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01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讓我感觸特別深。

母親節當天,無錫一男子酒後跟母親吵架,把母親打到住院。作為一個39歲的成年男人,跟父母住在一起,一直沒有結婚,也沒有工作,吃喝都是靠母親2600元的退休工資!很多網友都評論說這樣的事情怎麼能忍?但其實這都和母親的過分溺愛有關係。這樣的吵架已經不是第一次,但母親依舊容不得別人說自己兒子的一點不是。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02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掉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中國的家長常常把這個可怕的禮物完完整整地送給自己的孩子,這個禮物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是“重智輕德”。其表現是中國父母對孩子溺愛成性,片面注重智力的培養。

最近,有個媽媽在後臺給我留言說: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找不到尊重和溺愛孩子的界限。管的多了,被說成不理解孩子,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發展。對孩子言聽計從,又被指責太溺愛孩子,慣子如殺子。

那麼什麼樣的方式算是溺愛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溺愛孩子的典型:

  • 特殊待遇、輕易滿足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

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 生活懶散、包辦替代

允許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生活上沒有任何規律性。

寵慣孩子飯來張口,衣來張手,沒有一點自理能力。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如何能夠獨立?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 剝奪獨立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03

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

那麼父母要怎樣才能避免溺愛孩子呢?

1.平等對待

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別人一起分享。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2.不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 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要自己乾的要求,這時家長課醫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的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收拾玩具等。

明明是尊重孩子,怎麼卻變成了溺愛,家長到底錯在哪裡?

04

俗話說:“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這是告誡家長怎麼樣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怎麼樣去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道德教育。


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職責。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首先走出愛的誤區。經常被過度溺愛的孩子,他們覺得大人所做的一切, 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不懂得為人著想, 也不知道大人的艱辛和付出。

他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性格自私自利、驕橫乖張,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他們甚至不懂得禮貌,目無長輩,口無遮攔。

所以,愛他就教他學會分享,愛他就讓他懂得感恩!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親子育兒方面的知識,歡迎在後臺留言給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