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 文姬归汉图 卷 绢本设色 29厘x129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描绘东汉末年蔡邕之女文姬从匈奴归汉行旅在漠北大风沙中之情状。全卷共画12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护送的官员,并有小驹一匹、猎犬一只、鹰相随。卷后左上款署:“祗应司张□画”。此图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是后来清高宗乾隆所题,画面近中处有乾隆题诗一首,前端有明万历“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一印,还有乾隆、嘉庆、宣统诸鉴藏印。曾经明内府、清梁清标、清内府收藏,是一件经金代至清代传承有绪的书画珍品。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 文姬归汉图 卷 局部

蔡文姬为汉代蔡邕之女,汉末战乱中被掳至匈奴,居十二年。后曹操念其父无后,以金璧相赎归汉。《胡笳十八拍》相传为她所作。历代画“文姬归汉”的画家不少,多有象征,且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绘。张瑀的画则不以为然,整幅取势,略去背景,用飞扬的线条极有韵致地画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队迎风行进的人马。全卷共画12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开道,手中旌旗被大风吹拂后仰,马后跟随一匹小马驹,随后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名马夫挽缰,随后有一队人马为护送的各级官员,最后一人执马扬鞭断后追赶,右手中还有一只猎鹰,马下并有一只猎犬随行。画面上沙尘迷漫,人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以实景和虚景相构和的方式展现主题。人马是直观的、实在的,风沙是联想的、虚幻的。通过实在之物的品味,展开广大的联想空间,是中国画构图的奥妙所在。画面的动感很强,细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 文姬归汉图 卷 局部

张瑀有着深邃的艺术造诣。其绘画技法特点是先用墨笔描绘,然后略敷淡彩,与相传唐代伟大画家吴道子的落笔雄劲丽敷彩简淡“轻拂丹青”的“吴装”一脉相承,又承继了唐代画马名手韩干,宋代杰出的绘画大师李公麟的优良传统。作者深得李公麟白描画法的精髓,而又能加以变通。如果不注意色彩的话,画家的笔墨功夫很像是一幅精彩的白描画,其用笔雄健刚劲、挺拔流畅、精炼活泼、富于变化。笔势连绵不断,运笔如行云流水。整个画面无一笔疏忽,那怕是貂冠狐裘上的细如蛛丝的根根针毛,亦见笔力,一丝不苟。所画无论是人物、座骑,还是其他各种道具,无不形神兼备。如画骏马,笔墨并不多,却把马鬃那种蓬松摆动,马腿那种有力奔腾,表现得非常逼真。对于人物衣带系结关系、装饰花纹,也精心描画,交待得清清楚楚,笔简而意足。画家的创作态度,相当严肃认真,在运用线描来表现物象的神情意态和质感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 文姬归汉图 卷 局部

画家把整个画面布置得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相互呼应。小马驹、海东青(猎鹰)、猎犬的出现,既突出了主题,又增加了画面的气韵,使画卷更增添声色,说明画家精通历史,熟悉生活,特别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包括人们的衣着、发式、用具、坐骑的鞍鞯装饰等等,无不谙熟。画家把这些细节非常自然地再现在画面上,使整个画面既有历史真实感,又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文姬归汉图》不愧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名作,为研究金代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提供了极好的标本。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 文姬归汉图 卷 局部

张瑀,金代画家,生平,生卒年都不详,画史无传,传世书画有《文姬归汉图》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有题“宋人文姬归汉图”,卷后左上款署:“祗应司张□画”,“张”下一字漶漫不晰,郭沫若释为“瑀”字。据考证,“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设置,系内府机构,掌给宫中诸色工作,似清朝内府之造办处。由于宋朝无此机构,由此断定张瑀为金代宫廷人物画家。此图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系清高宗乾隆所书,画面近中处有乾隆题诗一首。此图绢本淡设色。此图笔法简练劲拔,衣带飘忽。画蔡文姬及侍从等十余人骑马而行,有鹰、犬相随。另有一卷宫素然作《明妃出塞图》(即《金宫素然明妃出塞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构图人物皆与此相似,究竟两画是何关系,专家还存较大争议。

金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高清)

金 张瑀 明妃出塞图 日本大阪美术馆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