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老農人搞不出大名堂?原因竟是缺乏新農人思維

為啥老農人搞不出大名堂?原因竟是缺乏新農人思維

各位農創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一個新農人提了一個問題:一些專業的水果連鎖店現在開始銷售其他品類的產品,比如說乾果、蔬菜,也會銷售一些其他比較有特點的農產品,比如說芝麻醬、豆瓣醬這些。那麼這些水果店的嘗試是否是正確的呢?

這個問題之所以我願意回答,也覺得很有意思,是因為傳統商業和互聯網商業其實出現了一個鴻溝。所有的互聯網商業的根基是企業首先在單產品、單服務、單品類上做到極致和第一,然後再去做品類的擴張。

為什麼要這樣呢?一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單品類、單產品、單服務上做到極致,有了足夠的用戶數之後,它的整個商業模型在整個生態系統內的邊際成本是最低的,它的人員效率是最高的,它數據獲取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它的用戶口碑也是最好的。

做到這點之後,然後再擴張品類,那它後續擴張的品類有原來數據的支持,客戶可以複用,其實是挖掘這個客戶數據的第二個維度。這樣一來,它後續擴張的速度會非常快,它會由單品類、單產品、單服務的平臺快速做到全品類、全服務的平臺。這樣它最後就會佔領消費者的更高心智。

我們可以拿京東舉例,京東最開始做的是3C品類的電商平臺,但是當它有了一個億的用戶的時候,它就開始擴張了其他的品類。比如說圖書,它就把噹噹給打死了。京東還擴張了百貨類,進而和天貓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競爭。京東現在的數據是全面優於天貓的。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公司的可能性。

那麼傳統農人為何願意去擴張更多的品類呢?他的邏輯是什麼?是因為傳統農人佔據了一個場景,開了一家水果店,但是他的資源是有限的。他在店裡賣水果的時候增加一個芝麻醬進去,可能會增加坪效,進而增加收入。這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而導致的品類擴張。

我們通過這個事情的對比,我們就能發現一個事實:傳統農人沒有經過互聯網化改造,沒有辦法把一個單品類、單產品、單服務做到極致之前,沒有經過互聯網化的這一步改造,他就來增加銷售品類,實際上是限制了他這個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因為他過早的摘了桃子,這個桃子就是增加其他品類所帶來的銷售收入。

當他沒有做到極致,過早的摘桃子實際上讓這個企業未來的成長空間變小了。我想講的是,一個企業的CEO,一個企業的決策人,最大的耐心和能力就是你能夠精準的判斷,你在什麼時間、什麼結點、具有了什麼樣的能力的情況下,去增加品類。這決定著企業未來的可持續成長性,以及這個企業未來的社會價值,以及消費者和投資人對企業的可信賴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