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兄弟姐妹的感情多半會死於成年?

隨意飄的蕩


說實話,我們身邊確實有很多成年後因為一點事情,兄弟姐妹就打成一團,甚至因此而變成仇人,連面都不想見一次。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兄弟姐妹之間感情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利益分配問題。小時候大家都在一個家庭裡面生活,彼此不分你的我的,但長大後,各自成立了家庭,任何父母對於家庭財產的分配都會引發大家的不滿。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做的貢獻多,而得到的財產少,再加上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參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便會越來越激烈。隔壁鄰居家兄弟姐妹四人,就因為老父親去世後留下的幾十萬遺產打得不可開交,甚至連老母親也沒人願意管了。

二是贍養父母問題。雖然是同樣的父母,但孩子多了,便會出現有偏有向的問題。有的孩子在贍養父母時可能會覺得心理不平衡,說你們在我小時候對我不好,而這些話如果被其他兄弟姐妹知道了,便會產生更多的矛盾。同時,雖說贍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因為兄弟姐妹各組家庭後,彼此之間的生活狀況相差較大,所以在照顧父母方面也會不同。如果有人提供的生活條件比較差,其他兄弟姐妹對此不滿,也會產生很多矛盾。

三是長期小矛盾溝通不暢終成大疙瘩。生活中總是少不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今天你欠我一塊錢沒還,明天你拿我一塊布沒還,諸如此類。雖說是“親兄弟明算帳”,但如果真出現了這些小事情,因為是兄弟姐妹之間,有些時候還真是不好意思明說。不過,人是很奇怪的生物體,別人欠自己的記得門兒清,自己欠別人的總是忘了。所以,時間長了,誰都覺得自己吃了虧,心裡覺得特別委屈。如果再有其他的事情作為引子,很有可能出現比較大的衝突。而這樣的衝突一旦開始,就會愈演愈烈,難以收拾,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當然也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四是彼此生活的圈子不同了。曾經的一家人一個鍋裡吃飯,但長大後各奔東西,有些可能一年都難得見一次面。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分開的時間長了,感情也慢慢變得淡了。

雖說兄弟姐妹的感情會死於成年,但若是家裡的老人生了病,還是兄弟姐妹多了更好一些。否則,就有可能陷入難以分身於工作、家庭和照顧老人的困境。

不管怎麼說,少計較一點,多寬容一些,才能與人相處融洽。對別人如是,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如是。有父母時是一家人,和睦相處讓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安心;沒有父母了,兄弟姐妹仍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一家人,血脈親情也不能忘。


親子溝通如何說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生活中確實普遍存在,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客觀現實呢?下面我分析一下。

第一:各起爐灶,各過各的日子。兄弟姐妹成年後,都要戀愛結婚成家,自然就會分出去單過。單過之後,每個家庭都會圍繞自己的家過日子,和原生家庭逐漸疏遠。因為不在像小時候那樣在一個鍋裡吃飯,感情自然慢慢就淡了。如果僅從這方面來講,只是感情淡化了,從內心深處來講,兄弟姐妹的情誼仍在。可是事實遠非如此簡單,且看後面的內容。

第二:分配不公,帶來的矛盾。兄弟姐妹從成家的那一刻開始,就會關注父母給自己的財產和利益相關的東西。而很多父母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結果兄弟姐妹之間就會比較,看父母給哪個兒女的多,給哪個兒女的東西好,或者給哪個兒女找的工作好等。這一比,心裡自然就不平衡了,感覺父母偏向哪一個兒女,結果就會疏遠既得利益多的兄弟姐妹,同時也會對父母有怨氣。

第三:枕邊風,吹的矛盾不斷。有些人結婚後,男人多數讓老婆當家,老婆可是和老公的兄弟姐妹沒有共同生活的經歷,這個外來人在自己的家庭裡,潛意識把老公的兄弟姐妹當外人,自然會圍繞自家與婆婆家族是是非非精於算計,只要感覺婆婆家人不能“公平”對待她這個媳婦,自然會在老公面前吹枕邊風。而有些男人恰就願意聽老婆的話,不管她對與錯,結果和原生家庭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矛盾就起來了。

第四:攀比與忌妒,分化了兄弟姐妹的感情。各自成家,各過自己的日子,但又相互看,相互比。攀比與忌妒幾乎成了常態,哪個兄弟姐妹比自己過的好,羨慕忌妒恨。哪個兄弟姐妹比自己過的差,心裡竊喜,且還有點瞧不起人家。情感這東西摻雜上物慾後,很容易讓彼此多了生份,少了親近,慢慢也就疏遠了。

第五:贍養老人,極容易出現矛盾。但凡有私心的人,在贍養老人這塊,特別愛推卸責任,兄弟姐妹多了,都想把責任推給其他人。如果兄弟姐妹中沒有威信高,且處事公平的人來召開協調安排輪流贍養的家庭會議,老人也做不了兒女的主,結果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都不願意贍養老人,二是個別贍養,但對其他兄弟姐妹有怨氣。試想,當都抱著私心面對贍養老人問題時,兄弟姐妹之間焉能不離心離德!

第六:兄弟姐妹之間因為借錢,相互幫忙而產生的問題。在很多家庭裡,兄弟姐妹之間儘管各自家了,但是難免誰會遇到困難相互借錢。可是有些人卻是有借無還,甚至催要時話難聽臉難看,結果因為這事,兄弟姐妹情份就淡了,甚至還有些成了仇人。再如相互幫忙的事,有能力有本事的兄弟姐妹往往最容易落不是,過的好反而成了錯,而那些過的一般或較差的,則往往帶著不要白不要的思想,給就是好兄弟姐妹,不給你就是不講情義,結果矛盾也由此產生。

還有很多現象,在這裡不一一舉例了。想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都是利益惹的禍,再加上人心醜陋,貪得無厭,好好的兄弟姐妹的情份就因為點破事彼此生份了,成了路人,亦或成了仇人。


韓國成老師


90%兄弟姐妹感情疏離罪魁禍手來自於父母!

這話雖然難聽,特別是面對那些白髮蒼蒼自認為善良的老人,但人到中年,看過太多家庭,更感悟是這樣!

身邊一個閨蜜和自己妹妹現在是老死不相往來,其原因就是父母覺得閨蜜嫁的好老公家三套房,閨蜜妹妹找了偏遠農村出來打小工的寄住父母家!

父母覺得大女兒家有錢,家裡的三套房妹妹兩套,閨蜜一套

閨蜜覺得不公平合理,妹妹覺得姐姐那麼有了還那麼貪、就此大吵一架絕交!

不患寡患不均!

親情是可貴、但別忽略人性!

造成子女間疏離老人一般有兩種:

1、自私勢力丶偏向有錢孩子型父母,別說天下無不是父母,太虛假!偉大的父母很多,不合格父母也不少!有些父母喜歡有錢有能力父母,攀高踩低,甚至欺負窮的孩子,身邊還真有好幾個,這種兄弟姐妹關係基本不會怎麼來往!

2、偏向無能孩子或最小孩子型老母雞父母!

這種真是比比皆是,還自認為很高尚,我的父母也免強算其中類型吧1!

這類型父母除了將自己財產分給自己認為弱勢的、還有很多總以劫富濟貧的英勇形象出現,總想讓有能力孩子東西分給沒能力者,甚至均分給弱那個,大家最好一起共產貧窮!

絲毫想不起暫時過得好孩子已成家,他除了是你的孩子,還是別人的丈夫或媳婦!

而那個被父母偏向者做慣了拿來主義,佔便宜成為習慣,不擔沒擔當,還以為別人欠他,一旦不給就得罪了他,而經常付出者,除了愚笨者,也會有更多怨言!

所以,兄弟姐妹不合者,看看他們的父母,沒幾個多合格會做人者!

真正會做人教孩子的父母,當你孩子多的時候,最好儘可能一碗水端得平些!

至於你可忴弱小者,可以引導孩子們互相幫助,讓富的自願以自己名義幫助條件差的,一方感恩,一方落好,而不是拿著別人東西你當老好人!

如果你慈悲心太多、就自己有能力多賺點,別自己無能還瞎摻和!

我的父母也是慈悲過剩那種,特別是前些年的時候,弟弟剛結婚買房不久,日子過得稍微緊,來我們這裡,看到飯菜好些,就感嘆小弟日子緊,買點進口水果甚至覺得我們有原罪,有那享受錢為什麼不替弟弟提早還房貸?

說實話有些反感,甚至對小弟有些怨言,我們也是一路從無到有打拼,也沒少幫襯他

好在我父母本身不是強硬那種,小弟乜明事理,一度開誠佈公談這個問題,都建議父母養好老就好,別瞎摻和,我們關係現在很好,小弟工作也很賣力,發展得也不錯

也許有人會認為我父母重男輕女向兒子,其實現在城市中偏向女兒引起子女間矛盾也成為重要社會問題,給女兒家看孩子不給兒子家看,引起兩個孩子矛盾!

頭條中多少奇怪女人驕傲說富養女兒丶糙養兒子,甚至驕傲炫耀老公親女兒丶冷落兒子,這跟兒子多大仇?!

說了這麼多,生太多養不好,別說做伴了!根本是培養仇人!更打消了自己生二胎的想法


哎呀言情


這個問題讓80後、90後看見的話,他們會說:作什麼孽哪!有兄弟姐妹小時候有人陪著玩,長大後遇事可找人商量,多幸福的事呀,怎麼會讓這種感情死了呢?


他們哪裡知道他們的父輩卻在為這個問題大傷腦筋。


樹大分枝,人大分心。成年後,兄弟姐妹感情變淡也是正常。當然 要是“感情死於成年”,也就有些悲哀了。畢竟“兄弟如手足”,手足分裂,一定是很痛心的。



為什麼兄弟姐妹的感情多半會死於中年呢?核心只可能是:利!見利忘義!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五倫八德”裡有“長幼有序”和“悌”。倡導姊妹相親,兄弟和氣,同念一母所生,共乳相扶成人,兄寬弟忍,相親相近,有讓有恭,恪守家風。


兄弟姐妹當中,有一人能遠離“利”字,心存“義”理,怎能因長大成年,就讓手足之情“死”了呢?


不要說是因為父母偏心,什麼“親大的,惜小的,眼黑的,二小則”。哪個兒女不是他們的骨肉?再說,換了你,能把一碗水端平嗎?



不要說是妯娌不和,婆媳矛盾。你以為就你有老婆?那個“花喜鵲,沒良心,娶了媳婦忘了娘”就是說你的!親老婆,疼孩子,是人的天性。可你不能心裡只有他們,忘記了小時候把吃在嘴裡的也掏出來餵了你的哥哥姐姐吧?再說了,是你想多佔一點父母遺產就明說,別老拿老婆做擋箭牌。


不要說是你沒本事,他們看不起你。誰讓你沒本事的?是你當年調皮貪玩,不學無術,荒廢了學業,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了蒺藜能收穫了蘋果?你沒本事有理了?你應該知道,兄弟姐妹只能幫助救急,不可能幫你過日子。要學會知足與感恩。


上天賜予了我們兄弟姐妹,讓我們出生在同一個家庭裡,這是多大的福分呀。小時候有了他們的陪伴,那麼艱苦的日子都有了甜味,雖說打過鬧過,可打斷骨頭連著筋,沒過一會工夫就又相跟著跑了。成年後,儘管我們各自有了自己的圈子,可一旦遇上個事,願意把錢遞到你的手上,為你奔東跑西兩肋插刀的,除了兄弟姐妹還有多少?“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不是隨便能流傳下來的。


那怎樣才能讓我們兄弟姐妹的感情永遠不出保質期呢?


自然,父母的精神引領非常關鍵。如果你的父輩母輩兩個家族都是姐妹相親,兄弟和睦,“家和萬事興”,那就是一筆非常珍貴的精神遺產。我以為比十套房產、千萬現金還珍貴。



其次,兄弟姐妹間平時各管各家,定期相聚溝通。俗話說“親戚遠來香,兄弟高打牆”,居家過日子,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別人少摻和。但不走動不溝通,再親的關係也會變成路人甲和路人乙。


因此,有事沒事,過一段時間通通電話見見面,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拉呱拉呱,瞭解一下各方的情況,如果有人需要幫助,大家及時出手,感情必然更加深厚。就是孩子們之間也不會生分。


還有,兄弟姐妹間需要有個人來做空調機和萬能膠的角色。那怕只有兩人之間也一樣需要。這個人要有肚量,有格局,能和每一個成員都溝通得了。


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自然以父母為核心,聽從家的召喚。父母不在了,這個萬能膠式的人物就是兄弟姐妹的核心。這樣才能保證這個家不會散了。


另外,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誰也不能利慾薰心。不能老想著把父母的遺產儘可能多的佔為己有,而不想承擔贍養的義務;也不能老想著其他人欠著你很多。這種人,只要有一人,就可能“一粒老鼠糞,害了一鍋湯”。


回答的最後,我想說,兄弟姐妹都是你生命中的天使,你從他們身上,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謙讓,學會了寬容,你的家庭,你的工作,無不打著他們的烙印。感恩他們吧!不要讓濃濃的血,變成淡淡的水!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為什麼兄弟姐妹的感情多半會死於成年?這是一個讓人想起來非常遺憾,又有些傷心的現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第一,在一個人幼小的時候,他的親密關係是非常簡單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就是這時候,父母和兄弟姐妹就是他最親的人,這和之後的人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感情是最好的。但是,等他長大了以後,他開始有了異性的朋友,他的異性朋友就成為他的最親密的人之一。等到他結婚生子之後,他親密的人,又多了自己的子女。可見,如果說一個人的感情總分數是一百分的話,在他幼小的時候,他和兄弟姐妹的感情可能是50,在他有了異性朋友之後,他和兄弟姐妹的感情的分數就可能會變成30分,在他結婚生子之後,他和兄弟姐妹的感情可能就只有20分或者是10分了。因為,分擔他感情的人多了嘛。
第二,一個人在幼小的時候,他和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是非常多的,基本上是朝夕相處。那麼,朝夕相處形成的感情自然就是相當的深厚。可是,在這個人長大以後,他需要面臨更多的事情要處理,比如說他的工作,比如說他的異性朋友,比如說他的子女教育工作等問題。這些事情會佔據他大多數的時間。相應的,他和自己原來的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就會減少,甚至是大幅度的減少,相處時間減少的後果就是讓雙方原本深厚的感情,逐漸的變得越來越淡。如果這個時候再有一些誤會,或者有一些爭鬥的話,更容易損害雙方之間的感情,並且,由於相處時間的減少而更加的難以彌補。
第三,兄弟姐妹之間感情變化的因素還有個體的配偶發揮的影響。如果個體的配偶,在這個相處的過程當中,發揮了一些不太好的作用,那麼這個時候,就會對個體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因為顯然大家都知道,枕邊風的作用還是蠻大的。如果這個時候還涉及到一些經濟上的利益的話,這個影響可能會更大,可能會更加的影響到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隨著個體年齡的增加,個體的親密關係會變得更多,個體需要處理的事務更多,影響兄弟姐妹之間感情的因素也更多,而這些,都是一些非常客觀的因素,所以就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社會現實。
親愛的朋友們,對此你們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安嶺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說到這件事,小明就想起曾經西方有個著名的搖滾歌星,他和他的兄弟共同組成了樂隊,這個樂隊曾經在世界上非常的成功,樂隊持續了幾十年,有天這個歌星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不要相信任何超過三十年以上的東西,包括兄弟之情。這樣看起來,這件事情可不是中國人獨有的,似乎是人類普遍的現象。

首先我們來看看動物世界裡兄弟姐妹情誼是怎樣的,最極端的兄弟姐妹之情可能就屬鯊魚了,鯊魚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相互競爭,相互殘殺,長得快點的鯊魚會把長得慢點鯊魚給吃掉,鯊魚的兄弟姐妹之情簡直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啊。

小明早年養了很多狼狗,這些小狼狗吃媽媽的奶的時候,可以發現他們互相之間實際上就是彼此競爭,因為能吃上媽媽奶的小狼狗會長得更快更壯,動物世界近親的競爭關係在人類社會也適用。

其實一個人能不能和別人成為兄弟或者成為夫妻,歸根結底要看兩個人血緣關係的遠近。特別神奇的是,人可以在無意識中辨別自己和別人的血緣遠近在人類大腦內由嗅覺所發育的邊緣系統,這個部分主要是情感中樞,我們的鼻子會聞到很多味道,大腦會自動對這些味道進行加工,有時候人很難意識到。

比如兩個人同時上廁所,假如兩個人基因血緣比較近,他們的蛋白質就會散發出相同氣味的生物激素,而人類的嗅覺是可以分辨出來的,如果氣味相同,兩個人之間的哥們情誼就會更近一步。

再來看擇偶,人類會首先選擇和自己基因差異最大的人作為伴侶,所以往往最佳配偶的模型就是和自己基因差異最大,文化差異比較小的人,基因差別大對於遺傳後代會有很多益處,又因為文化上比較接近,所以兩個人更容易相處。

可以看到其實人和人之間的兄弟之情根本的基礎就是由基因導致血緣關係的遠近。雖然兄弟姐妹間經常會產生很多矛盾,大大出手,這些都不奇怪,但是某些時候,由於血緣關係近,他們也會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自古以來中國文化上就有這種傳統,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各個地方軍閥混戰了很多年,但面對外來侵略者的時候,表現的很團結,血緣關係很多時候是我們做決策的指標。

不過這種決策的模型並不適用於任何情況,即使兄弟姐妹在生物學上有基因的基礎,人類做決策有時候還是基於現實原則的。比如說兄弟姐妹慢慢長大了,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家庭、核心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現實原則往往會成為做決策的標準,所以經常會因為利益產生兄弟姐妹之間的鬥爭。

另外,我們往往會對親人懷有更高的期望,當親人不能滿足我們的過高期望,很容易因為這種落差而失望,繼而會產生矛盾糾紛、怨恨。

以上就是為什麼兄弟姐妹在早年的時候關係非常密切,但是後來會越來越疏遠的原因所在了。不過人和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並不是每個人就像這個問題中所說的那樣,從小關係很好,長大之後就會疏遠,這件事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每個人情況都有所不同的。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1.父母的處事方式,影響兄弟姊妹間的親疏。


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家務事卻常常因為父母教育失敗、處事不公引起的。這樣的例子多不可數,太常見了。


鄰居兄弟五人,老二做生意,老三做老師,老五做公務員的(省級幹部),老大、老四在家種地。父母年輕時就偏袒老大、老四,老二、老三、老五因經濟較為寬裕,也不計較,畢竟父母辛辛苦苦養大五兄弟的辛苦,大家還記在心理。


弱勢不是罪過,但是一副“我弱我有理的架勢”就讓人覺得好人難做了。老大、老四將兄弟們的照顧當做理所當然,將不能幹活的父母直接送到自己兄弟家,再不管不問。


父母呢,也許老了也許糊塗了,偏心成了習慣。一心要為老大、老四謀福利 ,開始是拿其他兄弟給的生活費,後來直接發展到偷偷拿錢。


其他兄弟也是有家有妻子兒女的,雖然生活條件好一些,但是父母偷拿東西送給不領情的兄弟。妻子不願意,自己也覺得委屈,又不能喊打喊殺的,兄弟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


老人還有一個毛病,走到誰家就說上一家的壞話。次數多了 ,真的假的都成了真了,這下本來還算和睦的三兄弟,親情也所剩無幾。


孩子一多,父母總有偏愛,但是偏愛要有度,損害一家來滿足另一家的慾望 ,只能使一方更貪得無厭,一方心生怨恨。老人明理、公正、不搬弄是非,大家庭才有溫度,才有人情味,才是兄弟姐妹願意常來常往的家。



2. 成家立業,有各自獨立面對的生活。


一方面,成年之後分散各地,親密溝通的機會不像小時候那麼多,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久而久之也就漸漸疏遠了。


另一方面,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小家庭負責。在原生家庭裡我們是兒子或女兒,有父母撐起生活的重擔,壓力相對輕鬆。


成家後,作為家庭裡的頂樑柱,有事業需要拼搏,有兒女需要養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維持生活的穩定、和睦。


特別是成婚後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家庭,還有夫妻二人組成的小家庭及對方的原生家庭。為了生活的舒適 ,有必要分出親疏,以減輕人員的增多造成的關係困擾。


3. 兄弟姐妹之間的邊界,適度的疏遠不是壞事

一樣米養百樣人,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 ,性格脾氣也不盡想同。特別成年後,對生活 ,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還像小時候一樣,哥哥指望弟弟妹妹們乖乖聽話,弟妹們指望哥哥姐姐萬事寬容,幾乎是不可能的。


沒有邊界,管的太寬,性格上的不同就會帶來生活上的針鋒相對,不利於親情的維繫。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不希望有人在我們的生活裡指手畫腳 ,即使明知好意 ,也會覺得被侵犯,有損尊嚴。


不因性格脾氣的不同影響親情,保持適度的距離,其實是對成年家人的尊重。


4. 手足——同樹同根,同生共老


有千萬種理由讓我們疏遠,還是慶幸擁有同樣的血緣,我和你成為我們。



“因為,和這個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樣,我們從彼此的容顏裡看得見當初。


我們清楚地記得彼此的兒時——老榕樹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紙窗、雨打在鐵皮上咚咚的聲音、夏夜裡的螢火蟲、父親念古書的聲音、母親快樂的笑、成長過程裡一點一滴的羞辱、挫折、榮耀和幸福。


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這幾個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樹上折斷了手。南美洲有一種樹,雨樹,樹冠巨大圓滿如罩鍾,從樹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遙。


陰天或夜間,細葉合攏,雨,直直自葉隙落下,所以葉冠雖巨大且密,樹底的小草,卻茵茵然蔥綠。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鐵軌,倒像同一株雨樹上的枝葉,雖然隔開三十尺,但是同樹同根,日開夜闔,看同一場雨直直落地,與樹雨共老,挺好。


——《共老》龍應臺”


有書知道


看到這個提問,想起了我們五兄弟,真的突然特別懷念小時候兄弟之間的感情,天真無邪、感情純真,但大了,各種事情一參合,就煩心煩人,直到兄弟之間的感情也變淡了。

就說我父母嘛,算是天下最偉大的父母,供我們5個孩子上大學,作為大山裡的農民,是非常了不起,也很偉大。但有時候,確實也會出現偏差。就拿我來說,畢業後,遠離父母、家人,到西域打拼,實話說,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剛開始幾年,一直給他們傳遞的信息是過的很好,畢業那四年,父母一直以為自己過的很好,這當然是我傳達的信息有誤,不想讓他們擔心,加上信息不對稱,父母確實不瞭解我在這邊的情況導致。


在他們的印象中,可能覺得我日子過的還不錯,也存了一些錢,但實際工作四年,一毛錢都沒存上,所以,在畢業四年後的那一年,父母給我打電話,說四弟結婚,意思下,我就問父母,給多少,父母說,給三千吧,當時直接頭都大了,2007年,3000不少,最主要的是,我身無分文,哪有3000啊,要向別人去借錢嗎,當時特別的痛苦,也很絕望。所以,掛掉電話後,覺得自己這一輩子活的很累(從小到大,都很累,不斷學習拼搏,走出大山,畢業卻晃盪存不上錢),那一天,就渾渾噩噩過來,記得下午的時候,請假到這座城市的一個公園山頂上,大喊大叫一場,大哭一場,在山裡草坪上睡了一覺,天黑了,才緩過來,雖然十幾年過去了,那個場景,依然記憶猶新。最終,實在沒錢,好像就給了1500元(11年過去,忘了)。

兄弟間感情的問題,確實很多時候有父母的原因,也跟我們長大後,變得更加的物質世俗了有很大關係。再不像以前那樣,回到孩童時期那種天真無邪打打鬧鬧的時代了。

舉例:我跟自己最小弟的感情,小時候,非常的好,最親,長大後,就變得有點隔離和陌生了。記得2011年,一次小弟喝多了後,吐真言:說他在大學的時候,我沒有幫助他,他對我很有想法,還說我太聽媳婦的話……現在想想,小弟上大學的時候,我也是剛畢業沒幾年,實話說,那時候確實工資低,沒啥錢,還每個月要給銀行還助學貸款,在小弟上大學期間,我好像就只給過兩次錢,一次500元,一次300元,最後小弟也是靠助學貸款畢業,可能就因為這因素,小弟有想法,小弟說我太聽媳婦的話後,也引發媳婦的不滿,導致大家心裡都不舒服,好幾年都不怎麼聯繫。

畢業後,弟弟在所在省會城市打拼,一年有二三十萬收入,這幾年經濟條件也好起來。2014年,媳婦單位分福利房,首付款要15萬,剩下16萬按揭,當時身上只有8萬,就跟小舅子借了4萬,還差三萬,實話說,在借錢方面,我寧願向朋友借錢,不願意向哥哥弟弟開口,有時候,真覺得,在錢方面,兄弟之間不去如朋友,我更不願意,因為錢,導致兄弟之間鬧不愉快,我也知道小弟有錢,但沒開口,當時打算放棄了,我父母知道情況後,覺得機會難得,就說,剛好老家存摺裡面有三萬元,先借給我們,但因為父母在省城給小弟帶孩子,沒法回農村去拿存摺取錢,就讓我小弟先把錢墊出來,父親過幾個月回去再取出來還給我弟,小弟雖然不太太情願,但最後還是先墊付了。看到這種情況,過了幾天,我爸就回到老家,把存摺裡面的錢拿出來,還給我小弟。一年後,存夠3萬元,我就把父母墊付的錢還了。

還有,自己大哥,雖然也是當地市裡面的科級公務員,但就是有個毛病,不講信用,到處亂借錢,一屁股爛賬,向我借了兩次錢,至今還有一筆沒還,多少年過去了,你說,他再向我借錢,是借還是不借呢?兄弟之間,說實話,長大了,情分總感覺沒有以前那麼真、那麼純了,甚至逐漸在變成陌生人,我們幾兄弟,雖然是在三個地方(三個在縣城,一個在省城,一個在西部),幾年難得見上一次,但即便見面,感情雖在,卻回不到以前那個時代了。

我每次回去,嚴格講,大家吃完飯,幾兄弟,多年沒見面,應該在一塊,跟父母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但飯吃完,該打麻將的打麻將,出去找朋友的找朋友,甚至其中一個弟弟,回去後,幾天都沒見到人,一打聽,每天跟狐朋狗友喝的稀泥爛醉,有一天終於見到了,醉醺醺的,我都實在沒話可說了。實話說,因為父母還在,我不時回去,真是哪天父母百年歸世了,也不太想回去了,至少,不會回去那麼頻繁了,他們不在了,回去,也沒啥意思了。

有時候想想,覺得也挺可悲的,兄弟之間啊,應該是最親的人,小時候啊,親密無間,長大了,卻因為一些小事情,或者聯繫少了、冷漠了、陌生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當放開二胎後,很多父母急於給自己家裡寶貝添一個弟弟或妹妹。我不止一次地聽到盼望著再做父母的男女深情地對我說:“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能陪伴他一起長大的親兄弟姐妹。”這番心意當然十分珍貴,要知道,一對父母多養育一個子女,要付出的絕不止是多一倍的心力。

但是,我們也不能只看到這一舉措的正面效應,其負面的部分同樣也存在著:有些兄弟姐妹在成年後,手足之情非但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深厚,反而漸漸淡薄,甚至反目成仇。這是為什麼?

我想,首當其衝的原因是我們內心對於手足之情有太多過於美好夢幻的預設,卻沒有好的方式來實現它

就像父母們在最開始做出生二胎的決定時,抱有的便是給孩子一個“陪伴”,“以後在人生路上能夠互相扶持”的美好意願。但是,兩個人想要在人生路上互為陪伴,互相扶持,絕不可能只靠童年時一起長大的回憶加持。

如果手足二人在成年後三觀有差異,而且做不到理解和包容,反而因著童年時被灌輸的這種意識形態,認定對方就應該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而理解和支持就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那麼顯而易見,兩個人之間必然會激發出大量矛盾。

雙方都以手足之情為理由要求對方,也都因為對方無法實現自己的期待而失望,這種求而不得的憤怒與痛苦是關係的天敵。

在成年後,生活壓力的增大與利益、關係間的複雜,更是會加劇這種矛盾的暴露

。而偏偏中國的家庭卻常常習慣“講情不講理”,一旦兄弟姐妹或者父母子女之間產生矛盾,都習慣以“看在一家人的份上”、“為你好”等方式來半勸告半強迫地解決。

殊不知,就算矛盾暫時被掩蓋,但其代價卻是感情因此受傷、損耗。當這種無形的損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量變產生質變,使人開始在內心裡質疑,甚至否定這份親情。

不要對感情抱有太不切實際的幻想,它就像一株植物一樣需要細心呵護,不可能永遠不變讓人予取予求。愛情如此,親情亦如是。

如果我們在親情關係中多一些理解,少一點任性,我想一家人會相處得更融洽。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兄弟姐妹的感情多半會死於成年?這句話好像難聽一些,應該改為:為什麼兄弟姐妹的感情在成年以後多半會變得淡薄?



的確,民間不是流傳著一句話嗎:父母健在時,兄弟姐妹是親情;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是親戚。實際上,這句話講的就是兄弟姐妹成年以後的情同手足變得淡薄、淡然甚至淡漠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兄弟姐妹在成年以後感情會變得淡薄呢?我認為,簡單地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兄弟姐妹結婚分家後各自生活產生的結果

我們知道,不管兄弟姐妹有多少,在沒有結婚前都是跟著父母一起生活。可以說,跟父母一起生活,兄弟姐妹天天都在一起,為的就是一個大家庭,兄弟姐妹之間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有苦有甜,這就自然而然地會有兄弟姐妹間的情感。可是,兄弟姐妹到成年以後都要結婚,而結婚後分家各自生活,也就沒有了兄弟姐妹之間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和空間。兄弟姐妹不在一起生活了,相互之間的感情走向淡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第二,就是兄弟姐妹結婚後另一半乾憂的結果

應該說,在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都是很好的,真正體現了情同手足的同胞感情。但是,結婚以後,由於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兄弟姐妹的另一半常常會阻止你與自己兄弟姐妹的聯繫、接觸、幫助、支持。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之間的距離就會疏遠,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就會淡薄,有的甚至親的兄弟姐妹反目為仇。

第三,就是兄弟姐妹的父母去世後的結果

上面說了,父母健在時,兄弟姐妹是親情;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是親戚。我們知道,父母是一個大家庭的“核心”和主心骨,當父母健在時,即使兄弟姐妹分了家各自生活,但一年四季的大小節日或父母有個病痛什麼的,只要父母一招呼,兄弟姐妹就能在一起聚一聚、聊一聊,分享小時候的記憶和情感。而當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之間的想聚就沒有太多的理由和機會了。此時此刻,兄弟姐妹之間變成“親戚”也就算是正常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