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發展簡史

易學發展簡史

易學發展簡史

※ 瞭解易學發展歷史,才能更好去研究易學,此文做一簡單闡述。

易學及其傳承

有關《周易》的記錄最早見於《左傳》,魯莊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近3000年,研究《周易》的不乏其人,留下的易學著作,不下3000種,形成了獨立發展的易學史。所謂“易學”就是歷代學者對《周易》的種種解釋,這些千差萬別的解釋,形成了一套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理論體系。

《周易》產生之源,舊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其創作的時代背景至為古遠,先秦時代,《易》用多見於占筮,其說頗具“象數”、“義理”色彩。而《易》學流派的明確創立,並不斷地發展演變,則是發端於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併吞六國,統一天下。不久,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他發令焚燬一切舊傳經籍,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有幸的是,《周易》作為卜筮之書,不屬焚燒之列,遂獨得完好保存。所以,西漢初年復興經學,《周易》的傳授較其它諸經最為無闕。而且,由於《易傳》十篇的流傳日益廣泛,併為學者所高度重視,以至被合入“經”中傳習,乃使歷代對《周易》的研究,均以經傳兩者為主要對象。

從西漢到今天的兩千多年之間,沿著歷史時代的推進,《周易》學說的流傳大致可以分為五個主要階段:先秦易學、漢魏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明清《易》學,現當代《易》學。各個階段的《易》學,又有不同的特色,出現不同的流派。下面,依照這幾個階段,分別簡述各種主要《易》學派別的基本特點及其代表人物,庶可略見兩千餘年《易》學“門庭”之大端。

先秦易學

先秦時期是易學萌生和奠基時代。傳統認為《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先後於夏、商、週三代問世。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已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勢,一是繼續沿著宗教巫術的占筮道路發展,以《左傳》、《國語》為代表;一是擺脫宗教巫術束縛而向哲學發展,以《易傳》為代表。《易傳》是先秦易學集大成之作。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陰陽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學上,豐富了易學;同時,《周易》思想又滲透到各家學說之中,成為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兩漢易學

有三種解易傾向:

一是孟、京易學,孟喜、京房創卦氣、納甲、飛伏說,建立了象數易體系,為今文易學。

二是費直易學,注重義理闡發,為古文易學。

三是嚴君平、揚雄易學,將易學同黃老學說相結合,以道家黃老之學解《易》。

三種傾向中,以孟、京象數派影響最大,代表了漢易主流。東漢鄭玄兼採今古之長,採用爻辰說以注《易》。與鄭玄儒家解易系統相對,《周易參同契》則代表道家黃老派解易系統,以《周易》原理解說煉丹理論和方法,將卦氣說發展為月體納甲說,對《易緯》天人感應說和陰陽災變說加以揚棄,它是以易學指導其他學科的範例。早於《參同契》而於西漢成書的《黃帝內經》則開創了易學與具體科學《醫學》結合的先例,反映了易學對具體科學的推動、指導作用。

晉唐易學

受魏晉玄學的影響,以王弼易學為代表,掃象言理,將易理玄學化,開《周易》義理派之先河。王弼作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在理論上對漢《易》象數派進行清算,使在兩漢400年中不絕若線的義理《易》學得以復興、壯大。隋唐時期,出現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等總結前人和時人易學成果之鉅著,雖然前者偏重魏晉義理;後者偏重漢代象數,但已呈現融合兩派易學的傾向,代表儒家解易陣勢。

宋代易學

宋時,《周易》被當作對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而成為宋明理學的理論依據。以程朱易學為代表,沿義理派發展,將易學倫理化,程頤以儒理解易,而力排老莊玄學。南宋朱熹作《周易本義》,重義理而不廢象數,以程氏易學為骨幹,融各家之所長,集理學之大成,將易學哲學中宇宙生成論體系轉變為理本論體系,以二氣變化法則解釋宇宙變化規律,對儒家哲學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其後代官方哲學的代表。同時興起以邵雍為代表的先天象數學派,將河圖、洛書引入易學,使《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其末流同江湖術數混雜在一起。

《周易》學說發展到宋代,又產生了一個重大變化,形成與“漢《易》”相對峙的“宋易”。

宋代《易》學,大致可分為三派。

(一)圖書之學

此派以道士陳摶開其端,相繼傳授給劉牧、邵雍等人,以《先天圖》、《後天圖》、《河圖》、《洛書》等圖為說,形成宋代特有的“先天象數學”,使《易》學研究別生一條途徑。

(二)專闡儒理

北宋胡瑗、程頤等人,專以儒家倫理道德闡說《易》義,其說兼取《十翼》及王弼《易》學而廣為發揮,自成一派,對後代深有影響。至南宋朱熹,全盤接受程頤的《易》學,又採納陳摶、邵雍“圖書”之學,全面推廣闡揚,遂有“宋《易》”之名與“漢《易》”相對峙。

(三)以史證《易》

南宋李光、楊萬里,雖不廢胡瑗、程頤以儒理解《易》的舊風,但更注意援引歷代史實,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義理相互應證,以揭明各卦、各爻的象徵旨趣。這種方法,又自成一派,對後代《易》學也頗有影響。自此以後,《易》學派別的紛歧,日益繁多。

元明清易學

自元代至清代,《周易》學說的發展大體上是在漢,宋兩大流派的基礎上衍申開拓的。這一時代,統治者對臣民加緊思想控制,在獨尊程朱理學的同時,大興文字獄。明代欽定了宋學的統治地位,其易學以宋易為主流。明末清初王夫之掀起明清時期宋易義理研究的最後一次高潮。隨著圖書象數學被批判,宋易逐漸被以考據學、訓詁學為特徵的漢易所代替。清代漢易重視實據,考訂文字,在對《周易》經傳文字的註釋、考據、輯錄、校讎方面做出了貢獻,然而對《周易》原理的探討終未擺脫漢易窠臼,沒有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學體系。

元代《易》學家,大都篤守程頤、朱熹的遺說,如吳澄《易纂言》、胡震《周易衍義》等皆是代表作。

近代以來,《周易》在科學方法指導下被人們重新認識和研究。現代易學,在義理、象數兩方面都各有深入,呈現出以現代科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綜合交叉研究的趨勢。同時,不少現代自然科學家熱心加入易學研究行列,力圖將《周易》象數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勢必將形成異軍突起的科學易學派。

當代《周易》研究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隨著歷史的推移和科學思維的發展,它不斷地向不同時代的人們發出不同的信息,啟發和誘導人們去創造生活。美國國際易經研究會主席、夏威夷大學哲學系主任成中英教授1987年在山東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上談到《周易》研究的趨向時認為:“易經代表了一種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哲學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是整個文化綜合而成的結晶。占筮不能僅從淺層迷信方面去理解,卜筮現象背後有其一套合理的邏輯、理論,有其現代意義。易經、占筮實際上是一種預測學,它著意的是由現在透視未來,從而參與未來,是預測和決策的統一,是人類的一種自然需要……在易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的單向預測學說,到《易傳》則發展為一種宇宙科學、智慧。易經成為一種創造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的學說。它所追求的既是整體又是開放,又是運動的思想體系;既是發展又是最平穩的人類社會。《易經》具有歷史性、現代性和未來性,有其世界性的意義。”

(參考《大易論集摘要》畢群聖主編---山東友誼書社1990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