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東興:改革開放帶動邊貿小鎮騰飛

“在邊境地區,最能深刻體會改革開放對我們方方面面的影響,我今天取得的一點成績,都是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8月26日,在廣西東興市江平工業園內的福珍食品有限公司,剛過知天命之年的京族女董事長劉福珍向記者說。

上個世紀60年代,劉福珍出生在東興市江平鎮“京族三島”之一的巫頭村,這裡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性少數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

“改革開放前,我們生活過得很艱辛,一家五口擠在江平鹽場不足50平方米的瓦房裡,床與床之間只用一塊布隔著。”劉福珍說,她和丈夫每天起早貪黑出海打漁,把沙蟹、魚、螺等挑回家後,再用一輛舊自行車把海鮮馱到江平鎮上去賣,兒女們也跟著受苦。回憶起那時候的生活,眼淚不停地在劉福珍眼眶裡打轉。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中越邊境貿易隨著雙方關係實現正常化而方興未艾,與越南僅一水之隔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島上的京族群眾在種田和捕漁之餘,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做起了邊境貿易。從1993年開始,劉福珍靠著借來的一些錢,從越南進口煤炭到中國,走上了經商之路,開始從“大海”走向“商海”。

“那個時候,小船隻有十幾二十噸的運載量,海浪很容易把船打翻。”劉福珍回憶說,她的船被海浪打翻過好幾次,每次翻船,船上的煤就此沉入海底,但不會游泳的她能撿回性命已屬大幸。“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再苦也要做下去。”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旅遊、海產品加工等產業的興起,“京族三島”經濟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京族群眾不僅擺脫了貧困,還成為中國最富裕的少數民族之一。現今,在江平鎮的巫頭、山心、澫尾三島,像劉福珍一樣開著豪車、做著跨國生意的京族人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

改革開放不僅影響著劉福珍、影響著京族,也給與越南毗鄰的東興市帶來巨大影響。“90年代初期,東興城區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百姓窮得叮噹響;經過20多年的發展,市區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人民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0元。”東興市委書記周世軍說,1993年,國家批准成立東興經濟開發區;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同意設立縣級東興市。近年來,東興市充分利用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邊民互市貿易區、國家邊境旅遊試驗區等一系列國家級開放合作平臺,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釋放“海”的潛力,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

正是看準了發展前景,劉福珍在江平鎮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該鎮目前最大的旅遊酒店。她以商人的視角向記者介紹:“邊境旅遊試驗區的建設,以及京島風景名勝區的開發,將帶動這片區域商業和旅遊業的發展。”

作為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的重要支點,東興市通過多種渠道與東盟國家開展密切的往來,在邊境貿易和跨境人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據國家口岸辦的數據顯示,2017年東興口岸進出境人數996.5萬人次,東興口岸已成為我國陸地邊境人員出入境第一大口岸。東興市充分利用國家給予邊民“每人每天交易8000元貨物全免關稅和環節稅”的優惠政策,開通運營東興進境水果指定口岸和中越互市便民浮橋,創新邊民互市貿易方式,讓邊民積極參與到邊境貿易中去。組建了以1個黨支部領航,n個邊民互助組、每組成員20人以上,每組吸納1戶貧困戶的邊境貿易“1+n20+1”扶貧模式,幫助邊民特別是貧困戶增加經營性收益,實現邊境貿易穩邊安邊興邊富民。

針對企業用工困難、用工成本較高的情況,東興市充分運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試驗區平臺的優惠政策,積極探索跨境勞務模式,從越南引進勞工,降低企業的成本,東興31家試點企業聘用境外勞工超6800人。

“聘用境外勞工,切切實實解決了我們企業的用工難題。”劉福珍看準商機,拓寬了生意範圍,在江平工業園斥資5000萬元建設了食品加工廠,可日產200噸“福珍牌”成品大米。她還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在東興鎮松柏村種植了3000畝富硒水稻。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東興市委書記周世軍說,東興市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在北侖河的兩岸,各規劃10平方公里左右的特殊監管區,建設中國東興—越南芒街跨境經濟合作區,合作區實施“兩國一區、境內關外、自由貿易、封關運作”的管理模式,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促進邊貿小鎮騰飛,增加居民收入,建設繁榮穩定安寧和諧的邊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