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選擇「以房養老」後

他们选择“以房养老”后

喜愛跳舞的楊先生和糜阿姨。

他们选择“以房养老”后

獨居的譚阿姨在自己家裡。

他们选择“以房养老”后

譚阿姨平日裡喜歡養龜。

他们选择“以房养老”后

以房養老項目負責人王甦。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擴大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開展範圍的通知》,從今年8月起,要把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即“以房養老”)推廣至全國範圍。

早在2014年,廣州就是國內“以房養老”的首批試點城市。四年來,僅23戶33位老人選擇以房養老;另有4戶老人,正在走相關程序。這些老人最年長的85歲,最年輕的61歲。選擇以房養老的老年人不多,保險公司的積極性也不高,試點4年,全國僅有一家。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廣州參與以房養老的老人。“以房養老”後,老人們的晚年多了一筆“養老金”,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獨居老人以房養老

一週飲三次茶養龜為樂

70歲的譚阿姨住在越秀南一幢正對著東濠湧高架的老樓梯樓裡。屋子在5樓,面積不到32平方米,樓齡近30年。平時她幾乎佝僂著背,一步一步攀上5樓,到了家門口,早已氣喘吁吁。

她也曾擔憂被騙

譚阿姨做“以房養老”反向抵押已經兩年。她30多歲離婚後一直單身,沒有子女,“上山下鄉”回廣州後,在珠江鋼琴廠找到一份工作。上世紀80年正逢改革開放春風,譚阿姨辭職“下海”,做服裝買賣。

上世紀90年代,譚阿姨花了16萬餘元,買下了這套住房。因為早離開單位,譚阿姨只能自行購買社保、醫保。2000年左右,她一次性補繳了4萬多元社保,開始每個月有養老金領。“當時補繳的社保,就是按最低的那一檔繳的,因此每個月能領的養老金也是最低的。”譚阿姨說。

隨著年齡增長,長年獨居的譚阿姨越來越擔憂養老。她的親戚多在香港和佛山,雖然年輕時攢下一點積蓄,但那些錢都防著以後生病。每個月2000元多一點的退休金,讓她的生活變得非常拮据。譚阿姨怕熱,幾乎一到中午就開空調直到第二天早上,每個月水電燃氣花費加一起差不多500元,剩下1500元,應付一日三餐,她連衣服都不捨得買;房屋西曬,她不捨得買窗簾,直接用牆紙、報紙糊在玻璃上。

幸福人壽廣東分公司以房養老項目負責人王甦說,至今還記得譚阿姨做“以房養老”時的情景,“來了三四次,每次問得詳細,但一直沒下決心,總擔心受騙上當。”

病時無人照料決心“抵押”

譚阿姨當時迫切希望手頭寬裕一點。她曾準備將房子賣了再租房住,但發現行不通,“房子正對著東濠湧高架,有些吵,很多看房的人因此壓價;搬家大事一個人根本料理不了;房東也不願意租,他們怕我有個三長兩短,‘弄髒’了房子”。

於是,譚阿姨想“以房養老”,“在《廣州日報》上看到的消息,於是就讓閨蜜的兒子幫忙在網上查保險公司地址,之後我去了解情況。當時保險公司告訴我,把房產抵押後,我還可以繼續住,也可以把房子租出去,每個月還能收到養老金,直到百年歸老,無論領的養老金是不是超過了房子價值,生前不用償還保險公司一分錢。我去世後,房子就會被拿去拍賣,如果總價超過了我領的養老金和利息,繼承人還能拿走剩餘部分,如果沒超過,繼承人也不用出錢。”

但譚阿姨回來商量,閨蜜就勸她不要做,“房子抵押出去雖然每個月都有養老金,要再想收回來,必須要把保險公司的本金和利息都還上,他們收的利息是以年複利計算的,到時候利息不是小數目,照這樣,還不如把房子賣掉划算。”

幾次三番,譚阿姨遊移不定,直到一場大病,讓她臥床不起。王甦告訴記者,譚阿姨當時躺在床上聯繫了香港、佛山等地的親戚,每個人都向她表示了慰問,但要實地照顧她,卻沒人做到。最後還是閨蜜及其兒子照顧了她。

由此,譚阿姨下定決心辦“以房養老”。

每月多1800元養老金

2015年,經過第三方評估公司評估,譚阿姨的這套房屋估值72萬元,這是目前廣州參與“以房養老”反向抵押中房屋估值最低的一套。

當年11月,剛過68歲生日的譚阿姨正式簽下協議,從此每月從保險公司獲得1800多元養老金,直到百年歸老。同時譚阿姨還決定,若去世後房屋拍賣價格超過其養老金及利息之和,剩餘的錢歸閨蜜兒子所有。“上午簽完協議,下午就去了公證處公證。”譚阿姨說。

如今,譚阿姨的退休金漲到2700元,加上保險公司給的1800元,經濟上寬裕很多,“我現在每星期去茶樓跟老朋友喝三次茶,養養烏龜,不像以前那樣拮据。”

一個月1800元,一年差不多22000元,譚阿姨一度糾結於“我要活到100歲才夠本”的問題,但如今她揮了揮手,“我已經70歲,想那麼多幹嗎?至少現在,每一天生活質量提高,活得比以前開心了。”現在有錢可以在省內旅遊。今年3月,保險公司還邀請她坐遊輪去馬尼拉玩。

譚阿姨說,未來等她身體更差,就考慮住進養老院,將自己的房屋出租,“這樣一個月,又能增加2000元租金,加上原來兩筆費用,住養老院應該夠了。”

八旬老夫婦

希望手頭更寬裕一些

家住越秀區福今路的楊先生和糜阿姨,是廣東省氣象局的退休員工,楊先生82歲,糜阿姨83歲,兩人是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楊先生是武漢人,糜阿姨是江蘇無錫人,兩人在北京上大學時是同班同學,畢業後,兩人都被分配到省氣象局,在楊先生26歲時,兩人結為了夫妻。

老兩口非常喜歡舞蹈,獲獎無數,退休後去了廣州一所老年大學教跳舞,兩人的退休工資都很高,在福今路有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樓齡差不多30年。

後來,因為老年大學對教師的年齡有限制,老兩口便只能從教師崗位上再次退休。由於唯一的女兒已經外嫁到了東莞,房屋對於老夫妻並不十分重要,“對於未來的生活,我們希望手頭上能更寬裕一點,以備不時之需,女兒、女婿的工作非常好,非常獨立,對我們這套房子看得也不重,因此聽說我們有以房養老的想法後,非常支持。”

“我們拿養老金已經快兩年了,每個月有15000多元的收入。我們是整個廣州以房養老的第9戶老人。因為有了這筆收入,這幾年我們也去過韓國、印尼等幾個國家旅遊。”楊先生說,他們的房子評估價格約380萬元,“我們當時辦手續時,整個工序都非常嚴謹,不僅女兒、女婿要到場,他們還全程拍照、錄音。”

楊先生說,老伴常年患有糖尿病,因此他想幫老伴多買一點保健品,讓老伴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83歲陳叔

以房養老後出門就打的

83歲的陳叔如今一改消費時的束手束腳,養老院和家輪流住,想吃啥買啥,不想做飯就去茶樓飲茶,腿腳不便出行直接打的。2017年11月,陳叔選擇以房養老,這讓他的生活方式變了模樣。

以往,每月4000多元退休金,除去生活費,還要醫藥費,有時看病一次就要五六百元,這點退休金根本不夠用。陳叔的獨子又定居美國,自顧不暇。他看到有關以房養老的報道後,動了心思。從2016年動心思,到正式簽約,陳叔跑了承保公司七八次,唯恐上當受騙,最終才拍板參保。47平方米的房子,換來了老人每月6600多元的養老保險金,“這樣一來,兒子也不用寄錢給我了,他輕鬆了,我也輕鬆了,現在的生活方便多了。”

對話

試點4年33人“嚐鮮”

廣州日報:目前廣州老人以房養老參與度如何?

王甦:目前廣州共有23戶33位老人選擇以房養老。其中失獨家庭2戶4人;孤寡(終身未婚、離異或喪偶無子女)的6戶6人;丁克的2戶4人;喪偶、離異有子女的7戶7人;有子女的6戶12人。截至7月31日,全國範圍是累計簽約201單(141戶),承保139單(99戶)。

廣州參與以房養老的老人年齡從60歲到85歲都有,我們要求老人對房屋有獨立產權,保險期限為終生。老年人需要簽署投保單、抵押合同、補充協議,且須指定繼承人並進行公證,繼承人可以為子女、親友、其他個人或機構等。老人百年之後,其繼承人享有優先贖回權,可以選擇償還保險公司相關費用贖回房屋;如繼承人不選擇贖回,則保險公司對房產再進行處置,處置所得優先償還保險公司相關費用,如有剩餘歸屬繼承人。

廣州日報:目前市場參與度,符合公司的預期嗎?

王甦:以房養老是新興事物,公眾的認識需要過程。我在2014年做市場調研時,原本以為客戶群體應該是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比較愛接受新興事物的老人,但調研後我們才發現,失獨家庭、貧困老人、空巢老人反而更關注“以房養老”。

廣州日報:賣房去租房、買養老公寓等選擇似乎比以房養老更划算,你怎麼看?

王甦:老年人租房有一定的困難,廣東人講究“吉屋招租”,我有很多親身的遭遇。一個同事的母親在同事家附近租房,但不到半年就被房東趕出來,就因為他們怕老人在屋子裡有三長兩短。我也去考察過老年公寓,但發現公寓裡面都是老人,即使是照顧他們的人,都是四五十歲的老阿姨。居住環境應該有老有小,老年人該和年輕人在一起,朝氣蓬勃,否則容易在心理上感到壓抑,而以房養老,能讓老人住在原先住所,生活在熟悉環境,還多了一筆收入。

廣州日報:房屋產權年限是70年,在以房養老中,是否會遭遇阻力?“以房養老”的養老金,金額固定,一旦遭遇貨幣貶值,房屋升值,要想修改養老金金額,老人就必須先償還本息,怎麼應對這些問題?

王甦:70年產權問題,物權法自動續期能出臺落地細則,我們充滿期待。以房養老伴隨著國家政策支持細化和法律完善配套,產品豐富供給,相信以房養老會走得更快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