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畝收入過億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個村?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說起馬陸葡萄

就能想到單傳倫

說起單傳倫

也不得不提馬陸葡萄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從葡萄種植到技術革新,再到品牌引領,“馬陸葡萄”在嘉定生根發芽。從早期一年8000畝300萬元收入,到如今一年4000畝收入過億元,小小葡萄給馬陸農民帶來了巨大的驚喜。單傳倫是1980年到馬陸的,一直從事葡萄事業。嘉定農業的轉型發展和馬陸葡萄從無到有,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春風”,他是親歷者。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人物檔案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單傳倫1943年12月出生,1980年從原南匯縣調到嘉定縣馬陸人民公社(1958年-1983年)後,長期從事馬陸葡萄的科學種植與管理、推廣工作。1992年8月,馬陸葡萄研究所成立,單傳倫擔任所長。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膽大包天”種葡萄

大裕村位於嘉定區的東部。40年前,也許沒人會想到這個小村落,會成為日後年銷售額過億的“葡萄村”。“馬陸葡萄”揚名海內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不那麼起眼的村子裡。

故事要從1980年說起。當年,日本大阪與上海結為友好城市,馬陸人民公社(1958年-1983年)掛牌為上海大阪友好人民公社。應日本大阪方面的請求,上海市外事處決定讓馬陸人民公社創辦一個園藝場,種植果樹、蔬菜和花卉,作為上海與日本大阪園藝方面的交流窗口。

正是這個“窗口”,給了單傳倫一個機會,給了馬陸葡萄一段情緣。1976年10月,單傳倫從山東來到上海工作,在原南匯縣果園公社擔任果樹技術員。4年後,懂得林果栽培的他,在嘉定縣林果站技術人員的推薦下,來到了馬陸人民公社從事葡萄生產技術的推廣及葡萄新品種的研發推廣工作。1981年春天,單傳倫和同事們種植了近80畝果樹,其中2.2畝巨峰葡萄就是馬陸葡萄的開端。

單傳倫剛來嘉定時,這裡的農業還是計劃經濟,雖然園藝場作為馬陸人民公社投資的鄉辦企業,單傳倫作為技術員工,已按照企業模式,現金結算月薪。但是,園藝場蔬果從生產到銷售,再到最後的結算,並沒有市場化:一切種植都由上級部門計劃安排,銷售也由果品公司以統一價格收購。看似市場化的操作,其實並不那麼自由。

“在1982年以前,大部分人對私有制的態度還是十分謹慎的。我徒弟當時就和我說,一個人承包30畝地,那不就成地主了?”單傳倫笑著說,“其實,當時我的思想也不開放。上級部門有意讓我承包園藝場,自負盈虧,我第一反應就是‘那哪成啊’,一句話就把我說得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但是,上級領導的誠意最終感動了他,為此他“膽大包天”地提了三個要求——只種葡萄、聘專職農民、園藝場要市場化。就這樣,單傳倫做了園藝場的負責人後,頂著壓力挖了頭一年種的桃樹,改種葡萄。“當時想法很簡單,資金上‘斷奶’了,這麼大的企業要養活,只有種葡萄才能實現最快的資金回報。”單傳倫回憶說,“如果不是在改革開放的風口上,我的想法和建議可能沒人會同意。”

1983年,他利用當年春天扦插、梅雨季帶土移栽的“綠苗種植”方法,將葡萄擴種至25畝,第二年即取得了畝產1750公斤的好收成。這是在傳統栽培技術上的突破,他把這一成果寫成論文《巨峰的小苗當年移植要點》發表在《上海農業科技》《中國果樹科技文摘》上,不僅在上海,還在蘇、浙兩省迅速推廣。1985年,嘉定全縣推廣葡萄種植,村民們開始種葡萄。到了1987年,全縣已有2萬多畝葡萄,那個時候整個上海市郊只有4萬畝。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幾十個葡萄落戶馬陸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沒有網絡,也沒有網紅。但人人都知道,馬陸人種葡萄賺錢。1984年,馬陸葡萄在周邊省市已經小有名氣,前來“取經”的農戶絡繹不絕。而單傳倫也來者不拒,將自己的“豐產技術”傾囊相授。

“當時有一個順口溜,大意是:今年種葡萄,來年就是萬元戶。”單傳倫回憶說,“1985年至1987年,那時葡萄賣得好,一個生產隊30戶,一年就能幹出40萬元的存摺。”在當時,嘉定城鎮居民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僅在1000元左右,有個萬元戶可是不得了的事。但在大裕村,一個生產隊一年就能出30個萬元戶。

可好景不長,1989年後,人人都種葡萄,葡萄就賣不動了。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僅嘉定種植的巨峰葡萄就有近4萬畝。對於農民來說,當時葡萄大年虧本,小年賺錢的現象一年比一年明顯。有時市場上“五毛錢一斤葡萄也賣不掉”、有時“五塊錢一斤買不到”的奇怪現象也發生過。種葡萄變成了有很大風險的投資,個別農戶甚至把葡萄樹挖了。

在這關鍵時刻,嘉定決定創辦一所馬陸葡萄研究所,組織科研團隊,突破發展瓶頸。

1992年8月,馬陸葡萄研究所成立,單傳倫擔任所長。研究所成立後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是控制產量,第二是不斷探索葡萄設施栽培。直到現在,當地人提及給葡萄做“計劃生育”的舉措,還是讚不絕口。那時,全國各地都在賣葡萄,馬陸葡萄賣不出去,於是研究所制定了常規栽培條件下的“巨峰葡萄畝產1500公斤標準化栽培技術”,產量是原來豐產時的一半,同時推廣果穗套袋技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當時參加大都市農業代表團,前往大阪和東京,參觀考察日本的園藝場。他們當時就已經開始利用大棚,開展設施栽培了。”單傳倫說,“那大棚,我當時就拿筆畫了下來。”回國後,單傳倫就在蔬菜大棚裡種起了葡萄,經歷了一次次實驗和失敗。1995年,單傳倫和同事們建造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區第一棟日光型節能溫室。後來,研究所又完成了“葡萄設施栽培品種選育與目標果期的研究”科技攻關項目,馬陸的葡萄品種從原來單一的巨峰,增加了粉紅亞都蜜、奧古斯特等早熟品種,最早的六月下旬就可上市。

在葡萄研究所裡,新品種的葡萄不斷增加。單傳倫回憶,在成立馬陸葡萄研究所之前,園藝場裡面已經引進了“巨峰”、“紅富士”、“京亞”等十幾個品種。研究所成立後,先後從外省市科研單位引進了優質葡萄新品種,連同以前的新品,共有幾十個葡萄新品種落戶。晚熟品種美人指、秋紅等也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

對於農戶而言,新葡萄品種就是時鮮貨,是商機和希望。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打造品牌提升葡萄附能

遇到假葡萄,為馬陸葡萄的品牌意識敲響了警鐘。有一次,單傳倫經過江蘇泰興,看到有人在賣“馬陸葡萄”,而且標著“馬陸有機葡萄”。這可把他氣壞了,馬陸有機葡萄只有自己一家,自己的產品本地都供不應求,怎麼可能銷給外地呢?為了捍衛馬陸有機葡萄品牌,單傳倫專門申請了“傳倫”牌商標,還鼓勵周邊農戶積極註冊各自的商標。同時,他在自己的心裡寫下了八個字:“品牌是魂,誠信是金。”

隨著生態城市建設、觀光農業的發展,馬陸葡萄主題公園應運而生。文化品牌的打造,使得馬陸葡萄擁有了葡萄生產以外的附能。

最初建設公園的想法,源於單傳倫在國外的一次考察。“我們去新西蘭學習時,當地人帶我們參觀他們的羊場。說來也有趣,他們用哨子指揮著綿羊,並給它們剪毛。剪毛之後還有雜耍表演,氛圍特別有意思,給了我一種大膽的想法:把城市裡的人帶到葡萄園,採完葡萄再看個‘猴戲雜耍’也挺好。”單傳倫說。

當然,最後的葡萄加猴戲沒有成真。但是,一個更龐大的項目擺在了他的面前——上海馬陸葡萄主題公園。2005年3月,總投資4000餘萬元的葡萄公園破土建設。公園以500畝設施栽培種植的葡萄為依託,採用現代農業設施栽培技術,集葡萄科研、示範、培訓、休閒於一體。如今,葡萄公園在每年8月的週末,都會舉辦各類體驗活動,成為年輕人出行的好去處。2007年,習近平同志參觀了馬陸葡萄主題公園後,在座談會上說:“馬陸葡萄園,上海吐魯番。”這也是對“馬陸葡萄”和嘉定現代化農業的最好詮釋。

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馬陸葡萄藉助快遞公司的生鮮運輸冷鏈,不但上海市內可以當天直達,全國各地的買家也都能嚐到新鮮的馬陸葡萄。

4000亩收入过亿元!小小葡萄如何富了一个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