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以“圣人无为”警示统治者,民心不能乱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才让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才能让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可以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老子以“圣人无为”警示统治者,民心不能乱

早在人类诞生初期,作为灵长类生物,人类拥有最高的智慧。但体能偏弱也让人类相聚而居,依靠集体共同劳动,采用原始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共同支配劳动工具,平均分配食物。没有绝对的贫富差异,过着相对均衡的“大锅饭”生活。

随着生产资料的丰富,劳动力的提升,可分配物资就出现了冗余空间。人性贪婪也逐渐显现,私有制随着诞生。从而有了金字塔式的尊卑贵贱概念。大禹彻底废弃掉禅让制,也让中国的历史彻底告别原始共产主义,开启了私有制的新篇章。

老子以“圣人无为”警示统治者,民心不能乱

有关名利的争夺从此上演出无数幕悲欢离合。

名利从出现的那天开始就是相生相连。在获得众人尊重的同时,往往也能带来更大的利益。权利和财富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互相交换,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当然这并不绝对,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地位不能换来财富。相反也是如此。

老子以“圣人无为”警示统治者,民心不能乱

能作为统治者的大多都是聪明人(尤其以第一代最为突出) ,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他们利用了人民追名逐利的弱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鼓励人民积极获取,他们可以利用名利吸引天下的豪杰英才为其办事,巩固自己的统治力量,也可以利用名利挑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比如两桃杀三士),甚者可以制定一套束缚创造力的考试制度(科举),毕穷一生的精力,寒窗苦读获取所谓的功名。正如当年李世民看着考生步入考场说的那句话“天下英雄,尽入我瓮中”。在分流社会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欲望无限制膨胀,在茫然的争名夺利中从兴盛走到大乱,从衰亡到新生。步入朝代更迭的怪圈。

老子以“圣人无为”警示统治者,民心不能乱

中国历代以儒家为中统,但儒家学说并不代表着全部。儒家过多强调“学会文武艺,报于帝王家”的这种明里推崇积极上进,暗里鼓吹人类私欲原罪的腔调。道家之所以被称为一种“冷酷中的博爱”,在于老子站在了天地第三者的高度审视着各种社会现象,探究混乱的根源。最后总结出来四字 :“无为而治”。

其实本章就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再次重申这个道家的观点,并把这个观点从广义的宇宙法则具体到人类的生存以及统治者的管理层面。 之所以物欲横流,人心混乱,是因为统治者不懂得“天道”,不知道无为而治。老子的终极观点就是一方面让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无止境的欲望。另一方面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到达一种由内到外的平衡,大家安居乐业,从而天下远离战争和饥荒的危机。

老子以“圣人无为”警示统治者,民心不能乱

这种看似消极的观点,实际上却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同时也是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原始出处。和被歪解误解的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观点不同(正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子教诲统治者,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让百姓学会放下欲望,从而让那些心存恶念的“聪明人”不敢肆意妄为,如果坏人不敢做坏事,天下就没有什么不能长治久安的。

想过得更顺心吗?抛弃不应该的欲望,保持一颗平和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