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最“无私”的太后,居然让儿子放弃当皇帝,结局极其悲惨

东吴的第三任皇帝孙休(孙权、孙亮之后的皇帝,是孙权的第六子)驾崩时,自己的孩子还只有十岁左右,又恰逢蜀国刚灭亡、东吴的交趾发生叛乱,因此朝野产生了希望有年长的君主继位的论调。

三国史上最“无私”的太后,居然让儿子放弃当皇帝,结局极其悲惨


托孤之臣的“叛变”

孙休临死的时候,明确指定自己的接班人是太子孙湾,并向丞相濮阳兴托孤。但出人意料的是,最起劲推动另立年长宗室子弟为皇帝的,恰恰是濮阳兴和当年最亲近的旧臣张布(左将军、中军督)。

左典军万彧过去当过乌程县令,与孙皓(孙权第二任太子孙和的儿子,就是孙休的侄子)关系亲密,称赞孙皓有才能见识、英明果断,是与孙策同一类型的杰出人物。又加上爱好学习,奉行、遵守法令制度,多次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称赞孙晧。

濮阳兴、张布向孙休的皇后(朱太后)提议,要求以孙皓继承帝位。朱太后说:“我是一个寡妇,如何知道考虑国家大事。只要吴国不衰败,祖宗的祭祀有依靠就可以了。”于是就同意迎立孙皓为帝,当时孙皓二十三岁。

不清楚托孤之臣为什么那么容易“叛变”,如果他们想做权臣的话,应该是控制一个年幼的孩子更容易。所以,也许他们真的是“一心为公”。恰巧又碰到一个同样“无私”的朱太后,改立皇帝这么大的事,居然非常轻巧的就通过了。

三国史上最“无私”的太后,居然让儿子放弃当皇帝,结局极其悲惨


朱太后一脉结局极其悲惨

然而,“无私”的朱太后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孙皓是典型的中山狼,孙皓登基后,不到一个月,就把朱太后贬为景皇后(次年逼迫朱太后及其两个儿子孙湾、孙躬自杀),追谥死去的父亲孙和为文皇帝,第四个月便夷灭有拥立之功的大臣濮阳兴和张布三族(万彧后来也被逼死)。

这样的变化,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悔之晚矣。更可悲的是,如果孙皓清除异己,加强独裁,能够把东吴的国力搞上去也就算了。偏偏孙皓完全治国无方,戕害忠臣,骄奢淫逸,使得东吴的国力急剧衰落,最终孙皓成了东吴的亡国之君。

朱太后、濮阳兴、张布不仅赌掉了自己的命,也赌掉了东吴的国运,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三国史上最“无私”的太后,居然让儿子放弃当皇帝,结局极其悲惨


朱太后无力反对改立皇帝的苦衷

纵观历史,出现年少皇帝的时候,一般会出现由太后和外戚掌权的局面,比如何太后和何进等。但朱太后在紧要关口,却听任濮阳兴、张布的摆布,背后的原因是朱太后的婆家(外戚)人丁凋落,没人可以依靠。

朱太后的父亲朱据,虽然当过骠骑将军、丞相,但在东吴继承人“南鲁之争”中,因为支持太子孙和,被孙权贬为新都郡丞,还没上任就被中书令孙弘陷害至死了。

朱太后的妈妈朱公主,因为涉嫌清除权臣孙峻(孙亮在位时的权臣先后是诸葛恪、孙峻、孙綝),被全公主诬陷,然后被孙峻杀害。

朱太后的两位兄长朱熊和朱损也早死于宫廷斗争。东吴第二任皇帝孙亮长大以后,痛恨孙綝专权,朱损正好是孙綝的妹夫,孙亮便借口降诏,怒责朱熊与朱损当年没有及时阻拦孙峻诛杀朱公主(绝对的莫须有罪名)。最后朱熊与朱损被孙亮诛杀。​​

一个没有外戚集团支持的太后,也只能是人微言轻,随波逐流了。

三国史上最“无私”的太后,居然让儿子放弃当皇帝,结局极其悲惨​​

和孙策传位于孙权有本质不同

有人说,朱太后同意孙皓继承皇位,和孙策临终时将大权托付给孙权的情形差不多。都是原来的法定继承人太过年幼,“国际国内形势”又比较动荡复杂,只能传位给年长的宗室(家族)其他人选。这说明,东吴有这样的先例和传统。

乍一看好像是这样。但实际上两者有本质区别。第一,从太后的角度看,孙策、孙权都是吴国太的亲儿子,儿子继位和孙子继位对吴国太的影响不大。但朱太后不是在另一个儿子和孙子之间选择,而是在儿子和侄子之间选择,这个差别可就大了。一般来讲,选旁系宗室继承帝位,只有在前朝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而且必须是把旁系子弟过继给太后以后(法律上成为太后的儿子)再登基。孙皓登基后,很快把自己的生父孙和追谥为文皇帝,把朱太后贬为景皇后,就是前述过继的程序性工作没有做好。

第二,孙策传位于孙权,是孙策生前自己决定,自己宣布的,而孙皓登基却是濮阳兴、张布、万彧拥戴的,不是孙休生前决定的。这样,孙皓对孙休、朱太后是没有感激之情的,因此朱太后更加应该坚决反对改立皇帝。可惜她真的太善良和懦弱了。

本文由三国摸金探秘记出品。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