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给刘备写列传时,为什么叫先主?

Aisling22


这个是和蜀汉自己的格局和陈寿本人的尴尬地位息息相关的。

蜀汉建立时自称继承被曹魏取代的汉,为实际上并未被害死的汉献帝举哀,蜀汉建立者刘备以汉室继承人的身份称帝,宣布自己是两汉的合法延续,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生前以此自居正统,他死后,嗣皇帝刘禅和诸葛亮等臣下并不以刘备这个蜀汉第一代皇帝为宗庙中的“祖”,而仅上了“昭烈帝”的谥号(没有庙号或庙号失传)。曹魏以禅代形式篡汉自立,西晋又照猫画虎篡魏自立,如果承认蜀汉继承两汉的合法性,则等于将曹魏和当时的执政者西晋司马氏斥为叛贼,这显然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

不仅如此,陈寿本人是蜀人,更是蜀汉时的官员、名臣谯周的学生,蜀汉灭亡后以羁旅身份入长安做官的。在这种险恶艰难的政治空气中,他势必要比普通官员和作者更加注意“春秋笔法”,不能让自己的作品因为“政治不正确”而惨遭腰斩之祸——更何况从“正始之祸”可知,就算作者本人也未必不会因为写错了些什么遭到麻烦、甚至杀身之厄。

因此陈寿小心翼翼地只称蜀汉为“蜀”,几乎不提这个“汉”字,写蜀汉年号时必然加个曹魏年号的旁注(这对于文笔极为精练的三国志是非常醒目的),而蜀汉先主刘备这个敏感人物,则更要小心称呼,叫“昭烈帝”只能在他死后描述葬仪时轻描淡写地提一下,其他时候只能从“后主”倒退推,叫做“先主”,一如宋代史官提到南唐烈祖、元宗时,都会用后主倒推,称为先主、中主一个道理。

但陈寿毕竟是蜀人,而且是靠整理诸葛亮文集获得司马炎赏识升官的,不仅如此,西晋毕竟不是曹魏,和蜀汉没有直接的冤仇,“政治正确”稍有宽松,因此陈寿还是给故国以特殊待遇,比如先主传不直呼刘备姓名(看看他怎么对待孙权的),死用“殂”,登基发丧等的文告都尽量照登,等等,要知道蜀汉不设史官,纪传无本,如果不是他亲自动手直接创作,《三国志》很难成书,蜀汉也未必不会变成史官灯下黑的又一个西夏


陶短房


魏蜀吴形势图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对陈寿所写的《三国志》有所了解。《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由此可见《三国志》这本史书的地位之高。《三国志》可以分为《魏书》、《吴书》和《蜀书》,这三本书原本独自流传,直到北宋时期才改称《三国志》。在《三国志》中,只有武帝纪、文帝纪和明帝纪,分别记录曹操、曹丕和曹睿的事迹,而刘备、孙权及其继承者分别归入到列传中,并且称孙权为“吴主”,称刘备为“先主”。相信对中国古代修史传统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纪传体史书源自于《史记》,一般把皇帝的传记称为“纪”,而一般人只能归入“列传”中,这是基于不同人的身份等级所做出的区分。那么,陈寿为什么在《三国志》中这样区分?刘备、孙权都先后称帝,曹操也被他的儿子尊为武皇帝,如果按照修史的传统来划分,应该把他们的事迹都归入“纪”中。然而,陈寿,却只为曹操及其继位者写纪,而刘备、孙权只能称列传,其中的内含耐人寻味。陈寿写《三国志》是在西晋年间,而西晋政权是继承于曹魏,因此,必须要在名义上尊曹魏为正统,这样才能保证本朝政权的合法性。尊曹魏为正统,则必然要贬低孙吴和蜀汉政权。

陈寿

至于,陈寿为什么要称刘备为先主,这还要从陈寿的身世上说起。陈寿虽未晋臣,但是他本来却是蜀汉的臣子,他的父亲还曾当任过马谡的参军。陈寿自己也在蜀汉做到了光禄大夫的职位。后来,随蜀汉后主刘禅一起归顺晋朝,先后担任佐著作郎、著作郎、治书御史之职。因此,从这点来看,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刘备为先主也是理所应当。并且,刘备的事迹虽然归入列传中,但是,《先主刘备传》的格式都是按照帝纪的格式来写的。由此可见,陈寿虽然迫于政治环境,在形式上有所曲笔,但是还是基本上尊重了史实。

刘备

参考文献:

1. 陈寿:《三国志》

2. 朱苏进著:《三国》

3. 杨耀坤著;伍野春著:《陈寿评传》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季我努学社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这是为什么? 他笔下就只承认曹魏的君主才是真的皇帝,但汉晋春秋一书中则反过来以蜀汉为正统,但也不是就能否定那些人称帝的事实,这些是他们认为,而对于刘备孙权的皇帝身份则不与承认,而事实上,问题是该史书的作者承认与否而已,很多称帝立号的人物也不被正史所承认,所以蜀吴两国则无本纪。

这些所谓本纪不本纪的记载级别之分也只是各朝代(史官)的自行认为,魏吴为叛逆,三国志陈寿则以魏国为正统,不过刘备和孙权也是有称帝的事实,资治通鉴也是同样,就是袁术也曾有称帝的事实由于本纪是帝皇级人马的记载卷《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这是为什么?由于本纪是帝皇级人马的记载卷,不过刘备和孙权也是有称帝的事实,就是袁术也曾有称帝的事实,问题是该史书的曹操比其他人厉害多了 有帝王之实 其他两人空有帝王之名故而尊被迫禅让给晋的曹魏为正统、《三嗣主传》则是后人所改的、治丧等相关的文告皆阙,只出现在裴注之中。而刘备称王。《魏志》中对魏国皇帝各立了本纪。


蜀汉第二任皇帝刘禅,可能与故国情愫有关。孙权宣布称帝,传中也没有著录,且还为生前无帝号的曹操写了本纪。而相反称帝了的刘备,死时则使用与“崩”字同等地位的“殂”字《三国志》作者的政治立场、称帝,则立篇名为《先主传》、治丧等相关的文告皆详细记载,仅引用一篇较短的《汉献帝禅让策文》,《吴主传》中仅有“南郊即皇帝位”的文句。而魏国称王,则称《后主传》,而现今则称《吴主传》,不直称名讳,其登坛告天的文书,如《孙权传》、《孙亮孙休孙皓传》、称帝,其他的只能见于裴注:陈寿为晋代官员。

《吴志》中则称呼吴国皇帝的名讳陈寿是蜀国人 但 被蜀国灭了 后来陈寿在晋朝当官。而晋朝是 魏国禅让而来 所以以魏为正统!其他两国主 则 不能入 本纪。因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是西晋史官。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所以曹操就以帝王身份出现在史书中。作者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但传是以本纪的方式写的。


斑马说


但当时还没形成后朝为前朝著史的惯例。陈寿以私人的身份为前朝著史。最初的动机是为当权者政治服务。当时的情况是,魏国和吴国立国后都设置了史官。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史书,如《魏略》、《吴书》。但蜀国比较特别,蜀国当时没有设立史官一职。所以蜀国没有史书。而陈寿最大的功劳就是以部分亲身经历结合另两国的史书写就了《蜀书》。

因为官家著史讲究正统,因为晋朝是魏“禅让”的,魏是汉“禅让”的,所以当时晋朝尊魏为正统。所以魏国得历史计较翔实,给魏国的三个皇帝都做了《本纪》(其中曹操是追认的)。而吴国和蜀国,都只作了传未作纪。我们知道自从司马迁写史记开始,传记体基本成为史书的标准格式。区别于传,纪的写法是以时为经以事为纲,档次显然比传高。

但我们看《蜀书》和《吴书》,其实写到几任国君,都是事实上也是以纪的方式写的,更多可能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只称传不称纪。

蜀汉只历两世,没有史官,所以内容很少。只占了整个《三国志》的五分之一。因为政治原因,因为史料的缺少。其中字数最多的则就是《先主传》和《后主传》。原因也很简单,刘备开创基业,即便自己没著史,其他两国的史料里也都有他的故事。而刘禅在位40多年前,陈寿本身曾经就是他的臣子。耳濡目染,也知道很多事情。其他人得传,比如赵云,区区几百字而已。

其实大家也别觉得委屈,相比《蜀书》,《吴书》也比较惨,后面三个小皇帝留整了个《三嗣主传》。

总体评价下来,后人看《三国志》都是有取舍的,基本《魏书》不看。因为阿谀奉承,避当权者的劣迹太多。值得看得恰恰是字数最少《蜀书》,因为陈寿当时著《蜀书》基本算是当事人著现代史。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先主传》或许相对客观,但《后主传》,《诸葛亮传》中,难免与当事人之前未消除的恩怨,难免加入很多主观态度。

或许原本也非陈寿本意,但是当时他必须站在晋朝的当权者立场接受审查。他如果按照刘备绍汉自立为正统的角度去著史,写个《汉昭烈帝本纪》,那《三国志》根本无法留存于世。因为如果蜀汉是正统,那晋朝的统治合法性何来?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要从作者说起会比较清晰!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三国蜀汉人。据史书记载,陈寿:"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他的恩师是益州著名大儒谯周,谯周的政治主张和品格对陈寿有巨大的影响,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姜维北伐屡次失败,益州百姓凋瘁,谯周反对无效,干脆从此不参与朝政,直至邓艾攻成都时,刘禅召群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说服后主投降;

司马昭,认为谯周有保全成都之功,封他为阳城亭侯,召往洛阳任职,谯周当时重病口不能言,却用笔回复,写出了"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十二支中,午属马,典午是指司马,月酉是指八月,晋文王司马昭果然八月去世,所以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能预测天命;

所谓名师出高徒,陈寿,在蜀汉时历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31岁随刘禅归晋,又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全国统一,陈寿48岁,开始撰私人修史,作: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到北宋才合一,改称《三国志》;

因此既是私人自己修史,陈寿作为 蜀国遗臣,称刘备先主,很正常,没毛病!


长亭晚茶叶


古人讲究天命正统的观念,陈寿写《三国志》时已是晋朝的天下,晋朝开国是受曹魏禅让,所以晋朝的官方舆论认定三国之中曹魏是正统,只有魏国才配称帝,蜀、吴两国的国君只能称国主,所谓先主就是已经故去的先世国主之意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对笔者陈寿有个大致了解,也要根据当时的政治格局情况而结合。陈寿年幼好学,历经官场,从而也看不惯当时的官员跋扈以及趋炎附势,280年晋灭东吴后结束分裂局面,陈寿也称是晋史学家,从而撰写《三国志》。

三国里面三位开国皇帝,其一熟悉的莫过于刘备,而陈寿当时就对刘备评价很高,当然这种评价不但是出于个人感情,更多的是根据当时格局以及想法和观点而来,那么陈寿称刘备为先主那也是情理之中。


鬼手诗文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时代写什么东西,比如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李靖的《陈情表》,可能现在以后都没人会写出来了。

同样,陈寿是活在三国后期和晋的蜀汉人,晋朝司马炎自称是替魏带汉禅帝,而刘备是以汉正统自称。如果陈寿称刘备为帝的话,只能落个死亡的下场,说不定还会连累家人。

不过,虽然陈寿没能直接把刘备称帝,但还是埋下曲笔的,比如他称刘备的老婆吴氏为吴皇后,试问,除了皇帝的老婆谁能成皇后?

这大概也是陈寿为逝去的蜀汉尽最后的一点忠心吧!


99饿了66


三国志为正史,是魏晋一系为正统,没把吴蜀两个政权当作正主儿,当作封建割据政权。后来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正统是在南宋以后,那时老曹家就被黑了。三国演义的立场是以刘备为大汉的传承者的角度写的。


南人面北


陈寿曾是蜀国史官,他曾为诸葛亮做传。后曹魏收降蜀国刘禅和吴国孙皓。后来司马昭夺得曹魏政权建立西晋王朝,陈寿继而在晋朝为史官,继续为司马氏作传,因为晋朝是继承魏国政权,故陈寿对曹魏和晋朝作传多有美誉之词,但他最早是蜀国子民,故对作传称刘备为先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