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唐伯虎像》 张灵

(续上篇)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又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苏州)人。

二、飞来横祸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嫦娥执桂图》 明 唐寅 纸本设色 纵135.3厘米 横58.4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赴京参加会试。作为乡试的“解元”,会试能进士及第应该是正常的。文化发达地区全省第一的考生,如果在全国统考中名落孙山,反而有点意外。

与唐寅一道进京应试的,还有两位同乡朋友:一个是徐经,另一个是都穆。徐经与都穆,同样很有才华。其中的徐经,家里还特别有钱。

明代的会试,制度相当健全。会试之前,主考官究竟是谁除了皇帝与礼部尚书,主考官本人也不曾知道,更别说普通的社会人士。但这一年会试的主考官,恰恰是程敏政与李东阳。李东阳与程敏政一样,同样是个饱学之士,当年参加殿试,名列二甲第一,也就是全国第四,并且“以文章领袖缙绅”。遇上这样的主考官,只能说唐寅的运气有点好。

两个考官学问太大,对考生来说则完全是一件可怕的事。以他们的学问,随便一道题,肯定都要折磨死一批考生。会试要进行三场,第三场是“策问”。这一场的试卷刚发下来,整个考场就炸锅了!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唐寅画作

炸锅的原因,是大家根本看不懂题目。题意都看不懂,下笔还不靠蒙?《会试策问》的第三道题为程敏政所出,原题是这样的:

“问:学者于前贤之所造诣,非问之审、辨之明,则无所据以得师而归宿之地矣。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其造道之地乃不一如此,后学亦徒因古人之成说,谓其尔然。真知其似伯夷、似展季、疑于禅、疑于老者,果何在耶?请极论之,以观平日之所当究心者。”

题中“旷世而见”的四位“豪杰之士”是谁?只有程敏政知道是宋代的张载、杨时、陆九渊和元代的许衡。但作为考生,要知道这个答案,除非将汉代到元代的“中国思想史”通读一遍,并且熟知这四位的专著。否则,只有开启想象功能,撞撞自己的运气。

但较真起来,程敏政的这道题,又没有超出明朝“考试大纲”的范围。因为那四位,都是理学名家。所以,答不上题,只能怨自己读书少,不能怪老师出题刁。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明 唐寅 抱膝吟枫 立轴 设色绢本

走出考场的考生,骂自己不用功的历来就少。考砸的考生,从来都习惯归罪于试题雷人。与众考生满面悲愤不同的是,竟有两个考生笑逐颜开。这两人,一个是唐寅,另一个便是徐经。

从《明史》“程敏政传”看,唐寅与徐经考前曾在一起“预作文”,也就是模拟考试。恰恰有一次模拟考试,出现了奇迹:“预作文与试题合”。这种巧合概率当然很小,但中“六合彩”的事毕竟是有的。这到底是唐寅与徐经的运气,还是涉嫌程敏政“鬻题”?应该是前者,因为“预作文”完全与程敏政无关。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明朝大博弈

唐寅与徐经走出考场,看到同年们个个苦着脸,居然觉得不可思议。别人说太难,他们说太易,并且大肆炫耀自己猜中了考题。正常的情理,一个向人买题的人,通常都会装作没考好。故意向人卖弄,那就是智商有点问题。而唐寅与徐经,显然属于智商发达的人。

如果唐寅与徐经的智商出现短路,程敏政的智商肯定正常。想出这么冷僻的题目折磨考生,程敏政显得自鸣得意。评卷时,程敏政发现很多考卷牛头不对马嘴,动作夸张地讥讽举子不用功。当发现有两张试卷答题贴切,文辞优雅,程敏政又开始卖弄自己“神算子”的奇功:这两张卷子,肯定是唐寅和徐经的!

其实,作为考官的程敏政,这是在猜想,因为评卷人员拿到的试卷,考生信息是弥封的,试卷上的字迹也是统一誊录的。如果自己做了亏心事,打死他也不会这么说的。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李端端图 南博藏

重要的一场考试,众人考砸,唯有唐寅、徐经猜中“标准答案”,唐寅又是乡试第一,其会试第一的概率越来越大了。唐寅的兴奋难以言表,另一个人的郁闷便理所当然。这个人,当然是都穆。

唐寅、都穆、徐经,三个人一道前来应试,如今两个人考得很得意,失意自然只剩下他一人。心情糟透的都穆,来到马侍郎家喝酒,作陪的还有给谏华昶。几个人在一起闲谈起来,话题很快从给都穆宽心,转到了对试题的质疑。出题的是程敏政,猜中的恰恰是他的门生,这天下的事,怎么能这么巧呢?最后达成共识:一定是程敏政将试题卖给了唐寅和徐经!

运气好时六合彩都能中,运气不好时煮熟的鸭子都能飞。程敏政平时在官场不得人缘,但与华昶也没有直接的冤仇。不幸的是华昶有个朋友傅瀚,与程敏政同在礼部。人缘好坏是表面的,利益冲突才是根本的,傅瀚与程敏政正在暗暗竞争礼部尚书的位子。一个人的失败,就是另一个人的成功,这个道理过于简洁,傅瀚这回看到了机会。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明 唐寅 采莲图卷 35×150.2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傅瀚立马鼓动华昶参劾程敏政,华昶就此给了程敏政致命一击:“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职,有此风闻,原陛下特敕礼部,场中硃卷,凡经程敏政看者,许主考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重加翻阅,公为去取,俾天下士就试于京师者咸知有司之公。”

明孝宗接到华昶的奏疏,立即令礼部调查。李东阳进行审查,发现由程敏政看过并拟取的考生中,根本就没有唐寅与徐经。程敏政拍案叫绝的那两份试卷,其实是另外两位高手的。

按理这件事应该到此为止,但言官和朝中一些大臣又提出新的质疑:李东阳与程敏政都是考官,这种查法有失公正。为了取信于社会,明孝宗遂令锦衣卫查处。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唐寅 西园雅集图 手卷

锦衣卫的专业与科考对不上号,但他们查案子讲究手段,方法对不对那是不管的。锦衣卫人员根本就不看试卷,而是直接将华昶与徐经、唐寅叫来对质。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审不清,断不明,锦衣卫便使出自己的“专业技能”:打!

身陷囹圄的徐经、唐寅,受尽折磨,所谓“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夷泗横集。”书生说理,尚能道出个一二三四,这棍棒猛打,骨头就太嫩了。唐寅扛不住,被迫服诬认罪,供称程敏政曾受其金币,出卖试题,虽然自己买的是程敏政的另一篇文章。

文人怕打,也怕失气节。打的时候,徐经与唐寅承认买题。不打的时候,二人又喊冤叫屈。定罪的证据,除了口供,什么证据都没有。另外的言官便站出来讲直话,认为这样办案也不公平。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西洲话旧图

这桩案子,闹了四个月,事实真象其实一开始就很清楚,只是诸多官员介入,哪一方都不好收场。最后,明孝宗以程 “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为由,勒令程敏政致仕;徐经、唐寅有“夤缘求进之罪”,责令“黜充吏役”;华昶 “言事不察实”,降职调离北京,任南京太仆寺主簿。因为官场的明争暗斗,程敏政、华昶与徐经、唐寅好处谁都没有,一齐沦为输家。

最后的赢家是傅瀚与都穆。弘治十三年(1500),傅瀚如愿以偿,升礼部尚书。考官们为避免惹祸,违心地将本已排名在前的考生,一齐“褫名”。都穆的排名本来靠后,现在自然靠前了。不过,这位高中进士的都穆,由于人品太差,终因“陷寅为世所薄”。

第一名落榜,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何改变大明才子唐寅的命运?

唐寅 绢本设色12条幅(172.5x56)cm x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