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孤獨的人都很酷

總喜歡在深夜裡一人哭

1

1154年春,南宋都城春意盎。

有個書生和各地學子大咖雲集臨安府,準備參加大宋國考。那年,是一個科舉大年,生源質量極高,名人輩出,堪稱大宋“夢之隊”。

皇帝老爺為一睹大宋“夢之隊”的風采,親臨考場策問,而書生也在其中。

書生的對手都有些誰呢?

陸游:堪稱最高產的詩人,也是現存詩歌最多的大文豪,經典名句“山重水複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堪稱千古絕唱!

范成大:這個人不用多說,錢鍾書先生早有評價——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虞允文:文武全才,曾有兩萬人馬對抗六十萬金兵的壯舉,毛主席有評——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張孝祥:當科狀元!

……

殿試中,十八般武藝齊上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咖們是各展拳腳、競相綻放,一番激烈地較量後,最終書生脫穎而出,進士及第。

那年,他二十六歲,年少入仕,被派到基層去當縣令。

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2

當時的那個天下吧,窮的厲害。

老百姓窮,就交不上稅,交不上稅,國庫就會空,然後國家就更窮!畢竟那會的中國老百姓都是自然經濟,估計加起來也趕不上現在某個明星隨便露個臉的收入。

也該著書生倒黴,他剛上任,就趕上了天大旱。哎喲,老天爺這樣一搞,那可真是民不聊生了。

咱封建社會就說封建社會的事,當時的朝廷,哪還管老天爺大旱不大旱,該交的糧食,你還得交!於是,縣大牢裡開始關滿了交不上稅的百姓。

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書生深諳此道。

他很聰明,也很敏銳,很快便發現了官吏們有貪汙剝削百姓賦稅的情況。於是,他下令放了“囚犯”,並張榜通知百姓,減少稅額、延長期限。

書生的愛民舉措得到了百姓的擁戴,沒多久,百姓便紛紛主動交納了租稅,並瘋狂為他打call,一時傳為佳話。

後來啊,書生的名氣傳到了當朝丞相的耳朵裡,丞相賊賞識他,說東南竟然還有這樣的人才?於是便調他留京工作,也算在中央混了個鐵飯碗。

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3

按說書生能有此奇遇,理當安分守己,好好過他的小日子。但也許性格使然,當他看到大臣同流合汙,把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時,終究還是沒忍住。

於是,書生便開始了一個“真書生”的日常——時不時上倆摺子,噴噴時政,懟懟奸臣。

一身浩然氣,為人直敢言,這是當時朋友對他的一致評價。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懟人懟多了,總免不了要過度。某次懟人的時候,書生精神頭十足,懟得有些忘乎所以,突然蹦出來句:“你這就是在指鹿為馬!”

這話一出,當時皇帝那個鼻孔一下子就張大了,簡直氣得快要冒了青煙!昂,你說他指鹿為馬,那豈不是說我是秦二世?還反了你了!

於是,皇帝叫他快滾!

這次,書生真的很傷,伴君如伴虎啊!他被貶到了窮鄉僻壤去提點刑獄,說白了就是外派去調查疑難案件,也就是離皇帝遠一點,免得看到你來氣。

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4

只怪書生命不好,當縣令碰到大旱,提點刑獄居然又碰上了叛亂。

書生不是辛棄疾,沒練過,去平叛就是把腦袋往褲腰帶上別。

他猶豫過,他也很怕死,但他還是咬著牙去了。

對此,皇帝並不看好,說他是仁者之勇,愛咋咋地。

或許是天意,書生的浩然正氣感染了士氣,他的為人深得士兵愛戴,從而得到了額外附加值屬性加成,竟然一鼓作氣把叛軍給打回去了。

皇帝聽聞捷報,覺得這個書生還是有些能力,不僅能寫詩,還能打仗,可以用用。

於是,他把書生調到北方,隨時準備迎戰抗敵。

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5

也不知道書生心裡是否明白,皇帝已經把他當了炮灰。但他愛國的心,從未改變。

無奈,那時的當權丞相卻是空有一顆力主北伐的心,但專權無道,排擠忠良,而且還偏偏是個軍事低能兒。

看著戰局不利卻偏要求敗的朝廷,書生費勁口舌不斷上摺子大罵,卻也無濟於事,朝廷絲毫不為所動。

漸漸的,書生開始心灰意冷,年紀也大了,身體開始日漸虛弱,無奈之下,只好上書退休。

書生退休多年後,當權的丞相仍舊不死心,固執的非要北伐,國家已經被他搞得千瘡百孔了,卻不停的一次又一次折騰。

最後還要啟用另外一個六十八歲的大爺,去做樞密院都承旨,全權指揮軍事,繼續打仗,繼續北伐。

這位大爺我們都很熟悉,姓辛,名棄疾。可惜很不幸,辛大爺一輩子好不容易有機會幹件大事,卻還沒來得及上任,就病死家中。

辛大爺都死了,當權的丞相卻仍要出兵,得知此消息後,我們七十多歲的書生終於忍不住了!他從病床上掙扎起身,拿起筆,給朝廷上了最後一封摺子——

韓侂冑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唯有孤憤!

又書十四眼別妻子,筆落後,憤怒了一生,孤獨了一生的書生終於笑了,含笑九泉。

這位忠君愛國,清廉一生的老書生,就這樣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的一生,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壯舉,為朝為政也沒有什麼傑出舉措,曾舉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叫朱熹,可能這就是書生最出名的政績了。

但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一定都聽過他的名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些詩是他寫的,你猜的沒錯,老書生名叫楊萬里。

大宋朝有這麼一個書生,他比辛棄疾大爺只差一把劍!

6

之前,我一直以為楊萬里只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山水田園詩人,像陶淵明一樣。因為他的詩中,從來都沒有孤憤,只有美好的生活。而事實上,當看到他的平生事蹟,讀了他臨死的錢的那封摺子,才明白他是如此一位剛強堅毅的書生。

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唯有孤憤!

這十二個字,是他一生委屈與無奈的控訴,也是他頂立天地間最好的證言!

看史書的時候,總會偶爾看到一些很熟悉的名字,而這個名字給我的印象,往往不太一樣。楊萬里,就是其中一個。

當臨太平日,楊君可安矣!

此生願,僅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