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亮剑”重拳打击“老赖”

随着网贷行业风险事件频发,行业危机已从资金端传导至资产端,出现大量恶意逃废债的借款人。而受政策制约,网贷平台面对此似乎束手无策。

“近期走访了几家P2P头部平台,在‘爆雷潮’下,各种人性被暴露。”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部分投资者投资合同没有到期,但债权转不出去,就举报平台非法集资;有的借款人只要平台打电话催收就报案,甚至有借款人假扮投资人,恶意诋毁平台,希望搞垮平台,不用还钱。”

监管“亮剑”重拳打击“老赖”

恶意逃废债现象增多

“此前,逃废债并非网贷行业普遍现象,但随着近期行业风险事件的发生,一些借款人认为只要网贷平台倒下,就不用履行偿还义务,导致还款意愿大幅降低。”盈灿咨询高级分析师张叶霞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逃废债”现象扰乱了网贷行业的正常秩序,使得一些真正做事的P2P网贷平台受到冲击,影响其正常经营。同时,由于P2P网贷借款项目对接的是投资人资金,“逃废债”风险发酵,将导致投资人本金亏损。

“我们的判断是,借款人还款与否主要取决于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逃废债’强调了债务人的主观故意,即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不愿履行其还款义务。平台可以根据借款人的贷款金额、收入水平、发生逾期时间、历史信用表现等指标来判定借款人是否故意‘逃废债’。”拍拍贷负责人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

据点融网相关负责人向《上海金融报》记者介绍,一般而言,网贷平台会针对不同客群和产品,设置不同的预警指标,由专门团队定期检测还款行为、经营数据等,或现场回访借款人进行贷后监控。根据获取的数据和回访情况,对借款人进行风险预判,根据预警指标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并对不同状态的客户采取不同的风险预警措施。此外,网贷平台会根据不同的标的,到期前和逾期后进行不同频次的短信提醒,再根据借款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在到期前和逾期后进行电话联系借款人,提醒还款或者催促还款;催促不成,则会再次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委托专业合法的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催收。

“‘逃废债’主要表现为历史催收阶段的客户突然失联或拒绝还款。”第三方催收公司资易通CEO盛洁俪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不仅是一家公司遇到的问题,整个催收行业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但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下,对于所谓‘逃废债’的打击力度有限,因此遇到极端案例时,各方均无可奈何。”

监管“亮剑”重拳打击“老赖”

监管重拳打击“老赖”

针对上述情况,监管机构在规范网贷平台经营行为的同时,也对恶意逃废债亮出监管“利剑”。近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互金整治办”)发布《关于报送P2P平台借款人逃废债信息的通知》(以下简称“99号文”),严厉打击借款人的恶意逃废债行为。

99号文指出,近期部分网贷平台借款人出现“恶意逃废债”、逾期不还款、等待P2P平台资金链断裂倒闭,从而逃脱还款义务等行为,加剧了网贷平台的风险爆发。为严厉打击借款人的恶意逃废债行为,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小组要求各地上报借本次风险事件恶意逃废债的借款人名单。下一步,全国整治办将协调征信管理部门将各地上报的逃废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和“信用中国”数据库,对相关逃废债行为人形成制约。

对此,各大平台积极响应,目前已有50多家平台上报了“老赖”信息。“P2P网贷行业近期流动性吃紧,机构风险频发,一些浑水摸鱼的借款人借机逃脱还款义务,甚至有借款人潜入投资人群里,恶意煽动情绪,制造恐慌。”团贷网创始人唐军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团贷网已经整理了‘老赖’材料并进行了上报。根据最高法规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后,乘坐飞机、出国出境、旅游度假、高消费场所消费、购置高档商品等行为都将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失信被执行人在买卖房产的时候也有诸多限制,甚至有家长失信导致孩子不能上学的情况。在中国,信用社会已经全面来临,国家正在多管齐下,重拳整治‘老赖’,失信者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目前,针对逃废债的‘老赖’,资易通已经积极调整了催收策略,包括去电频率提高、去电时间调整以及加大信函和短信的使用量。”盛洁俪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

在重拳打击“老赖”的同时,互金整治办还进一步拟定了网贷行业下一步应对风险的举措,包括畅通出借人投诉维权渠道;开展网贷机构合规检查;多措并举缓释风险;压实网贷机构及其股东责任;规范网贷机构退出行为;依法从严从重打击恶意退出的网贷平台;加大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金融基础知识普及工作;引导出借人依法理性维权;严禁新增网贷机构。

对此,张叶霞表示,十项举措针对行业目前问题平台事件频发的现状,着重对平台合规运营及退出、投资人维权及逃废债借款人征信等方面提出了化解风险的方法。“目前来看,十项举措基本明确了解决行业困境的大方向,但仍需要更多细节化和标准化的流程规范落地。”张叶霞说,“例如,随着清盘平台数量的骤增,亟待监管层出台相关的制度来引导平台有序退出,规避‘清盘’成为变相恶性退出的借口,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记者 李思

更多金融资讯可关注上海金融报官方微信shjrb390,或者在微信中直接输入 [上海金融报]关注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