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领导一样思考之01:准确定位是前提

有层级的地方必然会有领导,位于最高层的领导,往往就是这个组织体系的灵魂,他的思考方式、思考结果决定着这个组织体系的走向。中层领导是这个组织体系的躯干,他的能力决定着单位的办事效率和传承的精准程度。基层领导是这个组织体系的四肢,他的能力决定着办事质量和单位形象。

在这个组织体系里,既要低头精准做事,更要抬头精准看人。精准看人是精准做事的前提,特别是要精准看单位的主要领导。如果能够像领导一样去思考,就是把准了这个组织体系的脉,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也是找到了快速成长甚至跨越式成长的捷径。

今天是“像领导一样思考”系列之开篇,讲定位问题。

像领导一样思考之01:准确定位是前提

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有句名言叫“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在一个组织体系里,不管是行政管理单位,还是公司企业,对单位对领导对自己都要有个精准定位,妄自菲薄固可不必,妄自尊大亦属不宜。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其实,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精准定位就是要精准认清单位、精准认清领导、精准认清自己。

1.给单位定位,搞清单位层级

行政单位,是省部级机关还是司厅级机关?是县处级机关还是基层执行单位?公司企业有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一定要搞准,层级不一样,职能就不一样,思维模式和做事的方法都不一样,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任正非说:高层干部要有决断力,中层要有理解力,基层要有执行力。

华为的用人准则就是:砍掉高层的手脚、中层的屁股、基层的脑袋、全身的赘肉。

在把关定向的层级上,却去做执行层级的事情,做得越多,单位越危险。

如果执行层总是怀疑决策层级,甚至越俎代庖自做主张,这个单位必定搞不好。

2.给领导定位,搞清领导层级

每个岗位面对的,一般是“1+1+1”领导构架,即1位直接领导、1位分管领导、1位主要领导。行政单位有时要延伸到上级对口业务部门领导。

每一个领导的基本信息办事风格等都要非常清楚,才能把事情办对路。

直接领导以及分管领导在单位的地位,尤其是在主要领导心中的地位,也要搞清楚,倘若直接领导在单位的份量不重,很多事情会很难办。一些单位的人事关系搞得很复杂,往往也是复杂在这里,不是你有没有做对事,而是有没有看对人。

面对科股长和面对局处长甚至司厅长,面对总裁和面对部门经理,完全是两回事。

越往上越注重宏观整体,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需要理论依据、观点提炼和数据支撑。

越往下越注重过程细节,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需要具体实施方案,并且随时做好复盘。

在县处以下单位办事,往往一个方案呈送到底一视同仁。但在司厅及以上机关办事,往往都会按“要点提炼+方案全文”的模式呈报,大领导忙得过来就看原文,忙不过来就只看要点。

3.给自己定位,搞清岗位层级

按“岗位职责+领导意图”模式展开。领导的意图是什么,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到自己这个层级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每天都要进行这方面的梳理和复盘,一有新任务时也要这样去拉清单。

还要搞清楚自己是否具备直接向分管领导甚至主要领导汇报的资格。

有的单位强调按级汇报,一个方案从高层决策到中层分化到基层执行,一级一级下来,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一定要把各级领导的意图搞准,而不是强调自己的理解。

有的单位强调谁办谁负责,注重高效做事。这样的单位,自己的理解就很重要,新人容易脱颖而出,需要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特别是面对主要领导时,要切中要害简明扼要,一定要说领导最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是他那个层级考虑的问题。有时候还要准备几个预案。

还有一个忌讳要搞清楚,像领导一样思考没有错,但绝对不能替代领导决策拍板!任何一个组织体系、任何一个领导都非常忌讳这个问题。

解决了定位问题,接下来就要解决心态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