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泰州:迎接泰州三區 「江河湖海」 旅遊融合新時代(綱要)

泰州三區有四大旅遊形態——江河湖海。

“江”對應高港雕花樓景區,體現江港文化;“河”對應海陵的古護城河和連通海陵、姜堰等地的老通揚運河;“湖”對應姜堰的溱湖、溱潼溼地古鎮;“海”對應泰州的海軍(海事、海洋)文化。

一、雕花樓景區:江港文化

(一)港口特質

奔騰不息的大江邊湧現出一座口岸鎮,憑藉滾滾江水經營客貨運輸及各種貨物貿易。

古雕花樓:清代乾隆初年,口岸鎮木商姚氏,在鎮上建了一座高大的樓屋,風光了160多年的姚氏樓屋,因主人經營不善,家境衰敗,至民國初年,易主於從事港口運輸發家的當地富豪李松如。李大興土木進行擴建,不僅在舊樓屋的西側仿建了一座同樣的後樓,而且還在新舊兩樓間加建了二座廂樓,使原來單一的樓房變成了一組四方樓,面積擴大了兩倍之多。為顯富麗堂皇,又在樓中間的天井四周雕上了讓人目不暇接的圖案花紋。

“李信昌”過載行:李氏幾代人艱苦經營的積累,是口岸當年港口經濟繁榮的見證。李氏祖上曾是晚清舉人,在江寧為官,退職後回口岸,看準了龍窩口貿易運輸日漸繁榮的商機,創建了口岸第一家過載行。過載行,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是隨著商品經濟中運輸中介行業的興起而出現的。由於過載行的大部分貨物都不貨隨人走,全憑信譽保證,故把過載行的名字取為“李信昌”。

(二)相關建議

1、長江遊輪線路常態化,形成業界品牌。

目前泰州和幾個城市合作推出的長江遊輪泰州行,能很好地體現高港的江港特色,需加大宣傳,形成品牌。

2、修復、提升“泰昌生”木號,充實港口貿易文化。

從清代開始,湖北金湖(今大冶部分地區)和壽昌(今武漢江夏區)兩縣木商同集口岸港經營木材,合組為金壽木幫。金壽木幫在口岸港生意紅火,讓湖北大冶縣劉仁八鎮人劉漢舫動了心。劉漢舫遂加入金壽木幫,木號取名“泰昌生”。經過苦心經營,泰昌生生意興隆,在同期的31家木號中規模最大。

3、孫氏四方樓作為教育文化景點,要與海陵的學政試院、溱潼的兄弟院士景點形成“合力”推廣。武進士戚宅要與姜堰橋頭的劉氏兄弟武狀元景點(待建)形成“合力” 推廣。

二、兩河協奏曲

(一)鳳城河(古護城河)

鳳城河作為古城的護城河,景區的主要旅遊資源可分為三類,分別為古城池(遺址)文化、城市文脈、城市生活。

1、古城池(遺址)文化:包括環繞古城一圈的古護城河,望海樓景區內的州城遺址、宋代古涵,南水關、城隍廟(城隍為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等。

2、城市文脈:包括梅園、桃園、柳園(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形成的“戲曲三家村”;光孝寺、南山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喬園、江蘇鹽稅博物館為代表的鹽稅文化等。

不管是打京劇的“梅蘭芳”牌,還是打宗教的“吉祥文化”牌,或者打其他泰州文化牌,本質上都是“城市文脈”的體現,只是主流和支流的區別而已。

3、城市生活:主要是體現泰州風土人情的各種生活方式,如正在主推的“泰州早茶”。

建議主推 “泰享受”這個總的城市生活品牌。泰州是一座平民生活之城,是關注“百姓日用”和“塵世幸福”的城,相關闡釋可百度本人《略談“日用之城”泰州》,此處不再贅述。

總結:古城池(遺址)文化為古城旅遊的依託和載體,城市文脈為古城旅遊的靈魂,城市生活為古城旅遊的增值點和生命力所在。

(二)老通揚運河

老通揚運河作為大運河的分支,體現人工運河文化,核心在“運”字,包括運輸、國運、好運三個層次。

具體內容可百度本人《老通揚運河泰州段的“魂”》,此處不再贅述。

三、溱湖、溱潼溼地古鎮:湖鎮文化

溱湖、溱潼古鎮近年新上不少新項目,主要是親子、親水類項目,這是適應新時期市場發展的需要。但永遠都要記住去放大景區兩大最重要的資源:溱潼會船和茶花王。

圍繞國家級非遺項目溱潼會船,建議加強項目的延展性,聯合興化竹泓鎮,融入同為國家級非遺的興化木船製造工藝內涵,雙遺聯手,做深泰州傳統船文化,形成從木船製造到會船表演的一體化展示。

同時,利用溱潼茶花王形象,開發時尚有趣的旅遊衍生品,讓溱潼茶花王除了觀賞功能外,成為“能體驗、可帶走”的古山茶。

四、海軍(海事、海洋)文化

泰州海誕地文化的打造,在講述紅色文化的同時,更要結合旅遊市場需求,突出軍事、海事、海洋題材,體現海洋產業科技前沿,融入泰州海工產業元素。

“海誕地”是泰州特有的一張城市名片。“高技術船舶及海工裝備”則是泰州三大主導產業之一,本身需要一個展示平臺,這也是工業旅遊的應有之義。

有別於國內外其他地區定位於狹義概念之上的種種海軍類文旅項目,找到“海誕地”和“高技術海工裝備”的結合點,在講好海軍故事的同時,大篇幅突出泰州海工、海洋科技,才能形成自己的真正特色和吸引力。

文章作者:民間智庫泰州發展研究院(籌)執行院長 鄒陶嘉

鳳城資訊獲得授權發佈 ,轉發請署名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