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舜帝後裔 根在淮陽

陳姓是中國第五大姓,國內約有5400萬人,全球則達8000萬之多。

陳氏源於宛丘(今河南淮陽),望於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於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陳姓人口眾多,分支龐雜,卻都一致認可陳姓發源於宛丘,認為陳胡公是其得姓始祖。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陳氏子孫到淮陽陳胡公墓祭拜。

陳氏:舜帝后裔 根在淮陽

“陳”字釋義

1、安放;擺設;排列。如:陳設。

2、敘述;說明。如:條陳、詳陳。

3、時間久的;舊的。如:推陳出新。

4、周朝國名(?—前478年)。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亳州一帶,為楚所滅。

5、朝代名,南朝之一(557年—589年)。陳霸先滅蕭梁後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為隋所滅。

6、古又同“陣”(zhèn)。

陳氏:舜帝后裔 根在淮陽

姓氏圖騰

陳姓圖騰的形象:兩側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隊待發的戰車,戰車上有手持戈戟列隊以待的三軍。

陳姓圖騰的產生,先從陳字說起。陳字的含義之一是陣列。陳字在古代與陣字相通,故古代陳字意義之一為陣列,即旌旗之下,戰車、士兵列陣於國土待戰出征。史載,黃帝發明了古代高輪車,高輪車成為黃帝部落的象徵,故黃帝又稱軒轅氏。

陳國建國初期,陳胡公是周武王乘龍快婿,陳國與周王朝關係甚密,陳國軍隊常被周天子派遣,去征戰入侵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和周王朝內反叛的諸侯國,干戈擾攘,征戰不息。旌旗飄揚、鼙鼓聲震、戰車轔轔、戰馬蕭蕭、兵士整裝持戟、車馬列隊待發之場面,成了陳國象徵性的壯景。陳姓在這個時期形成,陳姓圖騰也就此產生。

陳氏:舜帝后裔 根在淮陽

得姓開山祖

陳姓的遠古歷程從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和陳氏的血緣之祖舜帝開始。黃帝被認為是陳姓的史前遠祖,而舜帝則在家譜上被認為是陳姓的血緣先祖。陳姓部落是炎黃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封地在宛丘;舜帝時期,陳氏部落處於極盛時期,到夏代一度衰落,商朝略有轉機,自周武王將長女嫁給胡公後,陳姓開始顯赫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後,尋求舜帝后裔,以為祭祀舜廟,將胡公封於陳(宛丘)。陳國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備受周武王以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主的尊崇。可以說陳氏在陳國建立以前,陳姓除了血緣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是指為部落的稱號,陳國建立是陳姓由部落符號向血緣家族符號轉化的標誌。陳國開國公胡滿也因此而成為陳氏得姓的開山祖。

陳姓產生源流

源流一: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於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史稱陳胡公,後遷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568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複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

陳姓歷史悠久,如滔滔江河綿延在中國的歷史版圖上。期間陳姓不斷衍化出其他的姓氏,同時又有不同的姓氏融合到陳姓的主流之中。與陳姓異姓同宗的姓氏有田、王、孫、車、陸、敬、袁、孔、慶、夏、司徒、司城、少西、威、靖、嘗、法、五王、子鞅、子穆、子尚、子芒、子禽、仇子、子石等四十多個。而劉、曹、高、黎、白等姓都有改姓為陳的。

源流二: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莆田仙遊,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江南西道南康縣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後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源流三:少數民族陳姓

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源流四:帝王賜姓為氏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