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距离2008年那场巨大灾难的发生已经过去了十年。

2018年3月,我们重回蜀地,想看看巨灾之后,这片土地如今是什么模样?

北川-汶川-映秀-都江堰,五天下来,最深的感受是:人啊,真是既渺小又伟大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从四川绵阳机场去往北川新县城的路上,一股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路边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把灰蒙蒙的天空映衬得别有生机。

接下来的五天行程,这种平和的绿与盎然的黄一直伴随着我,在我感到沉重和无力时,带来一点点慰藉。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北川新县城」

3月8日中午,我们到达了北川新县城。

北川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位于山峦起伏的绵阳市西部。然而,小城的位置却坐落在“北川-映秀”和擂鼓两大地震断裂带的交汇处。“5·12”汶川特大地震将这座曾经秀丽的小城刹那间夷为平地,两万多人遇难。

北川是这次地震后唯一的异地重建县城,新址距离老县城23公里。新县城被命名为“永昌”,寄托着永远繁荣昌盛的美好希冀。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新县城建设地非常好,开阔、干净、整洁,几乎比我见过的所有县城都要漂亮许多。但是人气略显单薄,街道上空空荡荡的,看不到几个人,车也很少。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来到城中心的巴拿恰商业街,我才感觉到一些“人气”。这条商业街位于县城的中轴线上,往北走依次是禹王广场、抗震纪念园以及文化中心,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去处。

禹王广场。按住图片左右滑动

禹王广场在我看来有些魔幻。

各种大型充气玩具摆放在广场上;一个男人开着碰碰车从我面前经过了三次;旋转木马上只有一个小孩,其余都是成年人,有老奶奶、也有阿姨和大叔。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在这里,除了广场上竖着的巨大纪念碑,我没有明显地感觉到地震留下的痕迹。

和每个普通的小县城一样,人们逛街拍照、坐在路边闲聊,小孩子在一旁玩耍打闹,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很安逸幸福。毕竟十年了,曾经的伤痛都渐渐淡忘了吧。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有2万多幸存者搬迁到了新县城,全部被安置在县城西北角的尔玛小区和禹龙小区。尔玛在羌族的语言里是“本地人”的意思。

安置房是根据他们当时在北川老县城是否有房有户口以不同的价格(600-2300不等)自行购买。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冯中豪/摄

在尔玛小区门口的一个修理摊,我们坐下来和几位当地人聊了聊。

其中一个大叔很健谈。他今年60岁了,老婆和女儿在地震中遇难,跟我们讲起这一切时,他很平静,仿佛在述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

我们请他帮忙找一个本地的包车师傅,他给我们介绍了他的三弟,并且立刻骑着电动车跑去找他说这事,特别热情。

等待大叔回来的间隙,修理摊来了一位中年男子,怀里抱着一个假肢。看到这个假肢,我有些震惊,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假肢,脚上还穿着鞋和袜子。这个时候,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座异地重建的灾后小城,里面的居民曾经遭受过巨大的灾难。我们看不见的伤痛,十年来一直流淌在他们心里,流淌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中年男子是来更换腰部用来固定的带子的,旧的已经磨损了,请师傅帮他把新的带子固定上去。和其他几位居民不同,他不愿意谈及那场地震以及现在的生活。后来,师傅告诉我,假肢是他媳妇儿的,地震后高位截肢,这个假肢由国家免费提供,价值几万块。

换完带子,男子迅速骑车离开。大难过后,生活还是要继续

「北川老县城遗址」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从新县城往北走,半个小时左右就可抵达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我们的包车师傅姓邱,他就是老北川人。这张图山腰处的房子就是他在地震中被损毁的家,图中心的大桥如今只剩下一个桥墩,河水几尽干涸。

地震时,邱大哥的妻子和父母没能出来,家族里总共28人丧生。他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因地震高位截肢。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北川县城震前震后对比照。

地震后,北川县城的老城区大面积被山体滑坡所掩盖,有幼儿园、小学、法院、民政局、文体局等十几个单位,超过一万多个生命长眠于此,是当时北川县城受损最为严重的地方。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遗址完全保留了当时灾后的样子。春天来了,废墟前开满了粉色的花朵,映衬着过去与新生。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遗址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揪心的是这里——北川中学新区茅坝中学。地震时,景家山崩塌,巨大的山石将学校整体掩埋,只剩一支国旗杆和一个篮球架。

茅坝中学287名学生遇难,只有23个在操场上体育课的学生、60个在外参加表彰大会的学生,以及一个体育老师幸存。

山上有一个横幅,横幅上面有一个小男孩的头像,他叫贺川,地震当年只有16岁,他和他的同学都埋在了这片废墟下面。每年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或者过年的时候,他的妈妈就会写上一段话,挂上一条横幅,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眼前的这条横幅是她今年过年的时候挂的。

十年时间,景家山滑坡留下的巨石群已长满青草,又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只有那个空空的篮球架和那支飘着红旗的旗杆在轻轻地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巨石群下掩埋着几百名师生。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不论是在遗址还是地震纪念馆,我经常看见各种各样的游客:有牵着狗的,有抱小孩的,也有拎着一袋瓜子、橘子,看起来像是出来踏青的。

每当看到他们,我都会忍不住去猜测,他们是抱着怎样的想法来到这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心情?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冯中豪/摄

这栋7层高的信用联社办公大楼,曾是北川县城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地震时,整栋建筑轰然倒塌,如今只剩一个屋顶。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沿着县城的街道步行,两边是各种角度倒塌和扭曲的楼,像是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场景,安静而诡异。

邱大哥说其实他不想进来,看到这些就很难受。我无法想象地震发生时的景象有多惨烈,也不敢设想如果换成自己会遭遇怎样的命运。

我们对地震的观察和感受,都是肤浅的,没有亲历过那一切,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面对他们所遭受的苦难,语言是苍白的,眼泪甚至都有点伪善。我们并不能真正为他们做什么,当你直面这些痛苦的灵魂时,你才知道有多无能为力。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距离老县城不远的这片小山丘,是北川中学的遗址,当年有一千多名师生遇难,至今还有很多遇难者的遗体深埋地下。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我数了数这颗被砍掉的树的年轮,大概8圈。时光流逝,曾经的惨痛已渐渐被青草和树木覆盖。

「映秀镇」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去映秀的路上,我们经过了唐家山堰塞湖。十年过去了,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胁不再。原有的堰塞体所剩无几,湖面淤积严重,当时被淹村庄的部分建筑露出了水面,矗立在河滩上。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这是邱大哥的现任妻子马姐,她这几天与我们同行。

马姐唯一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丈夫随后也因病过世,后来她与邱大哥重组了家庭。

地震发生时,她在福建打工,嫁给邱大哥后,为了照顾邱大哥截肢的儿子,她选择留在家里,并且没有再生育自己的孩子,“他已经有3个孩子了,我就没必要再生了。”

马姐加入了一个地震失独妈妈群,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末,她们会组织一次聚会,“抱团取暖吧”。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重建后的映秀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排排别墅鳞次栉比。唯有河对岸的漩口中学遗址上倒塌崩裂的楼群依然在无言地诉说着昨天的历史。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漩口中学是映秀5·12震中唯一保留的遗址。走进漩口中学大门,迎面就看到在地震中倾倒的教学楼废墟前,安放着一个硕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表盘,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

据悉,由于大地震导致教学楼剧烈摇晃,当时教学楼教室里的一面钟因为摇晃摔落到了地上,于是人们把破碎的钟放大,做成了这面纪念钟。

漩口中学当时有50多名师生遇难,现在还有21人没有被挖掘出来,长眠在这里。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垮塌的5层阶梯教室前,一棵开满红色花朵的树。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在漩口中学旁的半山腰上,有一座遇难者公墓。我在这里遇到了一位来自阿坝的武警战士,这里安葬的几位烈士都是他的战友,趁着休假,他来看望祭拜他们。

他找旁边的地震纪念馆借了一个桶,先用抹布把每块墓碑都仔仔细细擦了一遍,然后点上蜡烛、焚上香。山上风大,蜡烛总是被吹灭,他就一遍遍地重新点燃,直到蜡烛燃烧殆尽。

我问他当时是否参与了救援,他说:“漩口中学就是我们的战场。”第二天,他还要和其他战友一起去看望当年被他们营救出来的学生。

「汶川县城&都江堰」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不论是在汶川县城还是都江堰,我们都很难再找到和地震有关的遗址。

一切都很新、很现代,崭新的国道、整齐的民居,只有路两边树立的一些牌子和口号,似乎在提醒人们,这里曾经遭受过一段惨痛的历史。

在人间|十年后,重回5·12地震遗址

十年了,生活始终向前,撕裂的伤口慢慢结痂,但在许多人心里,伤痛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