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西邊的太陽快在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謠……”半個世紀以前,在碧波盪漾風景如畫的微山湖畔上,棗莊兒女傳唱的這首歌謠,一直延伸至今,唱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戰役,把棗莊這片紅色熱土上的戰鬥傳播到祖國的四面八方,使棗莊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譽。

“功在國家,銘留青史”“鐵道奇兵威震敵膽,棗莊兒女揚名中華”老帥們留下的筆墨無不在訴頌著棗莊的人和事。

2017年秋,我有幸來到了棗莊,成為棗木高速公路(臨棗高速至棗木高速段)建設大軍中的一員,初來棗莊,最先入眼的是漫山遍野的果樹,果實累累,公路兩側不知名的果樹,青紅的果子也是掛滿枝頭,鄉村院落房前屋後的棗樹、核桃樹上,滿樹枝青綠色的果子將樹枝壓得快垂於地,伸手可摘,棗莊!果真是名符其實的棗莊。

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我一時無瑕顧及這迷人的大好秋色,就投入到緊張的測繪工作中去,工程施工首要工作就是放線測量,給施工線路定位。由於測量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時要身背各種儀器,走村串戶,有時儀器要架設在村民的院子裡進行測量,當村民們得知我們是來修建棗木高速公路的,素不相識的村民們不僅幫我們趕走家犬的驚擾,還給我們端茶遞水,並儘可能給我們提供各種幫助,如果到了飯期,他們還會熱情相邀,民情淳樸的棗莊人在我們測量工作中給予了及大的支持和幫助,每當此時,心中便頗有一番感慨,經過戰爭洗禮的老區人民優良傳統,經歷了半過世紀,在新一代棗莊人的身上得到了傳承,我由衷的在心底裡讚歎:棗莊人,真好!如果僅僅通過一兩件事,就籤別一方人的善與惡也許太片面,但是,如果在長時間內屢次推薦到陌生人的友好相助,那就不是概率的事情了,而是說明這方人在自身繁衍、發展中形成了帶有跨時代性的諸多美好情操和品德,他們用樸實無華語言和行為彰顯著與人為善的中華理念。

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2018年2月18,時值大年初三,正是走親訪友的大好時節,我因工作關係留守工期,這天我獨自駕著一輛商務車,行進在鄉道上,一路察看施工坑道安全防護設施,行進中,車輛前右輪不小心駛出路肩,車子頃刻慢慢的向右前方傾斜,路肩坡度陡峭,約有一米深,極有翻車的可能,慌亂之中腦裡浮現的是車翻人傷的畫面,好在車傾斜到一定的程度不再繼續了,驚恐之中下了車,車的右後輪已懸空離地面近15釐米,望著傾斜的車,我一籌莫展,焦慮和恐懼佔領了整個身心。我拿著手機,卻也找不到此時適用的號碼,這時,遠處,一輛麵包車慢慢開來,我心中祈禱著希望能帶來一線希望,車靠近後停了下來,一位年近六十的大叔走下車來,前後看了幾遍自言自語的說:這得用大車拖才行!能行麼?車子傾斜幅度大,強行拖車及有可能翻車,心中頗有顧慮。又有幾輛車陸續的開來,下來的人們同樣圍繞著車子轉了幾圈,其中一個說道:小夥子,別急,沒多大的事。隨後他對大家說,大過年的,外地客人不容易,大家搭把手把車推出去。他讓一部分人鑽進車內左後側,以增加車的自身重量,將左後輪壓向地面,儘量使車平衡,一部分到車前推車,“一、二、三,加油!”隨著發動機的轟鳴,後輪冒著白煙,散發出刺鼻的焦油味,“車的自重還不夠,底盤還擱在地上,還得增加重量!”,鄉道上,摩托車、電動車、麵包車越來越多,走親訪友的人也越聚越多,“大家別看熱鬧了,多些人到車裡面去,相幫著把車推出去好趕路!”“年輕人到前面來推車,其他人到車裡去,集中在左邊!”此時,我的心情難以用語言表達,素不相識的一大群人,男女老少皆有,他們原本可以從旁邊過去,即便是一輛中型車也能順利通過,但他們沒有,他們都留下了,即便是沒插上手的,也在旁邊提著各種建議。隨著車裡的人增多,車的左後輪終於重重的壓在地面,車的底盤也離開地面,“來!大家一起使勁!”“一、二、三,加油!”車發出低沉的怒吼,在外力的助動下,徐徐倒入路中間,車!出來了!毫髮無損的出來了!我將車慢慢靠邊倒正,下得車來時,人們已陸續的散去,我連感謝的話都還沒來得及說一句,他們就走了,摩托車、電動車、三輪車在我面前一閃而過,我手足無措的站在路邊,看著他們從我面前駛過,他們向我點頭微笑著一路而去,有的身上很明顯的帶著泥漿水,鞋上沾滿了泥汙,我想那是車輪高速運轉時飛濺出去泥水,腳下發力時沾的汙泥,我搓著雙手,傻傻的站著,目送著他們遠去,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無助,一種想用某種方式表示感激的無助,心底裡湧現無數過字眼,不想,脫口而出的竟是:棗莊,您好!

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後來,我多次和朋友同事們談起此事,未曾想到,他們也都有著不一樣的事,但遇著的人都有同一樣的情懷,他們都是棗莊人!

棗莊,真好!棗莊人,更好!

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一位外地來棗的建設者深情告白:棗莊,您好!

作者系棗木高速東延工程項目部,主任。

文圖:葉建仁

微遊棗莊編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