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傲慢」終遭打臉:股價暴跌……

英特爾(Intel)統治 PC 與服務器市場多年,如今卻迎來最艱難的挑戰

其上週五股票收盤暴跌 8.59%,創下近幾年最大跌幅紀錄,乍看意外,卻是多項背景因素積累發酵所致,而非單一突發性的事件造成。

市場是現實的,英特爾在過去十幾年的產品佈局失敗多於成功,現在主要的業務還是靠擠牙膏式的產品迭代作法以撐住營收增長走勢,在缺乏具有未來性新產品的情況之下,投資人也紛紛選擇拋棄英特爾,轉而尋求更好的投資標的,比如說鹹魚翻身成功的 AMD。

從英特爾與 AMD 兩家公司自 2018 年初迄今的股價表現,則更可以看出這兩家纏鬥多年的公司的處境有多大的落差。AMD 今年股價最低點為 1 月 2 日開盤當天,收盤價為 10.98 美元,而自此股價一路走高,其今年迄今股價最高點就是收在上週五收盤價 18.94 美元,今年累計股價漲幅達到 72.5%

但反觀英特爾,其在 2018 年第一個開盤日 1 月 2 日的股價為 46.85 美元,其間雖曾上漲至 57.03 美元,

波段股價漲幅達到 21.7%,但以上週五收盤價 47.68 美元來看,英特爾不但過去幾月的漲幅全數回吐,甚至還倒退一步

相較英特爾的“跌跌不休”,AMD 明顯成為投資人近期的最愛,而在股票市場的成功,也讓 AMD 未來的運營有了更強的信心與資金支持,對英特爾的威脅也將更明顯。

當然,股價表現只是一種指標,它代表的是市場信心轉變,而非公司真正的前景,英特爾的營收表現還離衰敗還相當遠,AMD 也並非完全高枕無憂,但英特爾主力產品逐漸缺乏競爭力,過去的佈局難見效益的情況下,未來接任的 CEO 能否如 AMD 的 Lisa Su 扭轉現況,帶領公司往更高層次前進,還有待時間證明。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為 X86 架構的領航者,英特爾在過去幾年因為缺乏對手,架構與製造工藝研發牛步化,不論在消費類市場,或者是在服務器領域,都給人換湯不換藥的感覺

。反觀 AMD 在推出 Zen 架構之後,由於主打的性價比訴求被市場認可,不論是消費類或者是服務器市場,都明顯開始往 AMD 的方向傾斜,即便英特爾以堆核心方式推出對標的產品,但仍難以挽回已經失去的消費者

英特爾的“傲慢”終遭打臉:股價暴跌……

另一方面,英特爾面對 NVIDIA 或其他 AI 計算架構入侵服務器市場,反應明顯太慢,從最初的抗拒改變,嘴巴上還喊著 CPU 計算才是未來,到最後被迫推出類似架構,其時間差已經足以讓 NVIDIA 這個原本在服務器領域無足輕重的角色,一舉成為 AI 計算架構的教父,股價也在過去幾年翻了數倍,相較之下,英特爾卻是一直走下坡。

除了因為擁有市場優勢而怠慢,另外一個原因是,英特爾過去尋求業務擴張的作法並沒有得到太多回報,在前 CEO 科再奇的領導下,英特爾走向技術快餐化,缺乏深刻的佈局,經常的作法是,看見特定市場成為熱點後,希望能以 X86 架構分一杯羹,但結果卻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數十億美元的研發與行銷費用往往都成泡影。

另一方面,原本強調的製造工藝優勢,也在多年停滯不前的狀況下,逐漸被臺積電甚至三星所超越這點甚至影響自己未來產品的佈局:比如 10nm 工藝推遲多次,其最新的信息指出,可能要到 2019 年底才有辦法量產,這麼一來將導致原本規劃好的產品時程受到影響,更不用說,代工業務也因為缺乏生態支持而難以落地。

且過去英特爾為了在短期內尋求業務的突破,大舉收購不同的芯片與服務公司,務求快速補齊技術上的短板。但這並不是長期籌謀規劃的結果,因為英特爾總是在最後關頭意識到自己的方向不對才匆忙通過收購既有的成功企業來幫助業務轉彎,雖有反應,但動作太慢。

舉例來說,在 AI 計算領域方面,其收購 Altera 與 Nervana 的舉措對營收產生的貢獻仍微乎其微,而在自動駕駛領域以天價收購 Mobileye,雖然市場地位不弱,但是在未來產品佈局方面,卻也可能僅是以 X86 核心取代過去採用的架構,對市場而言意義不大,且為求速成,收購這些公司所花費的成本太高,亦相當程度削弱了可用於技術研發的資源,對英特爾而言,就成了難以解開的死循環。

傲慢心態成英特爾被投資人打臉關鍵

從歷史來看,英特爾曾經遭遇過數次的低潮,

幾乎都是因為英特爾的決策錯誤所造成,英特爾後來的反擊措施之所以多半能獲得成功,其實仍是倚賴其技術研發累積的龐大能量,因此往往能夠在關鍵時刻生效。

英特爾面對對手的新方案總是過於輕敵,最新的一個例子就是面對 AMD 的競爭,雖然 AMD 推出 Zen 架構早有跡可尋,但英特爾選擇忽視,並在 AMD 的產品獲得成功之後才推出應對手段,而不是事先防範,足可見其傲慢心態。

反觀,過去 NVIDIA 對 AMD 的新 GPU 產品一直都認真看待,即便 AMD 最終推出的產品如何不濟,NVIDIA 也都以防範未然的心態穩紮穩打,務求不出任何意外,而因為策略上的不同,NVIDIA 得以在GPU市場持續壓制 AMD,但英特爾卻讓 AMD 趁空在CPU市場成功翻身。

英特爾的“傲慢”終遭打臉:股價暴跌……

而在數據中心方案,以及 AI 應用方面,英特爾也有類似的狀況,其 X86 技術本位的心態過於嚴重,使其忽略了探索其他計算架構的可能性,導致在相關市場逐漸落入被動。

而更大的挑戰在於其過去的技術積累似乎逐漸被消耗殆盡,投資人看不到英特爾未來的市場前景,而且在挑戰者持續增加的情況之下,英特爾顯得左右支絀,缺乏有效的應對之策,更成為投資人拋棄英特爾股票的最佳理由。

利好因素雖有,但隱憂更大

根據高通在最新的營收報告電話會議中透露的信息,蘋果未來將全面採用英特爾的基帶技術,乍看之下對英特爾來說是個利好消息,但實際上,英特爾在基帶專利的掌握度並不高,客戶購買其芯片仍需要支付大筆專利費用給高通,而蘋果亦同時在開發自有基帶技術,因此,即使英特爾確定拿下全部蘋果基帶訂單也不是高枕無憂

且雖然基帶產品拿到蘋果這個大客戶,但其利潤微薄,對英特爾產生的營收貢獻有限,並非划算生意。

而回頭來看數據中心業務,英特爾在數據中心的 CPU 供應比重達到歷史新高,接近百分之百,最新一季的營收表現亦不差,但股票市場看的不是現在,投資人之所以不看好英特爾,主要是認為未來成長空間已經有限,包含兩個原因:其一,在包含 IBM 的 Power 架構,以及 AMD 的 EPYC 等競爭架構也不斷推出,這些架構通過使用臺積電或其他代工廠的先進工藝帶來更優秀的性能表現,反觀英特爾的工藝進展陷入停頓,難以應對這些競爭廠商的挑戰;第二點,為了配合應用的發展,未來數據中心計算架構可能會往 AI 型態傾斜傳統 CPU 架構難以負擔這類計算,這也可能讓 CPU 的地位逐漸走向邊緣化

另一方面,AMD 在中國推行數據中心處理器的架構授權與製造

,對英特爾產生極大的威脅,畢竟中國是英特爾最大市場之一,AMD 這招可說是釜底抽薪,一方面迎合中國芯片自主發展的戰略方向,一方面擴大業務與營收基礎,英特爾感受到極大壓力。

而在消費類產品方面上,英特爾在 PC 市場的統治態勢亦明顯出現鬆動,對市場而言,AMD 的 Zen 架構明顯更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 Zen 架構芯片不含 GPU 核心,因此針對的市場範圍較窄,但仍能獲取一定市佔,已經是難能可貴。而 AMD 未來也將推出內建 GPU 新款 APU 產品攻打主流市場,GPU 架構落後 AMD 兩三個世代的英特爾,其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除了 AMD 等傳統競爭者,Arm 也積極想要打進英特爾的市場領域,而新興的 RISC-V 也可能因為低廉的成本以及高度可控的核心配置能力,成為開發者的最愛,這些對英特爾而言,都不是太好的消息。

還有什麼可期待的?

不過,英特爾畢竟還是個年過半百,擁有龐大市場與技術和專利積累的企業,面對新的計算應用挑戰,雖然腳步不算快,但還是有所進展。

這些可能撐起未來英特爾營運的技術發展包含了量子計算新的混合型態 AI 架構以及其針對新的 X86 技術架構的研發佈局

英特爾目前在量子計算架構的發展主要以通用計算目的為主,與 D-Wave 以特定數學計算型態進行優化的作法不同,其終極目標是取代過去計算架構,因此,英特爾除了發展傳統的超導量子計算,也積極推動半導體量子計算的研究,目前也有一定的成果展現。

不過量子計算還需要相當久的時間經營,畢竟就如其 X86 軟硬件生態也是花費了十數年的時間才建立起來,量子計算相關周邊生態的發展是更復雜的工作

如果長期的量子計算規劃還不可實現營利,那麼延攬 Jim Keller 這點,其實有機會成為短期內扭轉英特爾命運的重要拐點

英特爾的“傲慢”終遭打臉:股價暴跌……

在芯片開發領域資歷顯赫的 Jim Keller 目前擔任該公司的資深副總裁,主導英特爾的硅工程,包含 SoC 的開發與整合。Keller 曾先後任職於 AMD、蘋果 (Apple) 與特斯拉(Tesla),在被英特爾挖角前,他是 Tesla 的副總裁,負責 Autopilot 自動駕駛與低電壓硬件,也是讓 AMD 成功鹹魚翻身的關鍵—AMD 的 Zen 架構正是其一手主導開發的成果。

另一方面,英特爾也從 AMD 挖來了 GPU 架構大神 Raja Koduri,代表其終於開始正視過去 PC 架構處理芯片中,GPU 性能過於貧弱的事實

如果能夠扭轉過去科在奇所帶起的快餐風氣,轉而回頭認真經營技術積累,迴歸傳統英特爾的文化,那麼英特爾或許還是能夠成為百年企業,不至於家道中落,而是否能夠順利翻身,未來 CEO 人選以及技術研發方向的選擇,將成為關鍵指標。

如果您對我們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昊源諾信”,每天準時給您推送最熱最前沿的行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