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医院迁建十周年征文活动推出的第21篇文章是肿瘤内科李春燕撰写的《一针见血养成记》。静脉输液是每个护士的基本功,面对血管状态极差的肿瘤患者,既要一针见血,又要患者舒心没有痛苦,背后需要狠下功夫才能达到。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这是我在地坛医院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这里,有我受挫后的痛苦,也有成功时的喜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我的成长。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我是一名肿瘤内科的护士。每天面对的都是始终站在生死边缘的人。腹胀、纳差、恶液质,钾低、蛋白低、化验值异常,化疗、输血、术后……为了维持生存需要,静脉输液成了他们每天的主旋律;建立静脉通路,也就成了我们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那部分。

然而,这最重要的部分,却曾经是我的缺项。

知不足而奋进

还清楚的记得,自己第一次怀着紧张的心情独立进行静脉穿刺时的情景。扎止血带、消毒、穿刺……可惜,没把握好角度,一进针,血管就被扎穿了,患者传来痛苦的呻吟和抱怨声。我连声说着“对不起”,拔了针,交给了身旁的带教老师。当时,我失落羞愧至极,恨不得立刻逃离这个难堪的场面。都见习了那么久,老师又演示了无数次,那么好的血管都没扎上,我满是自责。

自此后,我每天下了班都留在科里,用止血带充当血管练习静脉穿刺,体会老师说的“落空感”。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和实操,面对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我可以一针见血了。可是,有的患者还会说我扎针疼。当钢针扎到肉的时候,怎样才会不疼呢?于是,我又开始琢磨进针角度、进针速度、转移注意力等等。而遇到不信任我的患者,我也慢慢地学会了如何交流和获得对方的信任。

不负信任

还记得曾住在10床的肝癌患者,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当时他刚入院,我依例为患者输液。当我挂上输液瓶的时候,小伙子显露出满脸的不屑与不信任,像是在说“年纪不大嘛,新来的吧?你能给我扎上吗?”看到他质疑紧张的神情,我先是和他闲聊了几句,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缓解了他的情绪。我灵机一动,说道:“你知道吗?白衣天使的说法是来自古希腊的传说,她们坠落人间,专门帮患者打针,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坚强的继续活下去。”他听完先是一愣,后面笑了起来。或许觉得我的故事很有意思吧,他主动伸出了胳膊。

当我轻轻地撸开他的袖子,才发现,这么年轻的小伙子,静脉却比我想象中还要糟糕很多,手背上除了针眼,满是淤青。我勒上止血带,用手指轻轻探查,血管摸上去硬硬的,心想这肯定是长期输液注射刺激性药物造成的。我仔细寻找可以穿刺的静脉,终于在手臂内侧找到了一条隐约可见的静脉。经过一系列操作后,我绷紧皮肤,看准血管,一针见血。此时此刻,我收获了小伙子的笑容与称赞,这使我信心十足。我结合理论,总结经验,与同事探讨并总结技巧,技术也在一天天进步。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就是这样一次次不起眼儿的经历,使我逐渐成长了起来。在肿瘤科工作多年,使我懂得对于癌症患者,过硬的技术必不可少,精神抚慰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一句话很经典:“虽然我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晨间护理多问一句,让患者舒心;操作前多解释一句,让患者安心;出院时多关照一句,让患者温馨。对他们渴望以满足,痛苦以安慰,恐惧以保护,让他们时时事事感受到护士的关心和体贴。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十年来,我学会了很多,但还远远不够。为了能够跟上医院前进的步伐,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须更努力,付出更多的汗水,为医院的发展竭尽所能做更大的贡献!

「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迁建十周年」一针见血养成记

李春燕,1988年生人,肿瘤内科护师,2009年入职北京地坛医院工作至今。

请扫上方二维码,关注“北京地坛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了解医院信息、医疗服务内容、健康科普知识、医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