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地到底在哪里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地到底在哪里

赵汗青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

据《宋史‧太祖本纪》等史料记载,赵匡胤籍贯是河北涿郡人;其祖赵广汉,汉昭帝时,少为郡吏、州从事……迁京辅尉,守京兆尹;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曾为禁卫将校,後任石晋“侍郎”、北汉“司空”之职,从以上家世看来,显然是“世家”出身。关于赵匡胤出生地,说是洛阳“夹马营”。据杨文公《谈苑》载:“太祖生洛阳夹马营,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香。”至今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 。

但是,不少野史记载和民间说法却不是那麼回事。当代学者孟凡仁撰文说:据《烬馀录》载,宣祖微时,道出杜家庄,避雪门外,庄丁见状貌英伟,延款饮食。久之,主人爱其勤谨,赘为第四女婿,遂生太祖、太宗。庄前旧有洼,名“双龙潭”,至是乃验。“宣祖”是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諡号,如果他生前真做过“禁卫将校”,後又任石晋“侍郎”、北汉“司空“”之职,其地位之高是可以与五代时期的王彦章、史肇弘一类风云人物并肩齐名的,但在《新、旧五代史》等史料里,却无相关记载《烬馀录》写赵匡胤、赵光义出生於杜家庄,庄前并没有“双龙潭”为证,可见赵匡胤出生於洛阳“甲马营”之说,并不足使人凭信。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山西晋南、晋中一带,竟然留存有多处与赵匡胤有关的传说和遗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赵匡胤的籍贯问题的怀疑和思考。

据《穆天子传》记载,赵姓之祖造父曾为周穆王驾驭“八骏”之车巡游天下,有功而封邑於山西赵城,使这里成为“赵”姓起源之地。在当地民间,还广泛流传著赵匡胤是赵城县罗云村人的传说。

据传:赵匡胤是赵城县西四十里(刘家垣乡)罗云村人,该村村民原来都是姓赵。赵匡胤一家几代贫困,住在村北二里红土山的“虎峪”沟内,至今那里还有一眼洞,传说是赵匡胤居住之所。由于赵匡胤从小生活的环境,所以他像戏曲舞台上的红脸形象一样,从小就是面色通红。因为他秉性耿直,爱替人打抱不平,后来人们就把这一类民间英雄称为“红脸汉”。

又据罗云村人传说:赵匡胤少年时嗜好赌博,但因为自己没有钱,所以养成输了钱打架不认账、赢了钱揪住硬要钱的强势作风,这种“认赢不认输”的脾气,对他后来成就人生大业起了重要作用。赵匡胤长大成人以后,走南闯北,结交天下好汉,历尽艰难,终于登上了北宋皇帝宝座。

据《罗云村史》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春,罗云村人为纪念本村曾经出现过“真龙天子”——赵匡胤,根据古代“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集资在村东建起一座“飞云楼”,楼分两层,砖木结构,高三丈四寸;底座呈长方形,长二丈一尺六寸;宽一丈九尺。底座上为一水制亭楼,工艺精致,造形美观,布局合理,气势雄伟。近看似“群龙斗天”,远望若“腾云若飞”。底座通道上方中央镌刻有“元朗里”三个一尺见方的柳体大字。“元朗”者,赵匡胤之号也。亭楼背面镶嵌著一块碑石,上书“古西罗”三个大字。在敷演北周郭威派赵匡胤攻打高行周的历史剧《高平关》“斩鹞子”一折,赵匡胤出场道白中就有“生於西罗小县”之语。 在罗云村和赵城县所在的临汾地区,至今流传著一首《筐子为何叫“龙窝”》的民谣: 筐子又名叫“龙窝”,这种叫法不太多。发源之地是赵城,逐渐扩大半个省。

传说宋王赵匡胤,祖籍赵城罗云村。幼年老家遭饥荒,随父逃荒走洛阳。 其父一路把饭讨,一副担子肩上挑。担子担得小儿郎,匡胤光义坐两筐。自古贵人多磨难,遭难方能受锻鍊。匡胤光义两兄弟,长大果然成了器。文韬武略样样强,讨饭之家出帝王。人称帝王是真龙,从此筐子有别名。长辈教育小儿郎,常拿“龙窝”作比方:为人吃得苦中苦,不能成龙也变虎。“箩筐”是用柳条编成的圆形有底的农用器物,由於它曾经被用来担挑赵匡胤、赵光义二个皇家兄弟,所以在洪洞、赵城被人们称为“龙窝”。这是在别的地方绝对没有的特殊现象。这首民谣的内容与其他地方流传的赵匡胤、赵光义幼年被父亲挑在箩筐中外出逃难的说法如出一辙,可见赵匡胤是“讨饭之家”出身和家在赵城罗云村的故事,在晋南民间的流传广泛和影响之深。

另据山西《永和县志》记载,该县南七十里龙岩山上有“避世”、“龙岩寺”等赵匡胤避难遗迹。这里距罗云村只有一百多里。年轻时候的赵匡胤迫于贫困,到这一带活动、谋生是很可能的。郑恩“卖油路”和“千里送京娘” 另有赵匡胤的故事也在山西广泛流传,一是他和郑恩的故事。郑恩又名郑子恩,是太原南郊(黄陵乡)郑村人,该村正位於由太原府通往寿阳、平定和河北井陉、真定一带的东山大路路口。是出入太原府的必经之地,赵匡胤年轻时,曾经以贩运粮食为生,郑村是常经之地。一来二去,就与常年以长途贩油、卖油为生的郑恩结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在这一带留下许多佳话,部分故事还被写入後来成书的《飞龙全传》当中。至今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从郑村至榆次砖井村之间一段大路还被人们称为郑恩「卖油路」,可见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影响之深。

二是脍炙人口的〈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故事,赵匡胤当初未曾“发迹、兵变、称帝之前的时节,因任侠任气,抱打不平,以负案之身,投奔在太原清油观出家的叔父赵景清避难。他在庙中遇到被强盗掳掠而来的民女赵京娘,遂挺身相救,亲自从太原护送京娘返回晋南蒲州(今永济县)小祥村家中。京娘为感谢赵匡胤搭救之恩,愿意以身相许,赵匡胤义不受谢,严辞拒绝,表现出大丈夫光明磊落、不近女色的英雄气概。这是千年以来山西人民口耳相传、妇孺皆知的动人故事。引人注意的是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行走路线,据收入《警世通言》卷二十一的“宋元话本”小说《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描写:……原来那女子也姓赵,小字京娘,是蒲州解梁县小祥村居住,年方一十七岁。因随父亲来阳曲县还北岳香愿,路遇两个响马强人,掳掠而来……公子道:“救人须救彻,俺不远千里,送你回去!”……不一日,来到汾州介休县地方……地名黄茅店……小二道:“离此十五里之地,叫做介山,地旷人稀,都是绿林中好汉出没之地。”……公子催马前行,约行四十馀里,到一个市镇(灵石)……又行了三四日,过曲沃地方,离蒲州三百馀里。其夜宿於荒村……一路无话,看看来到蒲州……。

赵匡胤生於後唐.明宗天成二年(九二七),卒於开宝八年(九七六),享年五十岁。他在二十三岁以前“漫游无所适”,从“千里送京娘”故事,可以想像到年轻赵匡胤在故乡山西奔波、谋生活动的一个侧面。他后来应募投军,二十七岁时以“高平之战”中作战勇敢,拜後周“殿前都虞侯”;後周世宗七年(九六○)三十三岁时,才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夺取帝位。

自古寒门出贵子 贫困家庭出身、又骤然间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学习过去的皇帝,制造一些“奉天受命”的神话、并且像多数人“攀附名人”、“以光门楣”的心理一样,为自己的家族找一位有名望、地位的历史名人来充当自己家族的祖先,是可以令人理解的。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以後,由於赵宋皇室一直宣传自己的家族是汉代“京兆尹”、涿郡人赵广汉之後,他的家族的真正历史情况,即赵匡胤籍贯赵城罗云村的“皇家秘史”,千百年来一直被尘封埋没,至今鲜为人知。 这样说有以下两点理由:一、不论是在〈宋史〉或皇家玉牒〈南外天源赵氏族谱〉中,都没有任何能够把“赵广汉”与赵匡胤的高祖“僖祖”赵眺直接连系起来的世系纪录,因为它原来就根本不存在;二、据河北《清苑县志》记载:原清苑县“御城”西北有“宋三陵”,葬赵匡胤四世“僖祖”眺、三世“顺祖”廷、二世“翼祖”敬。宋朝建立後,即将“三陵”迁葬於河南巩县宋“皇陵”。但在巩县“七帝八陵”中,却只有赵匡胤之父“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可见当年清苑县的“宋三陵”和“迁陵”之说,完全是当时赵宋皇家掩人耳目的虚构之辞。赵匡胤的所谓“僖祖”、“顺祖”二人,可能早就因为家境贫穷而死後不知所葬,只有“翼祖”之妻刘氏在山西孝义县留下了自己的坟墓痕迹,为今天揭开“赵匡胤籍贯”之谜,留下了一丝宝贵的线索。

“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据《宋史太祖本纪》载:“帝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骄饰……”、“宫中苇帘,缘用青布;常服之衣,干濯至再”。由於平民出身的贫困家世和坎坷、艰难生活的磨练、砥砺,使他从小养成了正直善良,诚实勇敢的品质和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使他能够对五代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持有客观、冷静的认识和看法,在发动“陈桥兵变”时,采取了一系列保证社会安定和百姓利益的举措;在取得帝位以後,执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正确对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於太平;治定功成,治礼作乐……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与汉唐,盖无让焉。”从赵匡胤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种“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不向命运低头屈服、永远奋斗进取,夺取事业成功的伟大精神。赵匡胤籍贯、家世之谜的破解,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赵匡胤的历史功绩,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宋史‧列传》中为什麼记载了慕容延钊、罗彦环、高怀德、郭从义、武行德、侯章等对宋朝开国有功的众多山西太原人物,提供了答案。 赵匡胤籍贯问题之真相 由於历时过久和当年赵宋皇室对此事处理的严密,我们已经无法提供赵匡胤的籍贯确系赵城罗云村的“铁证”,但本文所述的内容,已经足以使人们对《宋史》有关赵匡胤籍贯的记载发生动摇和怀疑。因为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总是以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为中心进行活动,然後才逐渐扩大自己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只有在某个人经常活动过的地方,才能够留存下有关他的遗迹和传说。而在有关赵匡胤的戏曲、小说和笔记、传说中,却罕见他在“涿郡”(今河北清苑一带)活动过的任何报导和传说。

所以,事情的真实情况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籍贯,是天下赵姓发源之地——山西赵城县(今并入洪洞县)罗云村。由於家境贫穷,祖父赵敬曾经流落到一百多里以外、同属吕梁山区的孝义县西南境内王才里(今改为“王才堡”)、下马宽、宣皇源一带谋生,并娶当地刘姓之女为妻,在那里生下了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後来刘氏早逝,葬於王才里,晚年贫困的赵敬只好携子赵弘殷回到赵城罗云,栖身於虎峪寒之中。五代中期,在家乡无以为生的赵弘殷携带妻儿(赵匡胤、赵光义)、双筐挑子,南下洛阳安家,并投军谋生,以後职务擢升,官至禁卫将校等职。

青年时期的赵匡胤任侠好武,喜打抱不平,後以负案之身逃回故乡山西,投奔在太原为僧的叔父避祸,遂发生“千里送京娘”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後,暗中修建山西孝义县的曾外祖、祖母的坟茔和纪念父亲出生的庙院,敕封父亲为“宣皇”、祖母为“宣皇圣母”、曾外祖父为“宣王”。为避免社会耻笑自己的出身寒微,乃又编造出自己是汉代名臣、「涿郡」赵广汉後裔的说法,记入正史,自此,赵匡胤的真正籍贯——赵城罗云——反而鲜为人知。

北宋、南宋相继灭亡後,女真人和蒙古人大肆“根刷”、屠戮赵宋皇室子孙,时有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光美後裔赵受之、赵和之兄弟二人,自河南避难逃回赵城,赵受之留居罗云,赵和之则徙居汾阳。罗云村人为避免招致灭族之灾,遂将全村赵氏一律改为“贾”姓,因时已悠久,人们习以为常,唯至清代乾隆年间,村人为纪念先祖赵匡胤,在村中修建“飞云楼”一座,上书“元朗里”三个大字,此楼在六、七十年代中被拆毁,现在村中尚有“古西罗”、“受之遗风”等碑刻、遗迹留存。有关赵匡胤的故事、轶闻、传说,至今仍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