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羊头山,地处长治市的长子县和长治县与晋城市的高平交界处,是两市三县的接壤之处。山之阳是高平,山之阴是长子和长治。山顶脊梁上有两座塔,一个形如羊头,成为羊头山名称的来历。传说是北魏年间就地取石,雕逐而成。历千年沧桑,经岁月风蚀,携往日传声说已成炎帝文化之图腾。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唐天授二年(691年)立的一块六龙碑《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在神农庙山门之内左侧,用玻璃罩着一块古碑,这实际上就是唐天授二年(691年)立的一块六龙碑《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此碑应该是从上清化寺遗址移下来的,此碑十分珍贵。碑文记载了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播五谷的劳作和生活情况,为炎帝文化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这个我最喜欢,真是美呆了!衣袂翩然啊,似乎在微风中轻轻拂动,比断臂的维纳斯更引人遐思。这是遗留在山路边的一块残雕。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风蚀砂石呈浅黄,多突兀而生,大不过坯房三间,小不过方桌几许,散座草木之缝隙。集合挨挤有之,零乱独处有之,拢则不上二十处。皆依势成窟,组窟单窟交错,平面呈方,无定规,没方位,随遇而安。有窟则开龛造佛其上,一窟三像偶有,一窟几龛俱多。龛围尽雕佛、菩萨、力士诸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或盘座,或站立、或膝跪,皆衣带飘逸,流畅自然。偶见石雕题记一,细辨为“年号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其余尽毁,不得其所。
​​​
能够看到的最大一处石窟。石头是历史记忆力最强的介质之一。自然的风雨没有侵蚀掉它风貌。但石窟上人力破坏的创痕却醒目可见。佛头被人为地凿去的情形,触目皆是。相信每一个站在石窟前的游人,都会既有赞叹也有惋惜。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默默无闻深山传古今。

北魏石窟前的千佛碑。碑上有千佛,每一尊都寄寓了对人间福祉的虔诚祈祷和希望。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祭天坛中心的园石,一分为三,类如“鸡鸣三省”,是两市三县的地域分界线。不过这,好像是一厢情愿的,对于山脊梁上的文物,哪个县也承认是哪个县独拥的。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神农庙原名六名寺,又称清化中寺,寺中大雄宝殿(即今炎帝神农殿)前有一座宝塔。 塔高约六米,八角三级砖塔,底部方形石座,首层塔身装饰繁多的仿木结构,上面两层简洁无装饰,二层上嵌石铭“金刚舍利多佛宝塔”。此塔建造年代无考,寺中有民国十二年重修六名寺碑,推断此塔可能是民国重修时所留。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羊头夕照”是高平旧时八景之一,清代诗人陈颢作诗赞曰:“羊头山高落日斜,余光低照野人家。巡行不谓前程晚,犹纵青骢步月华。”“古木肃疏噪暮鸦,山村螟色入人家。羊峰耸上青霄里,尚有残阳映晚霞。”《高平县志》云:“羊头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危峰秀拔,势凌霄汉,日久诸山俱瞑,而此峰返照犹光,故俗称此山比天下各山高三尺。秦并天下,置郡县以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上党郡。”上党的称谓即是由此而得,古上党地区是以羊头山为中心的泽州和潞州两地,“神农获嘉禾之地”即是指羊头山而言,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厅的黄土地,历史悠久而文化内涵丰厚。
羊头山—晋东南的图腾,长治、晋城的文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