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錦談: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培養民族道德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方法

西方為什麼在十七世紀以後他們的科學發明走到了中國的前面?而在十六世紀以前中國走在歐洲的前面?這裡面的原因,就與這個德慧智教育我們自己主動丟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熊春錦談: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培養民族道德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方法

西方因為一直重視經典誦讀,所以他們高度注意培養孩子們的直覺和靈感。我們的祖先雖然為我們的後代創造了智慧的語言和文字,但是我們沒有善加利用,西方是靠直覺來提升自己的智商和提升後天的智識,以及注重潛意識的培養和靈感的生髮。古代在分析人的精神領域當中,就發現有一個先天無為的階段和逐步向後天過渡的階段,以及完全進入後天有為的生命階段真正三個時期。

我們在近代教育當中,忽略了人的這三個時期。比如說,胎兒時期到八歲之前的時期,就是生命的無為期;八歲到十五歲,是先天無為向後天有為過渡的生命期;而十六歲以後,就完全進入了後天的生命期。我們要想具有大智慧,從容不迫地完成我們的學業,那麼最好在八歲之前奠基,奠好先天無為的基礎,將我們先天的慧識這個能量充分地獲得,充滿我們的精神世界和我們的倉庫當中。

熊春錦談: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培養民族道德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方法

我們生命體內是有一個倉庫的,儲存這些德性的能量。雖然每個人儲存的不同,但是都具備這種能量的儲存,只是各有參差不齊。有的人是五種元素比較平均,又比較充足。那麼這類人再加上學習了後天的智識以後,他將來的生存能力、智識水平、科學創造力都是比較高的、比較強的,就會成為人類的精英、人群當中的優秀者——也就是古代所說的社會的賢人,是真正的人才。如果這五種能量嚴重缺乏的,那麼再怎麼艱苦地努力都不行。就像愛迪生所說過的:所謂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最主要的。

國外的科學家都體會到這一點,強調這種靈感的重要性。中國的古代是強調這個慧識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主動通過經典誦讀來培養我們本身的先天慧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教育理念上一定要把慧和智同步地把握住。然而要能夠開發我們自己的慧識——也就是那個先天的慧識、那個靈感、那個直覺,那麼一定要注重自己德性能量和德性品格的培養,因為沒有能量的心就沒有聰慧的頭腦。

熊春錦談: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培養民族道德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方法

古代著名的醫典《黃帝內經》說過:“心藏神,心為神之臟,腦為神之腑”。只有心腦相通的人,才是大智慧者。因為我們的大腦結構是分三層:大腦皮層,大腦質層和大腦核心層。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一樣,這個皮層結構就是那層薄薄的膜。那個膜的面積是非常有限的,學起知識來,儲存的知識、能量,也是有限的。我們的大腦質層是非常厚的,就像雞蛋的蛋白一樣。人類的知識大部分,都是儲存在皮層的,如果沒有慧性的培養,沒有道德心靈的主動校正生成,那麼我們一生,這個大腦質層的功能都難以調動,難以具備這個深層次的智慧——大智慧。窮其一生艱苦的努力,用99%的汗水去努力,你不把大腦質層的功能調動起來,那個靈感不產生,那麼你的一生很可能就是碌碌無為的一生。

所以在傳統的教育理念裡面,就高度地在重視每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基礎之上,來儲存我們心靈當中這個慧性的能量,直接給大腦的質層帶來活力,使它具有創造力。通過這個慧識來推動我們後天的智識,產生我們的智和慧。外國人是憑直覺和靈感,中國人古代是憑這個來完成的。

所以,我們國家的教育理念要想重新恢復到十六世紀以前,走在世界各民族之前這樣的水平狀態,就要把“德慧智“這三個環節整體地把握住,像老子在《德道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我們不能陷在陰陽裡面轉不出來,而要用老子的教育理念,用這個三生萬物去認識這個陰陽屬性,認識如何啟迪彗性和後天智識,把這個慧和智同步地把握住。不要一陣子強調先天的教育,一下子又只顧著後天的教育,不要走那種一下子左傾的路線、一下子又右傾的路線,而是要把慧智雙運同步開發整體地把握住,那麼我們才能夠使我們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上來,慧識也增強,智識也得到明顯的提升。

熊春錦談: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培養民族道德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方法

從我在全國各地開辦的這些從大學、高中、小學、學前班、幼兒園以及胎教這個經典誦讀經驗來看,在中學生當中和大學生當中他們體會就是,通過對《老子·德道經》的誦讀,他們普遍感到心胸舒坦,精神明顯地變得祥和,觀察事物變得敏銳,對後天知識的掌握速度與沒有誦讀以前提高了一倍左右,而且對自己的生存信念和信心都獲得了提升。

雖然對《德道經》的內容,並不能完全地解讀,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但是隻要誦讀以後,精神就感到振奮。因為通過這個誦讀,舌開竅於心,我們舌頭在動的時候,與心竅相通,通過語音聲波,獲得了能量,這個能量進入我們心靈當中補充了我們的精神,所以就能夠解除你的疲勞,保持你旺盛的精力,應付每一天重新又到來的艱苦學習。

所以我們在這個現象的背後,要透過這些現象來看到其中的理論部分,去主動接受她,認識她,使我們的學習變得輕鬆起來,而不要被過重的學習任務所壓垮,使我們的心靈發生畸變,甚至產生疾病性的改變。因為我們現在所學習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數理化的內容。就像兩個國家互相考察中所發現的:國外的學生不喜歡數理化,孩子們不喜歡。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數理化它們是中性物質,它沒有精神的能量營養,相反它要耗去你的精神能量。我們從自然界獲得的精神營養到16歲的時候就中止了,就開始調用倉庫裡面的,不可能更多地從外界獲得了。那麼孩子們的先天狀態是比較敏感的,他知道這個東西沒有營養,他就不感興趣,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天德養精神,地谷養命形,凡是符合善美的物和事都繫帶著能量。

這麼多年來,我們沒有高度地去重視青少年的這個德性、德性能量,以及慧性儲存開發和智性提升的整體,所以雖然看起來我們獲得的奧林匹克的獎比較多,但是卻消耗了孩子們的先天能量,過早地消耗完了。所以一旦等到他們學到了更多的後天知識,需要這個先天能量來支撐後天智識,再產生科學創造力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後續的能量,沒有這個後勁了。這大概就是我們雖然都很聰明,都很勤奮,但是卻難以誕生創造科學奇蹟的專家的秘密。

熊春錦談:德慧智經典誦讀是培養民族道德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方法

​我們的經典誦讀就是為了使大家獲得這種能源,獲得這種能量。因為中華的經典非常豐富,像《老子·德道經》、《易經》,儒家還有四書五經,包括其他的經典都很多,比如法家的《韓非子》,軍事家們的《孫子兵法》等等都屬於中華傳統經典當中的著名經典,含有極其豐厚精神營養及能量。這個精神營養和能量,並不是我在這裡泛泛而談,而是得到了國外眾多的科學家、 哲學家、社會學家們的共同認識,得到了他們所肯定,他們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肯定下來的。

西方他們也有許多自己的經典,像《荷馬史詩》、《新舊約全書》、《莎士比亞》、《啟示錄》、柏拉圖的著作等等。他們對孩子靈感和直覺的培養,就寄託在這些經典的誦唸上。像什麼《古蘭經》啦,像《新約舊約全書》啦,都是他們培養自己孩子的經典。

所以我們在誦讀的過程當中,越讀也就越感到親切,越感到我們心身獲得了營養,我們的眼光也就展示得更長遠一些,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無論我們在什麼行業上,通過這種經典誦讀,都能獲得豐富的精神營養;而且無論在人生的任何時期,同樣的都能獲得這種營養。所以我們在整個的道德理念、德慧智教育理念當中提倡,應該像西方那樣,有一個民族的思維、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的思維模式。西方他們提倡“與柏拉圖同在”、“與亞里士多德同在”、“與真理同在”,我們要想在教育界能夠學習到祖先們的智慧,承傳我們五千年的文明,同時全面推動我們中華民族整個教育事業的強大發展,那麼應該像世界其他的民族一樣大力地提倡“與老子同在”、“與孔子同在”、“與道德同在”,建立起這樣的教育理念,使我們的精神能夠與聖人謀,與聖人居;使我們把整個五千年的文明精神、道德精神承傳下去。

(中國德慧智研究中心 作者:熊春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