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

廣寧縣(Guangning County),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區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距離廣州市約122.7公里,境內二廣高速、貴廣高鐵貫穿而過,前往廣州市區僅48分鐘。處於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內,是廣東省離珠三角核心區域最近的山區縣以及廣西、湖南等省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

廣寧縣現轄15鎮,其中政府駐地位於南街鎮,最大城鎮為江屯鎮(全國重點鎮)。

  • 中文名稱

  • 廣寧、廣寧

  • 外文名稱

  • Kwongning(粵語)、Guangning(拼音)

  • 別 名

  • 竹鄉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

  • 中國廣東省肇慶市

  • 下轄地區

  • 南街、江屯、古水等15鎮

  • 政府駐地

  • 南街鎮

  • 電話區號

  • 0758

  • 郵政區碼

  • 526300

  • 地理位置

  • 廣東中西部

  • 面 積

  • 2458.15平方公里

  • 人 口

  • 57萬

  • 方 言

  • 粵語-羅廣片-廣寧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碧翠湖、寶錠山、竹海大觀、羅殼山等

  • 機 場

  • 火車站

  • 廣寧站

  • 車牌代碼

  • 粵H

  • 最大城鎮

  • 江屯鎮

  • 建縣時間

  • 公元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 美 譽

  • 竹子之鄉、武術之鄉、醒獅之鄉

  • 知名產業

  • 農業、紙業、竹業、生物化工業

  • 中心城區

  • 南街鎮

  • 特 產

  • 番薯幹、筍乾、雲吞

  • 行政代碼

  • 441223

  • 高速公路

  • G55(二廣高速公路)

  • 高速鐵路

  • 貴廣客運專線

歷史由來

春秋戰國:廣寧地屬嶺南百粵地範圍。

秦朝:秦始皇遣將南征,於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定嶺南;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本境地屬南海郡。到秦末,趙佗據南海郡稱南越王。漢初建南越國,廣寧屬其統轄。

漢朝: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平定南越,復置南海、蒼梧等郡。南海郡領番禺、四會等6縣,四會從此建縣。廣寧地屬四會縣。

三國兩晉,廣寧地仍屬四會縣。

南北朝: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置綏建郡,析四會縣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縣,廣寧屬此四縣域地,與四會縣同屬綏建郡。新招縣位於今橫山、賓亨、五和一帶,縣治設在妙村;化蒙縣位於今南街、東鄉、坑口、螺崗一帶,縣治設在東鄉;化穆縣位於今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江谷一帶,縣治設在康谷(今稱江谷,屬四會縣);化注縣位於今古水、木格、洲仔、石咀、清桂一帶,縣治設在綠水村。

南北朝:齊、梁、陳時,仍屬綏建郡。

隋朝:楊堅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分裂局面。開始時,也沿襲舊制,到開皇九年(589)撤綏建郡,並撤新招、化穆、化注三縣,以四會、化蒙縣屬廣州,廣寧屬此兩縣地域。

唐朝:武德五年(622),以四會縣、化蒙縣置南綏州,復置新招、化注、化穆三縣,廣寧再屬“一新三化”之地。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撤新招入四會,撤化注入化蒙,南綏州領四會、化蒙、化穆三縣,廣寧屬此三縣之地。貞觀八年(634),改南綏州為貞州,其所領縣不變。(五代十國時,四會、化蒙屬南漢的廣州)。

宋朝:太祖開寶四年(971),撤化蒙、化穆入四會,屬廣州,廣寧地屬四會,隸廣州。

神宗熙寧六年(1073),四會改隸於端州(後改稱肇慶府)。廣寧地屬四會,隸端州。

元朝:四會縣屬肇慶路,因當時肇慶是廣南西路(廣西)宣慰司署所轄,故四會當時屬廣西,後肇慶改屬廣南東路(廣東)隸於江西行省,廣寧地屬四會縣不變。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徵南將軍廖永忠率師入粵,定廣東,四會縣仍屬肇慶府,廣寧屬四會不變。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會縣西北境(今廣寧地)連年發生動亂,被壓迫的漢、瑤各族人民不斷起來反抗,聲勢越來越大,地方官無法平定。嘉靖三十六年先後由提督兩廣軍務談愷、王鈁統率明軍7萬餘前往鎮壓平亂。嘉靖三十八年,王鈁及巡按御史徐楫,採納了肇慶府知府盧璘的建議,割四會縣的太平、橄欖、大圃、永義4都地置廣寧縣。取廣泛安寧之意,即“廣寧”寓“廣泛安寧”義,廣寧就此建立。成立之後仍屬肇慶府。

清:沿明制,仍屬肇慶府。

民國時期:民國成立後,初沿清制,後廢州、府,立道、區。民國3年(1914),廣東劃分6個道,廣寧屬粵海道。民國9年,全省又分為四個善後區,廣寧屬西北綏靖區。民國25年,廢綏靖區,改為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廣寧縣屬第三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9月3日廣寧解放,隸屬廣東省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是年11月隸屬西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2年5月,廣寧、四會合併為廣四縣,屬西江專員公署。1954年7月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10月,廣寧與四會兩縣又合併為廣四縣,隸屬高要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2月隸屬江門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1年4月再次恢復廣寧縣建制,隸屬肇慶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68年3月屬肇慶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10月改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4月隸屬肇慶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起隸屬肇慶市人民政府。

1996年,廣寧縣面積2459.3平方千米,人口52.3萬人。轄17個鎮、1個鄉:南街鎮、排沙鎮、石澗鎮、潭布鎮、江屯鎮、聯和鎮、螺崗鎮、北市鎮、坑口鎮、赤坑鎮、賓亨鎮、五和鎮、石咀鎮、古水鎮、洲仔鎮、清桂鎮、葵垌鎮、深坑鄉。縣政府駐南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廣寧縣總人口399611人,其中:排沙鎮21337人,石澗鎮10720人,潭布鎮19674人,江屯鎮24154人,聯和鎮16316人,螺崗鎮8909人,北市鎮15123人,坑口鎮21032人,赤坑鎮15101人,南街鎮93221人,賓亨鎮28340人,五和鎮16242人,橫山鎮34166人,木格鎮14368人,石咀鎮10288人,古水鎮34030人,洲仔鎮12652人,清桂鎮2017人,葵垌鎮1372人,深坑鄉549人。

2002年,廣寧縣轄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排沙、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葵洞、螺崗、清桂、石咀19個鎮和深坑1個鄉,251個村委會、20個居委會。

2005年,廣寧縣轄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排沙、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螺崗、石咀17個鎮。

2009年末,廣寧縣面積2459.32平方千米,轄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聯和、潭布、排沙、石澗、賓亨、橫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螺崗、石咀17個鎮,22個社區、15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南街鎮中華東路。

2012年1月11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12]1號)批覆:經省政府同意,撤銷石澗鎮、聯合鎮,分別併入賓亨鎮、江屯鎮。

風景旅遊

竹海大觀

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

竹海大觀

廣寧竹海大觀旅遊區,是中國最大的竹海,空氣離子達9.8萬個/立方厘米,竹子製氧量是常綠闊葉林的1.5倍,堪稱南中國最大的氧吧之一,故廣寧縣有“全國著名的竹子之鄉”之稱。 全年四季均可觀竹,構成四景:春看竹霧、夏賞竹綠、秋覽竹浪、冬觀竹翠。景區內有萬畝竹海“空氣維生素”吸吮區和“竹林精氣燻蒸區”,特色民族竹寨、竹林茶寮、竹生態園、竹水車、竹吉普車等。美麗清澈的綏江曲折迴環蜿蜒而過。

碧翠湖寶錠山

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

碧翠湖寶錠山景區是一個依傍自然奇特的湖光山色、絢麗多姿的動植物種類的展示,巧妙利用竹文化內涵、溶入財神賜福的同時,曉喻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健康求財思想而建成的生態旅遊景區。 一道翠湖橋將一泓美麗的湖水分為聚寶天地和君子園兩大部份:進入由金磚作牆、兩錠巨大金元寶托起一串金燦燦的古錢幣的景區大門,便是聚寶天地。隔湖可見一尊全國最大的財神塑像,手捧聚寶盆向人們惠賜財運。

君子園內,湖畔君子路旁羅列了一百多個品種的觀賞竹:世界最大的竹―巨龍竹、世界最小的竹―菲白竹、世界罕見的紅寶石竹、廣東面積最大的一片四方竹林、紫竹林和斑竹(湘妃竹)林,更妙的是酸竹、甜竹、苦竹、辣竹,人生酸甜苦辣味居然竹子先知,那“金、爭、珠、寶”竹也令人叫絕,財富竟能由竹中得,知竹者常樂也。還有龜甲竹、實心竹、唐竹等等珍奇竹子兼有梅花坪、蘭花苑、菊花等景點形成古稱梅、蘭、竹、菊“四君子”集雅也。 竹文化展覽館是展示上下五千年,縱橫七大洲的竹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從古代的竹器用具和雕刻工藝(實物)到今天的竹科研開發成就,由人類最早的詠竹詩歌到現代巧奪天工的竹美術工藝作品。觀者還可以看到全國首創的“百竹圖”,從中瞭解中國文字的演化軌跡。寶錠山景區構思新穎,景點內涵豐富,有豪華別墅,高雅餐廳,食住條件優越,是團隊和自駕車旅遊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最新亮點。

黃洞景區

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

黃洞景區

古水黃洞景區的開發項目,資源主要包括廣寧縣的三大名山之一的三宿山以及從山腰沖瀉而下的溪流資源。這7公里的溪流上有二十多個落差不一的瀑布群。景區的水資源豐富,植被保護良好。保護原始生態是景區開發的宗旨,準備打造溯溪、歡瀑、漂流、攀巖、野外體驗、探險,以及三宿寺、養生館、養生文化中心、情侶松林等景觀景點,該項目計劃投資250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