑繪相反,它的人物為赭色或赭紅色,背景塗成黑色,同樣用勾線來描繪細部。這兩類風格都使人物顯得更加生動飽滿。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黑繪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紅繪

在雕塑上沒有太大突破,人體僵硬而死板,造型千篇一律,人像生硬的微笑很相似,被稱為“古風式微笑”。

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

古典時期起于波希戰爭結束,結束於馬其頓人征服希臘。這段時期是古希臘藝術的繁榮時期,在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下社會繁榮昌盛,藝術成就到了頂峰,給希臘帶來前所未有的輝煌,晚期盛極而衰。

在建築上,有著名的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百都斯的赫拉神廟以及雅典衛城建築群。這個時期創造了古希臘三大柱式的最後一種科林斯柱式,它衍生於愛奧尼式,比其更纖細,柱頂裝飾也更為複雜,裝飾性強。繪畫上,有昔克翁畫派和雅典畫派,瓶畫上,由紅繪衍生出白底彩繪。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

在雕塑上,古希臘取得了不少輝煌的成就。

古典初期,代表人物為古希臘三大雕塑家之一的米隆,研究人體肌肉分佈和身體各個運動形態,從而創作出《擲鐵餅者》等多項作品。

古典盛期,代表人物為古希臘三大雕塑家的另外兩位:菲狄亞斯和波留克列特斯。菲狄亞斯十分追求理想形式的美感,作品有經典的《宙斯神像》、《雅典娜神像》和《命運三女神》。波留克列特斯在《法則》一書中闡述了人體的各部分比例,並指出人頭與身體的比為1:7,他十分注重作品的規範形式,所以雕塑中缺少菲狄亞斯那種理想的美感,主要作品有《荷矛者》。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米隆《擲鐵餅者》

古典後期,藝術家開始在雕塑中傾注人物情感和個性,體現著希臘雕塑的逐漸成熟。

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前1世紀)

希臘化時期起於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希臘領土和波斯帝國,結束於埃及託密勒王朝被羅馬人征服。馬其頓人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將希臘文化向亞非各個國家傳播,古老的東方文明與希臘藝術進行交融,對於所涉及國家來說,“希臘化”就是吸收了希臘文化成分的文化,即使亞歷山大帝國很短暫覆滅了,這種“希臘化”的影響仍舊持續存在著。

建築上,不再以神廟為中心,而是以廣場公共場合為中心,建設宏大裝飾性強,用愛奧尼柱式代替了樸素的多立克式。主要作品有宙斯神廟、法洛斯燈塔和雅典燈塔。繪畫上,主要集中於一些裝飾性的壁畫浮雕。

雕塑上,有著名的《拉奧孔》和《米洛斯的維納斯》。《拉奧孔》含有著扭曲與美得協調,層次分別情緒強烈,穩定而富於變化感,體現了藝術家對人體結構和肌肉分佈的精準觀察。《米洛斯的維納斯》則被賦予優雅而平和的美感,莊重穩定,微妙多姿,雖缺失雙臂卻給人以渾然天成之感,身體上則呈現出黃金分割比(1:3:5),是希臘人對理想化軀體的投射,直到19世紀,人們仍拿維納斯作為人們評判女性美的標準。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拉奧孔》

「藝術鑑賞」美術之路:淺談古希臘藝術的發展史

《米洛斯的維納斯》

在自由民作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後,參與城邦治理中提倡大眾運動鍛鍊,由於本土的氣候溫暖宜人,古希臘出現了裸體運動比賽,人們不再以裸體為恥,反而是以健美的身軀為驕傲,人們逐漸發現並創造人體美。在民主政治的環境下,希臘人尊重人,認為神是最完美的人,把人體美作為最高理想,看作真善美的本源,把希臘神話傳說作為藝術創作的本源。希臘的藝術作品中大多都有著對理想人體美的追求,以希臘神話故事為基礎,同時有著民主自由的色彩,結合貴族的審美和自由民階級的理想,和諧規律,莊嚴靜穆,節奏明快,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抹滅的印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