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河北省很多地方對河北沒有認同感?

罕默德


做為土生土長的河北人,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點點發言權的,首先河北環抱京津兩大直轄市,其對河北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唐山和北京天津接壤,承德,張家口,保定和北京接壤,滄州和天津接壤,這些地方的老百姓出門旅遊,購物,看病求醫,求學也基本都去這兩大直轄市,口音上滄州話也接近天津話,保定的涿州,承德又偏京腔,除了身份證上寫的是河北以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和兩大直轄市交織在了一起,加之現在交通方便了,北京的公交車也通向了河北,所以京津的影響力仍在加大。

其次,做為省會石家莊,位置處於河北省的南端,輻射能力有限,對河北省的影響也有限,做為好多河北人基本沒去過石家莊,但是不一定沒去過北京,唐山,秦皇島,張家口又被京津給隔到了河北的北部,除了必須去省會以外,他們基本沒理由越過直轄市。

綜上所述,河北人之所以不認同河北,主要還是兩大直轄市的影響。



東晉大家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讓人傷感。作為河北人,靜夜史深感不僅僅本省人對河北省沒有認同感,外省人也對河北省一臉茫然,我的一個海南同學認真地問我:“你們河北省省會是不是保定?”

河北省作為古冀州所在地,是我國曆史最為悠久的省份之一。然而,今日的河北省卻漸漸地默默無聞,連本省人都缺乏對河北省的認同感。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歷史淵源:河北省區劃一直在變遷

從元朝創立行省制度以來,為了加強統治,省界的變遷無可厚非,但是像河北省這樣從元朝變到建國後的情況,真的不多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從元朝之後,河北省一直是京畿之地,因為元朝以後北京就是中原王朝的都城,為了加強北京的安全性,防範各個方向的潛在威脅,河北省的邊界一直不斷變遷。

元朝時期,河北省屬於中書省,此時的中書省包含了今天的河北省大部、山西省、山東省全部、河南省北部、內蒙古中部以及蒙古國的一部分,面積之大前所未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護大都。

明朝之後,經歷了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的變遷,河北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從北平行中書省升級為北直隸,河北省開始成型。

明朝時期,京師轄區有:順天府、延慶州、萬全都司、保安州、永平府、保定府、真定府、河間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其中河北北部屬大寧都司,張家口蔚縣、保定淶源屬山西大同府,石家莊元氏西部屬太原府,邯鄲涉縣北部屬遼州,邯鄲丘縣和館陶屬山東東昌府,滄州吳橋屬濟南府,邯鄲涉縣大部、武安、磁縣、臨漳屬河南彰德府。

清朝入關後,沿襲明朝舊制設置直隸省,先駐大名府,後駐保定,設總督。此時的直隸有11府:順天、保定、正定、大名、順德、廣平、天津、河間、承德、宣化、永平,還有六個直隸州,分別是遵化、易、冀、趙、深、定。雍正、乾隆後將承德、張家口以及內蒙古科爾沁等地設置州、縣,劃屬直隸,直隸省轄境空前擴大。另外,邯鄲涉縣、武安、臨漳縣仍屬河南彰德府;張家口陽原以西屬山西大同府;石家莊元氏以西屬平定州;滄州吳橋屬山東濟南府;邯鄲丘縣、邢臺臨西屬臨清府。

民國建立後,省界再次變遷,主要是熱河、察哈爾省的設置,將北平以北地區全部劃出。1928年2月28日,改直隸為河北省,廢道及京兆區,北平成為河北的一部分。

建國後,河北省區劃再次變遷。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政府成立,省會保定。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武安、涉縣、臨漳劃歸河北;

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赤城、懷來、宣化、涿鹿、萬全、懷安、陽原、崇禮、張北、沽源、康保、尚義、蔚縣、張家口劃歸河北省。

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承德、隆化、圍場、豐寧、灤平、平泉、青龍、興隆、承德等劃歸河北省,昌平縣劃歸北京市。

1958年2月,天津市劃歸河北省,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

1967年1月,天津市重新成為直轄市。

1973年7月,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天津市。

1996年,衡水地區撤銷,設立衡水地級市。

可以說,正是由於河北省區劃的不斷變遷,特別是北部的變遷,使得河北省更像是一個被強行糅合在一起的省份,所以各地對河北省的認同感很低。

2、地理碰撞:河北省始終是民族融合前沿

河北省屬於古冀州地區,是九州之中位置最靠北的地區,也是中原地區和北方遊牧民族碰撞最為激烈的地區。

歷史上,河北省一直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衝突的主要地區,也是民族融合最為激烈的地區。

河北省是全國唯一一個集合了幾乎所有地形的省份,在這個面積為18.8萬平方公里的省份內,河北省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以及海洋等幾乎所有的地貌形態。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奇觀,最主要的原因是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太過特殊。

河北省的北部,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蒙古高原,蒙古高原的地形向南延伸到張家口、承德地區;

河北省的西部,隔著太行山脈和山西陝西相望,這讓河北省和黃土高原以及西北地區特別親近;

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向南直通中原地區,和華中、華東地區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河北省的東南部,是山東丘陵和渤海地區;

河北省的東北部,隔著遼西走廊直通東北地區,距離東北僅僅是一個山海關的距離。

所以,河北省雖然不大,但是卻很巧妙地坐落在各個地理單元的交匯處。

所以,雖然大家都是河北省,唐朝、秦皇島人更加豪爽,有東北人的特質;張家口、承德,更和內蒙古親近;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西部地區,口音帶著山西味;邯鄲地區有著河南的影子,而邯鄲、邢臺、衡水、滄州東部則帶著山東人的豪爽。

這些多樣化的特質,共同構成了河北人的特質。由於河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北省除漢族外,還有滿族、回族、蒙族、壯族、朝鮮族、苗族、土家族等55個少數民族,河北省成為一個民族的大家庭。

因為巨大的差異,所以河北省難以形成屬於自己的省內文化,自然也就難以形成對河北省的認同感!

3、人文因素:河北省會變遷消耗了認同度

河北人對河北省沒有認同感,首先就是對省會沒有認同感。

河北省省會是石家莊,是全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之一。而在1968年石家莊成為河北省省會之前的55年時間,河北省的省會變遷高達11次,這還不算河北省在抗戰期間建立的流亡政府。

清朝時期,直隸省的省會經歷了從大名府到保定府再到天津的變遷。

1913年,民國初建,直隸省省會在天津;

1928年10月,直隸省改河北省,省會遷至北平;

1930年10月,在張學良要求下,河北省省會遷至天津;

1935年6月,日寇侵略加快,省會遷回保定;

抗戰期間河北省會居無定所;

1945年11月,省會遷往北平;

1946年7月,從北平遷回保定;

1947年11月,從保定又遷回北平;

1949年7月,河北省會為保定;

1958年2月,天津市成為河北省省轄市,省會遷往天津;

1966年5月,天津重新成為直轄市,省會遷回保定;

1968年2月,省會遷往石家莊,並延續至今。

人們說“搬家三年窮”,河北省頻繁的省會變遷不僅嚴重浪費了資源,更嚴重消耗了省內對河北省的認同感。

再加上政治的需要,北京和天津相繼成為直轄市,河北省如同被挖去心臟一樣,區劃變得支離破碎。

北京和天津的設置使得河北首尾不相顧,特別是北京北部的承德地區和天津東部的唐山和秦皇島地區,這些地區因為北京和天津的阻隔,對省會的認同感微乎其微。包括其經濟發展,更多的是作為兩個直轄市的經濟腹地,而不是省會石家莊的經濟腹地。所以,經濟聯繫如此薄弱,在認同上的認同就更加尷尬。

而且,因為石家莊是河北省不得已的選擇,所以包含了河北省的太多無奈。石家莊位於冀中南,在地理位置上太偏南,對於北部和東部的聯繫和帶動幾乎沒有,這使得石家莊的地位非常尷尬。

由於歷史的原因,唐山的發展水平遠遠高於省會石家莊,這讓石家莊地位更加尷尬。

因為對省會的認同感幾乎不存在,所以整個河北地區的認同感更像是一盤散沙。

所以,尷尬的河北必將繼續尷尬下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話題就有意思,歷史上的原因影響比較大!

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時代,河北叫直隸,北京從地理位置上原本就是在河北省內,從蒙古統治開始,北京就被定為國家的首都,不論從哪方面都搶足河北的風頭!

每個省份對外都需要個代表性的城市集中代表本省的經濟歷史特色。河北省到近現代,先後崛起的很多城市,例如天津、保定、承德、石家莊等等,各子在不同的時期都代表過河北的整體形象!特別是天津、保定。不論歷史沉澱,經濟發展水平都足夠作為省會代表。石家莊因為新中國重新發展部署的原因成為省會,歷史底蘊不夠,省內其他兄弟城市多少都輕視它的心理,畢竟中國人從骨子裡驕傲於厚重的文化歷史!河北省會變化遷移多次也加劇了這種不認共同感!

不論如何,河北始終都在帝都周圍環繞,中國越強大,北京這個名片越閃亮。圍繞在祖國心臟的旁邊,天下還有誰人不識君呢!


青山秀水疊幽谷


唐山人有錢、石家莊人有權、廊坊人有房、保定人有譜、張家口人窮……這是流傳在河北各個城市之間的一條“鄙視鏈”。老實說,作為一個河北人,確實對河北缺少整體的認同感。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



1:歷史原因。

在歷史上,河北一直處在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的交界之地。時至今日,各個城市之間的發展依然相對“獨立抱團”。而且,在民俗文化、地方方言依然存在很大的差異。舉個例子:河北唐山人更接近東北人,河北邯鄲人更接近河南人。


2:現實原因。

打開一張中國地圖就能發現:河北省的地圖可以說是“相當奇葩”了。整個河北省沒有區域中心,或者說,河北的中心位置被北京和天津佔據,而在京津之間形成了一塊巨大的“飛地”。整體來說,河北各個城市之間被行政區劃割裂開來,依附於北京與天津兩座大都市。



在北京與天津的巨大光環影響之下,河北人自然也就是失去了對“河北”的認同感,轉而偏向於靠攏北京與天津。所以,提起東北人豪爽、山西人精明,而提起河北人,很多人卻想不起一個詞來概括。



當然,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見解,當做是“拋磚引玉”。歡迎更多的人留言補充、多多指正!我是頭條號“揹著女兒去旅行”,足跡遍佈100座城市。歡迎關注、吐槽,有問必答,有評必回!


揹著女兒去旅行


河北省屬於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地方,即便是在中國,省份眾多,但是也很少有像河北省這樣,固執地將每一步路都走得破綻百出。

河北省沒有認同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河北省做出的眾多選擇,都在加劇隔閡,而目前來看,河北省沒有任何想要去解決的想法。

清末之時,直隸省的歲入與歲出在各省份中位列第三。

等到了1980年,排除掉天津的河北省,位列第11,而2015年,位列第8。

河北是一個走下坡路的省份,經濟上行階段,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分蛋糕,等到了經濟下行階段,利益糾紛加劇,前景不明朗,自然是各走各的路了。

經濟增長無力,是河北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

1950年代的時代,河北省在省會保定市確定了許多新的街道名稱,例如裕華路,寓意“富裕繁華”,此外,還有“三豐路”,寓意——糧豐、棉豐、鋼鐵豐。

當時的河北省,算是很有進取之心的省份,對於整個地區的估量,也十分準確。

河北省並沒有將眼光侷限在保定,因為三豐——糧、棉、鐵,保定市都並不屬於高產區。

保定作為河北的政治中心與文化中心有上百年的時間,同時也是溝通河北南北的重要的交通要道。

河北眾多地市與天津同處華北平原,保定與這些地方比起來,資源稟賦優勢不是很強。

河北的糧食產區,主要位於河北省的石家莊與邢臺。

一定程度上,這和溫度有很大的關係。

位於太行山偏東一點點的石家莊與邢臺地區,比起其他地方,更容易發生高溫現象。

晝夜溫差大的環境,使得農作物的生長,更加有利。

而河北省的棉花產區,則集中在了衡水、滄州、邢臺和邯鄲等地。

這些地區是棉花主產區,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土質原因,這些地方,由於古黃河流經,有很大一部分區域是鹽鹼地。

種植棉花這種經濟作物,是一個折中選擇。

而河北省的鋼鐵資源,毫無疑問,以富含礦產資源的唐山地區和邯鄲地區為代表。

除此之外,在河北省的張家口、承德、廊坊、石家莊都有大型鋼鐵廠的佈局。

1950年代的河北省,藉助棉花產區的優勢,發展起了紡織工業,藉助鋼鐵資源的優勢,發展起了鋼鐵廠。

但是,這也是如今河北省廣受弊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60多年過去了,河北省仍舊停留在了“三豐路”的思維中,但是可惜的是,河北的糧豐,沒有抵抗得住河南;而棉豐,最終面臨了紡織工業的紛紛倒閉;唯一剩下的一張鋼鐵牌,又有著特別強的對內對外的依賴。


如今仔細思考,會發現一點,地處河北中部的保定地區,與廊坊南部地區,沒有糧、棉、鋼鐵高豐的優勢,河北省雖在保定透析了河北的經濟走向,但是卻沒有規劃出保定的經濟走向。

而河北的政治中心從保定搬離後,保定與河北就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保定與廊坊南部,和河北的主流經濟格局,長期處於各自為營的狀態。

從這一點上看,河北的經濟發展不僅受阻,河北的中部地區,也成為了真空地帶,看起來和河北有關,但是實際上和河北無關。

河北的經濟,面臨著嚴重的滯後性,幾十年過去了,仍舊是老一套。

而除此之外,保定與廊坊,又天然與河北經濟格格不入,導致河北中部棄逃河北,加劇了河北經濟的斷裂。


從經濟上面來說,河北的經濟在不斷下降,共同利益少了,自然認同感也就降低了。

而河北中部經濟模式與南北經濟模式的差異,則加劇了河北認同感的降低。


除此之外,河北省的交通,也可以看出,這個省份沒有遠見。

河北省中部經濟的獨特性,也使得河北省中部的保定與廊坊,在河北省喪失了話語權。

這種局面,導致了保定與廊坊,很難在鐵路建設上爭取到河北省主動與被動的支持。

河北東部的唐山、秦皇島,一直圍繞北京、天津、東北修建鐵路。

河北北部的張家口與承德,一個圍繞北京、內蒙修建鐵路,一個圍繞北京、東北修建鐵路。

位於河北中部的保定與廊坊,除了圍繞北京,便只能圍繞河北修建鐵路了。

但是,河北省對於保定與廊坊,採取的態度十分難堪。

京津城際跨越廊坊,一直是不少廊坊人心中的痛處。

而津保鐵路被河北省拖延20多年,也讓保定人最終對河北失去了信心。

而張家口想要聯絡上河北省,除了北京,便只有保定一條路可以走,但是河北省的規劃裡面,從未有過這項提議。

總之,河北中部的塌陷,與話語權的喪失,使得河北省的鐵路交通,不再具備省份溝通能力。

津保鐵路的開通使得秦皇島和唐山終於可以就近到達河北中部與南部,而對於張家口與承德來說,他們仍舊與河北東部、中部、南部沒有聯絡線。

河北省愛將這些事情說成是北京的過錯,但是即便是河北內部,做做紙上談兵,似乎也沒有這方面的意圖。

怪北京很容易,但是真正做點事情,似乎很難。


目前的河北,面臨著經濟的落後於下行,也面臨著交通的支離破碎與沒有打算。

從直隸時期的八督之首,到如今的GDP第8,河北省沒有了榮光,也沒有了存在感。

沒有方便的鐵路可以溝通交流,也沒有做大的蛋糕作為共同利益,河北省的路似乎沒有走正確過,即便河北地區的人沒有意識到河北的錯誤,他們也能感受到這種錯誤的路子導致他們的生活,沒有多少共鳴。

最終,這個省份,也就喪失了認同感。


林一行


這個題目說的有些太主觀性了,這只是你自己的觀念或者觀點,不能代表所有河北人。唐山人對別人介紹的時候,自稱是我是唐山人,這樣的介紹很正常啊,難道他(她)不是唐山人嗎?不能因為沒有說河北人或者河北唐山人,就說我們對河北不認同,這的結論太主觀了,也太強詞奪理和沒有依據了。

喜歡說自己是唐山人或者滄州人,這是因為對自己家鄉的熱愛,而且更重要的時,我們這介紹,是因為大家都能明白,唐山市哪裡,滄州是哪裡,根本就沒有必要非要帶上省。這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很有知名度的城市,只要提到我們是唐山人或者滄州人或者秦皇島人,大家都應該知道:哦,是河北省的唐山,是河北省的滄州,不會想到其他地方去。

我們不論是唐山的也好,還是石家莊的,或者是邢臺的,歸根一句話就是,我們都是河北人。所以說,根本就不存在,河北人對河北不認可的情況。題主所找的論證不能證明論據,更主要的是論據(結論)本身就是錯誤的。


牛城小巷


河北人對河北省的認同感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上的差異。以語言為例,滄州衡水近於山東話;張家口近於山西話;石家莊是河南話和山西話的集合;到了邯鄲邢臺則是河南話。唐山保定方言相近,但是唐山話向東北話過渡。一個省 方言系統如此複雜,冀東地區的人過了保定聽不懂當地方言;張家口人到了冀東一樣是懵逼。此外,飲食差異很大。張家口羊肉為主;唐秦飲食差不多;保定於滄州類似;石家莊是移民城市,飲食沒有自己的固有風格;邯鄲邢臺中原飲食風格。所以,一個地方文化多元化的省,難以形成認同感。從歷史上講,當今的河北是三省合一,即察哈爾、熱河、河北省,歷史的慣性依舊存在。


非正常人類研究院院士


河北雖有燕趙大地之稱,但是沒有形成統一的風俗習慣和方言體系。張家口,石家莊西部偏晉文化,承德廊坊接近北京,秦皇島接近東北,唐山自成體系,滄州接近天津,邯鄲接近河南。大概保定屬於最正宗的燕趙核心區吧。還有石家莊作為省會認同感低。說起語言,反正邯鄲,邢臺,石家莊非城市人之間說話,作為北部的河北人基本一句也聽不懂。再加上京津在中間的隔斷,你說這樣的河北省是不是一盤散沙?


雲中漫步


河北省的認同感低是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

拋開貧富差距的問題,各省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河北省省會如走馬燈式的在保定、天津、北平變換著,最後定在石家莊。河北沒有河北話,更沒有河北菜,這主要是由於版圖的多次演變,比如張家口的風俗更接近內蒙,它曾是察哈爾省省會,後來又做過幾年的內蒙自治區首府。另外秦皇島當地口音則是一股東北話。如今房山、懷柔、通縣、大興等京郊地區過去也屬於河北。也許這是地緣帶的影響,歷史上唐宋時期,這是是河北,元明清時期,這裡稱為中書省或者直隸。


五味社


河北省被北京和天津在地理上進行了割裂,作為省會的石家莊沒有歷史文化底蘊,所以導致其他城市對石家莊沒有仰望的崇拜感!比如張家口距離北京只有180公里,就業購物等張家口人習慣去北京!就連冬奧會也是和北京聯合舉辦!而保定曾經是河北省會經濟實力也很強!承德曾經是熱河省省會!張家口是察哈爾省會!而這幾個地方都距離北京比石家莊更近!唐山距離天津和北京也更加距離近!綜合而言,由於河北省地理位置的分散,造成同省的城市之間的合作和人才流動較少,自然在人們心中同省的親近感不足!這個和親戚一樣,老死不相往來,自然就不是親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