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會爆發伊斯蘭革命?

獨霸藍星的兔子


伊朗位於亞洲西部,屬中東門戶大國,典型的五海三洲之地,即:亞洲、歐洲和非洲,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戰略要地,歷來兵家必爭之重鎮!


伊朗還是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伊朗還有較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中東獨一無二之大國。

歷史上,伊朗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曾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帝國——波斯帝國,走到今天,伊朗歷經5000多年,18個王朝,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民不聊生。

1921年2月,一個叫禮薩·汗.巴列維的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因為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伊朗又緊靠蘇聯,美蘇聯爭霸,都希望爭取伊朗。此時美國,及時幫助巴拉維王朝擴充軍備,設立秘密警察機構國家安全局,實行獨裁專制統治,逮捕政治上的反對派和宗教上層人士,患難見真情,一個為了石油,一個為了政權,緊密走到一起。二戰後,國力嚴重衰退,英國勢力被迫退出伊朗。美國更是乘虛而入,幫助伊朗驅逐蘇聯勢力,廢黜親蘇的首相摩薩臺等,伊朗成為美國中東的鐵桿盟友。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大量軍事、經濟援助,換取伊朗石油,以及中東的戰略存在。美國扶持下的伊朗,成了中東一霸。

在美國扶持下,巴列維國王開始張狂起來。經濟上,他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按照美國模子推行現代化,實行"白色革命"。結果經濟失調,通貨膨脹,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貪汙賄賂風行,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矛盾激化。政治上,國王專制獨裁統治,擴充軍備,秘密警察橫行,監獄人滿為患。言論、集會、自由都被取消,民眾積怨日深。文化上,推行開放政策,使色情、兇殺書刊和影視氾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式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社會風尚敗壞,穆斯林普遍不滿。宗教上,推行世俗化政策,實行政教分離,取消宗教領袖特權,沒收教會財產,關閉宗教學校,撤消沙里亞司法機構,宗教上層強烈反對。

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及各種政治力量迅速聯合起來,形成反國王的群眾運動。伊朗人口95%為什葉派穆斯林,什葉派宗教上層就利用人民的強烈不滿情緒展開反國王運動。一個叫霍梅尼的人,成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

反國王運動從國王的"白色革命"開始,十多年間不斷髮生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罷工、罷課和暴力衝突。革命情結和力量不斷聚積, 1978年達到頂峰,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在外流亡15年的霍梅尼回國,受到數百萬伊朗人歡迎。2月11日,游擊隊和叛軍在巷戰裡擊敗了忠於沙阿的部隊,皇室政權崩坍。

1979年4月1日,舉行公民投票,伊朗改名為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憲法。霍梅尼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


如夢依稀


原因很多,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巴列維國王在“三手的夏利車上裝上了保時捷的發動機”,最後在飛馳中汽車解體了。

巴列維王朝是美國盟友,是阻止蘇聯南下的橋頭堡,所以親密到美國各種先進武器都可以先賣給伊朗。

在中東開啟的石油國有化和油價上漲,中東一大批國家富的流油,伊朗更是如此,大批的收入導致了鉅額、普遍的腐敗,但巴列維國王卻沒有嚴厲的反腐。諷刺的是到了後來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巴列維國王讓這些貪汙的人出點錢來應對危機,結果這些人不但不願出錢還和反對派一起反對國王,頗有點明朝末年的意思。

腐敗已經引起了大量不滿,但巴列維國王進行了一場“白色革命”的改革,大體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一開始是歡迎的,但分完地之後,土地所有權就不是老百姓的了,有點像人民公社時期幹活領工分一樣,伊朗老百姓只能領工資,於是大量老百姓離開農村去城市謀生。

農村的老百姓來到城市,大量新建的住宅空著買不起,只能住貧民窟,有錢人開奔馳,他們卻連公交都擠不上,巨大的貧富差距導致民怨特別大。

更重要的是,農民都是嚴格信伊斯蘭教的,但城市裡賭場、妓院到處都是,女性穿著暴露,嚴重衝擊著進城老百姓的價值觀。

巴列維國王卻不在乎這些農民,因為他想把伊朗建設成工業化國家,不在乎農業,可是他卻忘了,伊朗農民佔多數。

為了發展工業蓋的工廠、進口的先進機器,結果找不到會用的工人,於是大量工廠、機器荒廢,浪費了大量資金,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白色革命”沒收的土地有很多是教會的,世俗化改革也加劇了國王與伊斯蘭教的緊張關係,巴列維很不尊重伊斯蘭教,還把伊斯蘭教曆法給取消了。

於是各種矛盾越來越大,而巴列維王朝名義上是君主立憲制,但實際是君主專制,議會里反對意見無法表達,於是街頭抗議越來越多,終於導致伊斯蘭革命。


上丞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