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卻已無青年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可一覺醒來,發現已到中年。

忙碌了一天,為營生奔波,直到當天邊泛起初戀般美好的晚霞時,我才得空看看了手機,此時朋友圈裡在過節,今天是青年節。

可我環繞了一下四周,卻鮮有一個青年人,空氣中到處瀰漫著中老年的氣息。

有人說,在中國,青年已經死去。

我想,這或許是的,因為已然沒有了“五四精神”,何來青年人?

青年節,卻已無青年

青年節又稱“五四青年節”,它源於上個世紀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目前,對於青年的定義有幾種說法。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範圍是44歲以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的範圍為16-45週歲。國家統計局的定義範圍則是15-34歲。共青團定義的範圍是14-28歲。青年聯合會明確是18-40歲。

不過,不管是哪個年齡段,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些年紀都是激情最為澎湃,體力最為旺盛,思想最為活躍的時候。

一直以來,我們堅稱的五四精神是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說五四青年節,應該注重的是其裡在,而不是外在。也就是說注重思想和探索,而不是年歲皮囊。年青說的是生理年齡,而青年強調的是心理狀態。

可上述核心思想,縱觀我們身邊的青年人身上,還有多少人擁有或者能持有呢?

青年節,卻已無青年

《敬告青年》一文是陳獨秀髮動新文化運動的宣言書,該文在“五四”運動和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要的影響。

文中,他對青年的標準提了六條: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貫穿於六項標準中的一條紅線是科學與民主。科學與民主是檢驗一切政治、法律、倫理、學術以及社會風俗、人們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準繩,凡違反科學與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遺留,聖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這篇文章充分表達了“五四”時期的啟蒙主義知識分子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主張、體現出他們矚望於青年但又必須改造青年國民性的深刻意識。

可如今,我們身邊真的有多少那樣的青年人呢?

有一年,北京高考的語文作文

是以“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為題,自由發揮寫作。有個考生這樣寫道:

寒窗苦讀十二載,一朝得第半生榮!只要進了北大,工作、升職,一切的一切,都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我沒放棄努力,但我清楚的知道,進入北大,我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隱形的翅膀!上帝總是眷顧有所準備的人!很慶幸,我出生在被外地同齡人羨慕的祖國心臟,偉大的首都 北京。北大,就在我的隔壁。因此我首先比外地的同齡學子多擁有了一雙隱形的翅膀。雖然 我也須努力,但看看每年北大在北京和外省投放的招生名額,再看看外地那高的嚇人的錄取 分數線,我坦然了。我只需稍微付出一點點努力,就可遠遠地把全心拼搏的外地同齡學子甩到後面,擁有高等名學府北大這雙隱形的翅膀!人之命,天註定!有福之人不用忙!與同是出生的同齡學子們相比,自達我出生那天起,我就比他們多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

這一文,字行裡充滿著一個僅僅才是高中生卻對於這個社會的思考,他思考著這個社會的不平等,關心著社會現象,可它卻被判為零分。這是思考者的悲哀,還是不思考者的榮幸?

青年節,卻已無青年

仔細看看我們身邊那些青年吧。十幾歲的時候,漫天飛舞的應試教育,無數的卷子和課本、課外輔導壓在最年輕的民族脊樑上。好不容易讀了大學,多少人只是為了應付畢業,提前過著婚姻生活。二十幾歲,畢業了,就業壓力再一次壓著剛挺起來的脊樑,你在想著早餐要不要加個蛋的時候那還有精力去想著理想?三十幾歲,四十幾歲,外面的馬路上你再次看到過去的影子,嘆著氣,說年輕真好。

思想上,我們缺乏思考。如果沒有思考,那我們都是坐井觀天,區別在於每個人的井口大小而已。我們習慣了快食、碎片化的一切東西。我們有多久沒有沉下心來認真的看上一本書,看上一本啟迪思想的書?又有多少人交流靈魂,而不是肉體?

生活上,隨著房價、教育、醫療等費用的上漲,無數人早出晚歸,拼命流血流汗。很多人為了能在繁華的城市中有個棲身之所,揹著一身的貸款。可到了頭卻發現,留不住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鄉。過年過節,衰敗的農村再也裝不下我們那假裝出來的衣錦還鄉。

工作上,我們奉行的是做人的規則,提倡所謂的高情商,整整一套治人的思想,而鮮有精力去治事。乾的多的永遠的乾的多,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永遠比辛勤努力的得到的多。關鍵的是,我們習慣了沉默,習慣了一言堂,習慣了麻木,不敢有反駁,不敢有意見。所以,我們造不出好芯片,一片娛樂至死。

而在這三者之間的無奈下,人生最終走向妥協,為了自己能安生的妥協。於是,我們時常緬懷,用一些勵志或者深情的歌曲,油膩的雞湯文悼念我們逝去的年青。於是,我們有了佛系,有了道系。什麼都可以,隨意就好,愛上哪去上哪去吧,大吉大利,今晚吃雞。

另一方面,在越發光怪陸離的價值道德變化中,我們遵從世俗,但卻私底下卻已經千瘡百孔,笑貧不笑娼,唯以追求權欲金錢。衡量一個人成不成功,看的是他的錢財有多少,官位有多高。而不會去考慮錢財權利得來是否正當。

我們憎恨不公平,但卻只要自己能運用到不公平的時候,比誰都用的好,用的快,用的理所當然。當外面發生再憤慨的事情時,我們都選擇沉默不語。一方面,我們怕,一方面我們想著說了也沒用。

青年節,卻已無青年

青年的時候,我們按照別人的規劃、別人的建議,按部就班的上學工作、結婚、生子,以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當人到中年,一覺終於醒來的時候,我們卻發現,這一切卻成了自己想要逃離的生活。

有人說,我們的身體雖還年青,但精神已經跨入了中年。沒了青年的傲氣,只有中年的服氣,沒了青年的銳氣,只有中年的焦慮,沒了青年的灑脫,只有中年的猥瑣,我們以為這是在邁向成熟,其實只是在邁向墳墓,我們以為這是在追尋幸福,其實只是在迎合世俗。

青年,我們的餘生看似很長,其實卻很短。提倡過青年節,應該最為提倡的是青年的精神,五四的精神,讓每一個青年都能為民主和科學孜孜以求。思考這個社會,這個民族,希望它,併為之付出行動,讓它能走的更好。即使一頭白髮,也定是少年狂。

魯迅說,願中國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

竊以為,實誠,無思想上的探索,不青年。無理想之追求,難年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