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在“七夕”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中国古代,“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属于妇女的节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题材也一向被历代画家所钟爱,不同于诗人们的悲情,画家多描绘热闹的乞巧场景。在一年一度的七夕来临之际,小艺君选出关于“七夕”的中国画,让我们在画中感受“七夕”,学学“投针乞巧”。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四川出土“龙虎戏璧,牛郎织女画像”

▌七夕节,缘起于汉代宫廷,历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当时的风俗是:“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可见当时的七夕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悲凄的爱情故事,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女性通过“拜织女”来祈愿拥有智慧和巧艺。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南宋·李嵩汉宫乞巧图

▌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到唐代,七夕节庆活动越来越热闹,虽然祭祀的是牛郎织女星,但仍是乞巧为主。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唐宫七夕乞巧图》,现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据谢稚柳、徐邦达等人鉴定其为北宋时期的摹本或改画本。该图取全景俯瞰,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唐宫七夕乞巧图》局部

值得注意的是,黑漆案上陈碗甚多(非宴会,乃乞巧之水碗),外国人曾以为这是宴会用的餐具,于是称其为“宫宴图”,事实上这些碗是古代女人用来“乞巧”的水碗。

“乞巧水碗”就是用来“投针”的。“投针”就是一项重要的“乞巧”游戏,这项游戏看似无聊,实则是对女性有无耐心与灵巧与否的考验。其过程是,在七夕节前一天用水碗盛满清水置于阳光下晒,称为“晒水”。经过一天一夜的暴晒,碗内水面上会形成一层由微尘、微生物组成的薄膜,叫做“水皮”。节日的午后,女伴们相约一起到院中,轮流手捏钢针轻轻丢到碗内,要小心让钢针借助水皮的托举浮在水面之上,不能沉底。然后,大家一起观察阳光下钢针在碗底形成的投影,影子形状不同,含义也不一样。投影的样子像一把梭是最好的结果,说明织女愿意赐巧给这位丢针人;如果像个棒槌则会引来同伴们的嘲笑,因为这意味着丢针人没有得到织女的垂青,接下来一年里双手会很笨。

▌到宋代,七夕被作为“女儿节”,妇女多在庭院中陈瓜果、剪刀、女红、剪纸等物,除了乞巧外,还祈求美好姻缘。富贵人家多在庭院中结彩楼,被称为“乞巧楼”。首都汴梁街市上还有卖巧果、磨喝乐(手捏的小泥人儿)、水上浮(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等乞巧玩物与食品。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宋赵伯驹 《汉宫图》 册页,绢本设色,直径24.5公分,台北故宫藏。

画中描绘的是宫廷后妃在七夕时节登高楼向织女乞求得巧的活动,以界画画宫殿庭园,园内设步幛,幛外有牛羊车辂帏幔。幛内宫娥彩女,列队两行,手拿著各种乐器、法器,簇拥著一位贵妇,穿过假山,登上高台向银河乞巧。

▌元、明、清各代花样更多,除了在庭中摆设香案,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穿七针孔外,还会捉蜘蛛放到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斗蛛网,网丝圆正的叫“得巧”;还有一个比赛项目是“丢针”,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盛水的碗里,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

横持手机观看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明仇英(传)《乞巧图》卷,纸本,水墨,27.9×388.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描绘妇女乞巧的活动。星星高挂于天空,妇女群聚在庭院中,对着星空祭拜,在庭院中摆设香案,上有瓜果、鲜花、酒、针线等衷心祈望自已能像织女般工巧,其中还有妇女对著星空穿针。全幅以白描为主,人物清雅。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明 郭诩 (款)乞巧图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明代七夕应节牛郎织女纹方补超大图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清·陈枚《月曼清游》七月“桐荫乞巧”

《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七月就是“桐荫乞巧”。嫔妃们的活动内容,在民间生活中均习以为常,只不过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此册更是在乾隆皇帝亲自督促下,制成牙雕作品,集能工巧匠于一堂,结合牙雕与镶嵌技术,精雕细刻之大作,反映了我国18世纪牙雕工艺和镶嵌技术的高超水平,历来被誉为清代牙雕艺术中的代表之作。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清·任颐 《乞巧图轴》

此幅描绘的则是民间女子简朴的乞巧场景。画中女子正在做丢巧针的游戏。准确地表达出她们渴望成为能工巧妇的迫切心情。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清·丁观鹏《乞巧图》,纸本墨笔,纵27.8厘米横384.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全图色彩丰富,人物颇具动感,是清代宫廷绘画中合笔画的代表作之一。此卷用白描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妇女发丝,著墨细匀,衣褶线条流畅,饰纹刻画细致,佩环飘动,得“吴带当风”之姿。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清乾隆,缂丝七夕乞巧图轴,纵47cm,横32cm

此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作品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然后填彩。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壁完全依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清·袁耀《七夕图》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清·郎世宁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七月乞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程十发乞巧图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傅抱石甲申(1944年)作七夕 立轴 设色纸本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何家英 2002年作七夕相邀图 镜心 设色纸本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黄山寿七夕乞巧 立轴 设色绢本

“七夕”要来了,看古画学学“投针乞巧”

佚名乞巧图 立轴 设色绢本

▌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传统七夕节情况堪忧。看过上面的作品,对“投针乞巧”有没有学到手?

▌又到“七夕”,你会怎么过?

让|艺|术|赞|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