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德与洪洞通背拳—作者:张玉桐

张秀德,字茂斋,万安镇韩家庄村人,生活在清朝乾嘉年间,是洪洞通背拳最重要的传承人之一,因文革当中家庙、墓碑被毁,家谱被查烧,现存资料有限生卒年月不详。张秀德在洪洞通背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根据多方考证提供张秀德与洪洞通背拳及乾元山历史渊源的信息,可粗略勾画出张秀德与通背拳的发展传承的关系如下:

一、洪洞通背拳第一代传人郭永福为大清洪洞苏堡刘家聘请保镖是当朝武林高手。(刘家是明清洪洞最大的官商、曾富甲一方)其大弟子张秀德为刘家账房先生,是河西韩家庄村人。其二弟子贺怀璧为刘家长工,是河西贺家庄村人。此时的通背拳 尚隐身于深宅大院之中,限于官商看家护院,陪同主宾,商事往来运送押镖。关于郭永福:道光甲午年吉书升自序文中 描述“余幼志笃诵读,不逞游艺。及其壮也,闻有通背一拳出自永福郭老师。其号‘神拳郭永福’,技绝当时,名闻后世。嗣训于洪邑西陲韩家庄,有岳父张茂斋暨其友贺师怀璧,皆神拳郭师之高弟也。”咸丰四年施继文跋中言及“神拳郭老师永福者,独学二十余年,遍历十三省,即通都大邑,亦群哗然而称奇,有鬼神不测之妙,有鱼龙变化之极,于是通背拳一出,而余拳无所持其通矣。余生也晚,不能目睹其人,而私淑有心,窃亦尝闻其事,亦吾幸也。”以上这两段是徒孙对师爷的描述,时间上隔离不远但也显得太过简略且带点神秘。

二、张秀德、贺怀璧二人此后均回到河西,在洪洞西南隅即韩家庄乾元山下设壇传授通背拳术,创设通背第一帐,开专业教授传播先河。咸丰癸丑

年吉书升学生菊轩氏言及,‘吉先生系至亲(张修德女婿),先生设帐韩家庄时,曾晓此拳一百单八势。或向贺师至韩庄,尝为先生批示手法,讲究巧力胜人,亦得精其技。’自此通背拳开始从深宅大院走向了民间,在洪洞这方古老的热土上广泛流传,备受官府、民间多方推崇,影响深远。

近 二百年以来,洪洞通背拳历经起伏、演化,流派纷呈,但勿论有多少流派,多少拳场,是韩家庄最早开设通背第一帐,韩家庄是洪洞通背拳传播的根源,这是不争历史的事实。

三、韩家庄村乃乾元山六社之首(六社;韩家庄,郭家庄,石家庄,涧西,东圈头,三教。也有六社七村说,三教、宋家沟两村为一社),乾元山位于洪洞县城西14.5公里处,是我国北方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道观,相传是封神演义发源地,鼎盛时期仅住观道士就有四五百人。山西地震史料有洪洞韩家庄乾元山一说,并有洪洞韩家庄乾元山地震碑文为证。据韩家庄村老人们相传,每年春节正月十六乾元山六社与道家要集中山上闹社火。韩家庄村的舞狮、高跷、拳术都要上乾元山表演社火一整天,本社各村和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要来看热闹。韩家庄要选村里最好的武把子,与乾元山道人对练,有攻有守,有守有攻,表演是要从山下演卦台一直打闹上北天门,边行进,边对打,然后进入元阳观内最高处洪元楼上的院子内才算完。

四、张秀德是洪洞通背拳第二代传人,故居在韩家庄村佛庙东侧的张家上院。院子坐北向南,处一平台之上,院前台下平地人称“上院场里”,是村里先民们举办社火、典庆及演出活动的主要场所,院子后面是张氏家庙,井台,碾盘、磨盘。院子里南厦厅正中门上原挂有落款为大清河南什么府赠送的木制匾额一块,不知何时何人相送,上书蓝色的“医国长春”四个大字,似应与通背拳的传承或人物事迹相关。匾額字面意思试解:通背拳朮的习练传播,使积贫积弱之民众得以健身强体调养身心,民强则国运昌盛,国运昌盛则大清国景色长春。此匾的由来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文革中破四旧,住在院子里的后人张家元怕惹事竟将这块珍贵的匾额劈作新房门板用了。

五、当今流传在临汾民间的通背拳,即为张秀德女婿吉书昇“吉家”一支所传授。咸丰癸丑年吉书升学生,菊轩氏自序中“余自束发受书,即从师吉先生举业。先生临汾苗村屯人也,讳书升,字俊选,号晓林。其为人和平端方,善于诱人,文章而外,尤精通通背拳。尝于课读之睱,令余等三四人学习拳谱,以壮精神。”于是读之余即讲武事,演武修文,未尝偏废。

此段文字不多,寥寥数笔,记述了吉书升个人的多方面信息,吉书升为人处世、性格魅力,学识拳术,文才武略,及其教学生文武兼修以壮精神,传播通背拳的活动。

六、天下名山僧(道)占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像武术、中医、琴棋书画多与佛道结缘。据说,乾元山道人最多时达三四百人,庙产土地二百多亩,道家历来盛行习练武术,修身养性,天下武林高手常常隐身僧寺道观之中。可以想像,大弟子、二弟子均在韩家庄乾元山下设壇传授通背拳术,道长拳师,徒弟师傅,教事武事,社务多多,交往频频。其师傅郭永福大师必然常来韩家庄乾元山走访、居住,谈武论道,指教学人,或是,与道人徒手、持械,切磋拳术技艺,那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七、有关张秀德儿子张逢峦的记载:韩家庄村二郎庙现存大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风脉楼碑记碑文载:由是有张公逢峦、韩公希愈等领袖,苦心努力,谋放生利,渐渐积蓄,稍有余资。同治三年先建东厦房三间,费金九十千文。然厦房已成,不惟宫殿可以修补,而乐亭亦宜改作。幸有李公兆吉、张公连元、韩公希曾等承接办理,觉兴小工则有余,欲成大工则不足,遵前人之遗资,积少成多,与其妄费于后,孰若成工于前。因共相商议,正殿虽欲修理,犹可缓为。遂于光绪三年,改乐亭而重建大戏台……况尔时将遭荒年,虽未能如仁人博施济众,而动工亦可以救人生活,此亦事之两全其美者也……

此文可看出;大清同治三年张逢峦、韩希愈为村民领袖,修三官庙东厦房后,因年事已高恐不便料理后续工程,遂移交手中筹划之事,交于后人接手,按此时张逢峦年约60-70岁的话,当生于乾隆末或嘉庆初为宜,与记载张秀德,乾隆年间在苏堡刘家担当账房先生,并与贺怀璧师从郭永福习练通背拳,随后二人返回洪洞河西韩家庄一带,教授徒弟传播通背拳时间相吻合。此外,村中三教庙西厢房也为张逢峦所建。

张秀德与洪洞通背拳—作者:张玉桐

八、现已发表资料有关张秀德与通背拳前三代的传承关系;

道光《吉书升自序文》;

嗣训于洪邑西陲韩家庄,有岳父张茂斋暨其友贺师怀璧,皆神拳郭师之高弟也。

咸丰《菊轩氏自序文》:

余自束发受书,既师吉先生举业。先生临汾苗村屯人也,讳书升,字俊逸,号晓林。其为人和平端方,善于诱人文章而为,尤精通背拳。

曾言,此拳有一百单八势,其中变化无穷,得之异人传授,先是河南郭永福者,亲得其传,阅十余年而始精,到处驰名,人莫能及,天下号为神拳。

后郭设教于洪邑苏堡村,技始传入山西,尔时从其学者,有贺家庄贺怀璧,韩家庄张秀德数人从。吉先生系至亲。先生设帐韩庄时,曾晓此拳一百单八势,或向贺师至韩庄,尝为先生批示手法,讲究以巧胜人,亦得精其技。

咸丰《许知远序文》:

向闻临邑有神拳郭老师者,有相传一百单八势通背拳一书。其艺传之禽昌贺家庄贺怀璧,韩家庄张茂斋先生与贺师相善,亦深通其艺。传之其子逢峦,逢原与其婿吉晓林先生,贺师之徒无滤数百人,而得其真者,洪段郭学仁及北平施继文为最著。

先是晓林先生以学闻名,而善斯艺,并绘通背图式。

咸丰《施继文跋文》:

神拳郭老师永福者,独学二十余年,遍历十三省既通都大邑亦群哗然而称奇。

余寄居万安,迩来三十有余年矣。夫余武安晕村人也,十五好剑术,遍迹幽燕。二十习四手拳,始抵禽。初事张茂斋,继事贺怀璧。二师盖皆郭老太师之高弟。而声名尤其佼佼特著者也。余亦事之如父。七年之间,于通背虽未得其全璧,而管中窥豹,亦略见一斑。二师知余谨慎,以全幅精神与之,不稍隐藏。余亦晨昏演习,如苏季子简练揣摩,不敢稍轻。

咸丰本《通背又序文》:

北平施继文先生者远绍永福老师薪传,近得张茂斋、贺怀璧二师指示,放疗通背一百单八势与通背一百单八着短打,无不熟悉精通,得心应手焉。

从上述摘录文中可知传承关系如下:

郭永福

张秀德 贺怀璧

张逢峦

张逢原 施继文 郭学仁

吉书升

九、从韩家庄张氏现存神袛看张秀德与上下辈名字所占字的关系。张月喜系韩家庄张氏西门一支后裔,从其祖传神袛看,画像当中为张习照,左右是两位夫人,文字有;

赞文联句:

春露之惕,秋霜之感,陈设拜跪,来格几筵。

追思先祖:

哀哀父母劬劳恩,每逢佳节倍思亲。

悠然试会其中意,忠臣出于孝子门。

嘱托企盼:

子子孙孙,勿替相引,緜緜瓜瓞,永锡祚胤。

绘画甾笔:

怡堂挥毫。

其画像中牌位上的字:(右)皇清先考‘讳’习照府君神位(左)男;秀某某,孙;逢某某奉先。

从其牌位上的字中可明显看出,三代人名所占字为:祖辈为習字、父辈为秀字,孙辈为逢字,与其他记载相吻合,张秀德其父辈为习某某,如张习照。其子辈为逢某某,如张逢峦、张逢原。根据多方资料并参照现存古碑文有关文字,可断定这副神祗画像应为嘉庆年间约200年左右。

十、通背拳在清后期遭受官府打压转入地下,在民间潜行默传。洪洞通背拳在韩家庄历经张秀德,张逢峦、张逢原、吉书升、施继文一二代兴起后,为何再无后续?这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要了解一下清朝后期,特别是在赵城,洪洞发生曹顺起义之后,官府对民间习练武术的严厉打压态度,也就无需再寻找其他原因和理由。

清政府入主中原后,经过康雍乾几代的成功治理,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进入道咸朝代时,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一时期全国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清政权统治的江河日下走向没落。

道光年间,洪洞赵城悄然流行起了先天教,此宗教属于白莲教的一支,清朝统治者在嘉庆年间将其列为邪教加以禁绝,进行围追堵截,无情打击和镇压。这期间就发生了赵城曹顺起义。曹顺原籍山东曹县人,后逃难徙居赵城县耿峪村。其为人豪侠仗义,以‘学习阴阳,并会治病,兼学拳棒’,而在村中较有影响,又以信教能使人长力气,精通武艺,消灾除病为名,获得了当地民众崇拜,吸引了大批贫民百姓入教。随着教徒增多,影响渐大,反抗起义的决心也越大,遂定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八月十五中秋发动起义,民谣曰:“平赵城、灭洪洞,平阳府里坐朝廷”。起义即遭清军镇压。

当时起义的民众中有200多人被害,200多人被流放大西北。一批山西地方官员也因先天教事件的失察而受到清廷的处罚、革职。

曹顺起义对当时的统治者震动很大,之后几十年,特别是赵城洪洞官府对宗教和集中习练武术严加禁绝,通背拳传播在遭受打压后渐渐化整为零,转入地下,在民间潜行默传。民国有评论“延至清代,习拳者虽有而官禁者甚严,演者皆以浅俗歌诀记之,不能悉其底蕴,文人学士犹且鄙之,相沿成风,故将高贵之国术,失其庐山真面貌也”。

直到民国二十五年,通背拳传人樊一魁审时度势提出武术健身强国论述;“自海禁大开以来,我国贫弱之相岌岌可危,然救贫之策非生产莫能富极,承弱之谋,非武力莫能强大。夫人之经济本领全视身体之强弱以为断,体弱则精神不振,百世皆废,体强则精神奋兴,百端皆立。转弱为强之道,舍拳术其将奚为!举目而观今日之社会,奄奄病夫者遍处皆是,勿怪乎我国日益贫弱也”。这一论述与张秀德拳坊原挂匾额‘医国长春’意义内涵一脉相承。并得到当时社会名流积极回应。民国二十五年桂月樊一魁著《忠义拳图稿本》内有:

山东省政府主席 韩复渠

山西省政府主席 赵戴文

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刘镇华

安徽省政府主席 刘汝明

冀察委员会委员长 宋哲元

中央军事会副委员长 阎锡山

等为洪洞通背拳题词,国民政府诸公,曾有健身强国之训,又有提倡武术之令,此正武术现世之良机也。通背拳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冠以‘忠义拳’名义重返江湖回归民间。

喜今朝通背拳重逢盛世,作为古老地方拳种,早已走出洪洞,传遍晋南及国内多个省市直至海外,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号召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武术进校园活动,2015年临汾市通背拳研究协会回归乾元山。2016年在临汾市通背拳协会名誉会长樊汉武先生亲切关怀下,韩家庄学校成立了张秀德通背拳培训基地,临汾市通背拳协会几位名家多次莅临指导,并为培训基地教练学员赠送训练服装,目前参训的学员有一百多人,部分学员已多次应邀外出参加社会活动及武术表演,得到社会多方好评。通背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历百年后在韩家庄再续传承。

以上有关张秀德与洪洞通背拳的信息资料仅供交流参考,但愿能为洪洞通背拳和韩家庄乾元山在新时代的重新结合发展所用。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缺少错误在所难免,请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