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懷不亂」

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幾近於盡人皆知,柳下惠成了標準正派男子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他並沒有這個被人目為千古美談的經歷。

柳下惠“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起於元人陶宗儀,他在所著《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妾》中寫道:“夫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為亂。”以後,這個故事流行開來。如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八回就有:“唐敖道:`據這光景,舅兄竟是柳下惠坐懷不亂了。”

柳下惠“坐懷不亂”

陶宗儀的細膩描述不知所據為何,他生活於柳下惠之後兩千年,其所記當有文獻依據。今之修訂本《辭源》、《辭海》均謂“坐懷不亂”源於《荀子·大略》,陶氏所記或根源於此。但是,細玩文意,卻怎麼也衍生不出“坐懷不亂”的故事來。《荀子·大略》說:

柳下惠“坐懷不亂”

子夏家貧,衣若懸鶉。人日:“子何不仕?”日:“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柳下惠“坐懷不亂”

其中,關鍵詞是“後門者”,歷代注家多釋為“古代為國君守後門的人,地位低賤”。該節記述是說子夏雖然家貧,身穿的衣服短得就象吊起的鶴鶉一樣,但他卻不願出仕,以免得小利而喪其身。誠如唐人楊驚所理解的那樣:“子夏言:昔柳下惠衣之敝惡,與後門者同,時人尚無疑怪者;言安於貧賤,渾跡而人不知也。”(轉引自楊柳橋《苟子話譯》)這與《荀子·成相》所言“展禽三細”以及《孟子》中兩次說柳下惠“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分別見《公孫五上》、《萬章下》)是一致的。應該說楊驚此處的理解才是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