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曾經8、90年代年輕人“寧願端盤子打黑工也要(出國)見見世面”的光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國像串門一樣方便”的當今海外留學生,都熱衷回國。

不過,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讓“留學”的光環褪色暗淡,他們要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現實。

1

從悉尼到北上廣,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裸歸

根據《2017年中國留學生白皮書》的數據,73%的中國海外留學生計劃完成學業後歸國。而到2016年底,中國的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了265.11萬。

“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新聞來自央廣網

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歸”:

指曾經風風光光地走出國門,現在終於又“一絲不掛”回來的人。說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學位、沒有實際成就就選擇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

在出國很稀罕的年代,他們的經歷幾乎自帶濾鏡,在口耳相傳中罩上一層金燦燦的光芒。

“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然而現在,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出國的老同學,除了已經聽膩歪的“性開放”和美妝潮品代購之外,“留學生變loser”的橋段成了能吸引注意的最後傳說。

2

海歸和社會底層,只有一線之隔?

漂泊海外的遊學浪子,迴歸熟悉的環境,本來是好事一樁。然而卻有人給他們來了個當頭棒喝:

留學歸國,即為底層。

“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一般來講,歸國留學生的海外學歷背景,讓他們在求職大軍中更受青睞。即使光環淡去,視野和見識也很難被一筆抹殺。

“底層”從何說起?

論信息的獲取和佔有量,論社會權益,論物質財富,歸國群體好像都和底層不沾邊。上文提到的《為什麼回國後我這麼害怕“社會底層”》一文中,給出了三個理由:

  • 讓人瑟瑟發抖的價值觀對壘

經歷了在國外文化中的洗禮,留學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許多留學生基本拋棄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們擁抱更主動、更開闊的生活,享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

“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然而在國內,叫做“傳統”怪物依舊強大。

已經傾向於西方價值觀的TA們,發現自己成為了國內社會中的異類,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國的社會規則,價值觀也隨之動搖,在反覆拉扯、衝突中迷失了當初歸國的熱忱。

  • 遊蕩結束後的“現實失焦”

30歲的歐美年輕人在談戀愛、換工作、環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國年輕人在考慮買房、買車、小孩上學和父母養老。

海外歸國的群體,幾乎沒有轉換的時間和空間,一頭扎進了基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體焦慮。

“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在中國,如果你是沒車、沒房的大齡青年,就會被貼上“兩手空空”、“邊緣掙扎”的底層標籤。

3

歸國留學生

到底該何去何從?

看到這裡,一定會生出許多疑惑:

“早知道這樣,幹嘛還出國留學?”“出國留學不也沒用嗎?”

“裸歸”留學生的集體焦慮:不完成階層跨越,出國意義何在!

是的,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沒有留學的光環,最終衡量你價值的,是與付出成正比的見識和能力。

留學並不意味著你回國之後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著你比在留在國內的朋友有著更多更好的選擇,它不會幫你消除焦慮,你還是會面對房價、工資等等只要活著就會面臨的問題。

但是它能讓你知道,這些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人生的變數和美妙,就在於經歷無數可能性之後,內心的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離開故土、體會文化異位的的孤獨與恐懼,看到社會的可愛之處正在於多元,擁有包容主流之外聲音和觀念的胸襟,正是留學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