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都村與庵上廟會

胡都村是禮泉縣昭陵社區所在地,由高家村、趙家村、劉家村、魏家村四大堡子組成,高家村為社區管委會駐地。

胡都村名與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融合有關。據史書記載: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北方突厥九萬餘人內附南遷,被安置於今叱幹一帶和這個村,賜名“訖突村”。民國時,更名為街道“胡都村”。“訖突村”仍見於官方文卷中。解放後改名為“胡都村”由“訖突村”諧音而來。

村名的另一個傳說是唐太宗李世民到昭陵跑馬嶺一帶狩獵,正值三伏天,人馬熱得渾身流汗。就在這個有大澇池、大樹的村莊邊休息。李世民休息時做夢驚醒,直呼“快請眾大臣上朝,有要事相商。”睜開眼發現原來是夢,哈哈大笑說:“我還以為在長安呢,怎麼忽然就糊塗呢?”一行人邊走嘴裡還邊唸叨著“糊塗”,正好被村上的幾位長者聽見。後來一打聽,那竟是皇上一行,於是就把“胡都”當成皇帝賜的村名。

村名的另一傳說,是唐代時,當地群眾曾與胡人(少數民族)在此發生衝突,後劉姓建村於此,高、趙、魏姓隨後遷入,得名訖突村,後訛傳為胡都村。今天,四大堡子中,高家老堡子遺址還在。上千年的四株老槐高大挺拔,覆蓋著村子。一株被雷擊的大皂莢樹,樹身裂開仍生機勃勃。高家村的高瓊(退休人員,60多歲)說:“我也不知舊城堡修建於何時,但我親眼目睹,從雷擊皂莢樹下送走的人已不下100人。”暮去朝來,時光冉冉,高家城堡和老樹成了活化石。

胡都村與庵上廟會

公元762年7月15日,平定了“安史之亂”的唐肅宗李亨在驚憂去世後,被安葬在武將山上(在禮泉縣東北18裡),稱為建陵。

唐王朝為了祭祀肅宗,在武將山下修建廟宇。這些廟宇建在地勢高聳的黃土嶺上,視野開闊,氣勢恢宏,北臨武將山,南俯平原,東西兩面是山谷。每年農曆7月12日,皇戚貴族、方圓百里的人都來此地,舉行三天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紀念唐肅宗。日久,便形成當地的“庵上廟會”。

庵上廟會的歷史,趙家村78歲的趙志鋒老人是一本經。他說:“我們村北的庵,唐代就建成了,廟宇連片,雕樑畫棟,高大氣派。前幾年在那裡還挖出了唐石碑。解放後,國家建工廠、辦學校,幾經戰火廟宇已不多了,廟宇剩餘的磚、瓦、梁、椽全被拆下又修建了校舍,那就是最早的昭陵初中。廟宇沒有了,氣派的學校學生少了,世事變化大呀……老人談起家鄉,興奮得像解說一部天書,要解開家鄉富饒土地上傳奇的前世和今生。

胡都村與庵上廟會

改革開放後,胡都村人民生活富裕起來,考上學、在外經商打工的優秀人才不少。胡都村村民熱愛家鄉,每年一度的庵上廟會總是如期舉行,方圓十里的人都來進行物資交流,高家和趙家兩個村輪流主辦大會。2018年的廟會由高家村主辦,歌舞晚會由企業家、陝西和鑫盛建築工程勞務有限公司經理、義務為高家村修建廣場、菜園、叱幹安家村修築道路的趙家村趙華贊助。

高家村現任書記高展望,自2O12年擔任村書記以來,帶領幹部修路、裝路燈,綠化街道。特別是今年兩委會班子產生後,村委會班子人人操心,冒著酷暑和村民大幹兩個多月,建成村文化廣場和黨建辦公室。村隊廣場雪白的牆壁上,積極向上的牆畫振奮人心,紅色蓖麻,黃的、紫的夜來香點綴在廣場、村巷周圍。

胡都村與庵上廟會

古老的村子美麗祥和,熱鬧的歌舞晚會上人山人海。會上,我見到35年未見的發小的姨媽,70多歲的老姐妹倆攙扶著來看歌舞,歲月不饒人,當年精神健壯的老人矮瘦了很多,好在她們還健康地活著!

胡都村與庵上廟會

霓虹燈光照著人們快樂的臉龐,那些花兒也興奮地眨巴著眼睛,望著這個日新月異的新世界。

胡都村與庵上廟會


作者簡介:趙曉萍,筆名壯美昭陵,陝西省禮泉縣人,壯美昭陵主編。文學攝影愛好者,千篇圖文流傳於網絡平臺和報刊雜誌,宣傳弘揚西部文化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