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五一路作為杏花嶺區的主幹道之一,歷史悠久。沿線聚集著眾多歷史文化建築,處處洋溢著民國風情,將杏花嶺厚重的歷史相連成串。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航拍五一路

五一路,南起五一廣場,北至勝利街,是一條飽經滄桑的老街。金元時期,太原東郊坊鋪相連、人流熙攘,就是五一路的前身。到了明朝初年,晉王朱棡(即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皇子)丈人永平侯謝成在為女婿選址籌建晉王府時,選中太原城東郊這塊繁華熱鬧之所,將此地圈入新建的太原城中,這條昔日東關古道就成為晉王府直達承恩門 (當時太原城南門)的大道。

清代中葉,承恩門大街改稱“新南門大街”。辛亥革命爆發,太原義軍由新南門佔領太原城,為紀念此次義舉,新南門改稱“首義門”,新南門大街也易名為 “首義門街”。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修築了一條南接首義門街,北通松花坡、紅市街與新民中街的水泥馬路,取名“新開路”。至此,五一路的雛形基本形成。

1949年太原解放後,太原人民將新開路、首義門、松花坡、精營中正街、新民頭條、新民五條拓寬新建,於1955年9月20日完工,取名“五一路”,寓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之意。

五一路,作為太原市解放後最早問世的通衢大道,60餘年來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到2016年7月9日,改造完成並重新全線通車。古色古香的公交站臺、精緻美麗的高架橋、鏤空花紋式的護欄,近4個月晝夜施工,一條老街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百年風雨的五一路小學,“人民藝術家”趙樹理舊居,見證歷史的徐永昌舊居,晉商雲集的渾源會館,中西合璧的山西省立川至醫學專科學校舊址,有著優良革命傳統的國民師範學校舊址,一展明朝太原城“壯麗甲天下”的拱極門……五一路,積澱著的滄桑感,像陳酒一樣沁人心脾。

五一路小學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山西祁縣舉人孟步雲先生創辦了女子速成師範和女子小學,佔地30畝,後定名為私立光華女子中學,即五一路小學的前身。孟先生擔任校長,倡導“女子教育”,讓女兒首先報名入學,並讓夫人郭氏義務任教,從此開創了婦女登臺講學的先例。孟先生精通天文、歷算、醫理和書法等。他歷盡艱辛,獻身教育三十載,為振興民族、推動婦女解放矢志不渝,成為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婦女解放運動先行者和愛國、實幹、勇於創新的教育家。

孟步雲先生之女孟石蘭,16歲隨夫留學日本,曾就讀於日本女子教育學院。民國20年(1931)學成歸國,承繼父業,任光華女子中學校長。民國21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光華女子中學更名為太原女子中學,孟石蘭女士被任命為第一任校長。在風雨如磐、中華多難的日子裡,孟女士殫精竭慮,百折不撓,勤儉辦學,成績顯著。1949年,孟女士隨夫去香港,後到臺灣。解放後孟女士滿懷愛國熱情,獨自攜子女毅然返回大陸,繼續從事教育事業,培育了眾多巾幗英才。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這所學校,更名為新開路小學。學校在全市小學中最早建立健全了黨團隊、工會、民盟等組織和管理體制。1950年更名為太原市立第二完全小學。1955年學校複名新開路小學。1956年,學校以街道命名,改名為太原市北城區五一路小學。1960年,學校被教育部定為華北八大重點學校之一,躍入全國名校行列。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大教師始終堅持上課。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以教學為主的軌道上來。全國教育工作先進者、省首批特級教師富英校長被選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出席了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2012年9月26日,五一路小學新教學樓建成,2000多名孩子們擁有了一個安全、舒適、現代化的校舍。2016年9月1日,五一路小學富力城校區承載著“新五一 新百年 新發展”的追求與夢想如期開學,踏上了“為新希望奠基”的美好征程。

趙樹理舊居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趙樹理舊居位於杏花嶺街道精營東邊街社區南華門15號。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沁水縣尉遲村人,著名作家,著有《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等。1949年調入北京,任專職作家,並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1965年春,調山西省文聯,1965年2月至1970年9月23日去世一直在此居住。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趙樹理舊居為民國時期建築,坐南朝北,四合院佈局,東西17.53米,南北18.26米,佔地面積320.10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大門、正房,兩側為東、西房,趙樹理居東房。正房五間,東、西房各三間,均為單簷硬山頂,拱形門窗。1985年根據薄一波等人的提議,山西省文聯委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在此建立“趙樹理舊居陳列館”。院內西房現陳列有書桌、衣櫃、床等趙樹理生前用品,以及小說原件、照片等珍貴文物,東房為趙樹理生平事蹟展覽。舊居是太原市護利用較好的名人舊居。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徐永昌舊居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徐永昌舊居位於精營東邊街12號。徐永昌(1889—1959),字次宸,山西崞縣(今原平市)沿家溝村人。畢業於陸軍大學,卻只讀過半年私塾;官至陸軍上將,卻是由清軍中的一個雜役起家,民國將領有如此出身者,僅此一人。他頭腦清醒、目光敏銳、極重情義、責任感強,無論在軍界還是政界都遊刃有餘。從民國16年(1927)3月率國民三軍投歸山西,到民國26年3月前往中央任職,徐永昌在山西與閻錫山整整合作了10年。其間,歷任綏遠省政府主席、晉綏警備總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職。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鄭重地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並留下了一段擲地有聲受降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個在這裡有代表的國家,也可同樣回想過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訴他有過錯誤,他就應當勇敢地承認過錯而懺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徐永昌舊居成為太原市民主黨派的辦公場所,現存建築佔地面積2000餘平方米,房屋20餘間,方亭2座,院西還保存有28米的長廊,是一處典型的民國時期傳統四合院。

山西省立川至醫學專科學校舊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山西省立川至醫學專科學校舊址位於精營東二道街。籌建於民國8年(1919),是山西省創建較早的一所高等醫學院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擴建為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原佔地面積8.4萬平方米,現僅存主樓及東側平房,由山醫大二院幼兒園使用。主樓坐北朝南,兩層磚木結構建築。平面呈倒“凹”字形,長37.7米,寬13.7米,高13.35米。四周門窗為西式木質結構。正中一層門、二層窗兩邊飾西式半圓柱。舊址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渾源會館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渾源會館位於精營西邊街,系山西渾源商人集資興建,是省城具有歷史價值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成於清末,為中西合璧式建築,平面呈八角形,主偏院結構,有宿舍、議事堂 (八角樓)、食堂(後院)等,建築古樸典雅,佈局合理,體現晉商團結、互助、勤儉的風格。渾源會館是渾源縣駐省城辦事處和渾源商人議事、交流、住宿等場所,現為市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國民師範革命活動舊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山西國民師範革命活動舊址位於壩陵橋街道五一路北社區五一路480號。民國8年(1919),閻錫山為興辦國民教育廣造師資而創辦。學校由校本部、體育場、農場組成,佔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房舍290餘間,是當時山西省中等專業學校中辦得最好、規模最大的一所“模範學校”,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和抗日戰爭初期在山西開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基地之一。民國8年至民國16年間,中共領導人徐向前、薄一波、程子華等曾在這裡學習。民國15年,中共臨時山西省委北部委員會在此成立。民國25年至民國26年,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在此辦公,成為領導山西抗日統一戰線的前哨陣地,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楊尚昆、彭雪楓、周小舟等先後在此指導工作。民國26年8月,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在國師禮堂成立;9月,周恩來在國師禮堂發表講話,闡述中共抗日的方針、政策;11月8日,日本侵略軍攻佔太原後,學校解散。舊址坐北朝南,現存捲棚歇山頂式二層迴廊辦公大樓、圖書館、東宿舍樓,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拱極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拱極門俗稱“小北門”,位於北大街72號,明太原城東北隅,是明城八門中從未更名的城門之一。城垣始建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已有640多年曆史。城樓於1949年毀之戰火。“拱極”一詞出自《舊唐書·禮儀志二》:“葉臺耀以分輝,契編珠而拱極。”《論語·為政》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可見,拱極的本意是,眾星以北極星為中心,環而拱之。喻意以德治國,便會得到臣民之擁戴,四方之歸附。具體到一城之門,以拱極命名,有天下眾城為星,拱衛京城(國都)之意。

拱極門是古城太原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一段明代古城牆。拱形券門,石基磚砌,高4.5米-5.5米,寬7米,過門深22米,於2005年得以修復。修繕後的拱極門城樓為磚木結構,三層四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總建築面積1491平方米。城樓底層有金柱4根,簷柱16根, 廊柱24根,上下各層以木梯相通。

太原機器局舊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顏 風情依舊

太原機器局舊址位於勝利街101號,舊址現保留民國3年(1914)至民國20年前後所建辦公室1棟、生產車間1棟、煙囪1座,佔地面積1443平方米,3座舊址保存較好。辦公室坐北朝南,為中西合璧式建築,磚結構,人字頂,前簷設磚柱走廊,室內有地道入口。生產車間南北走向,為兩排人字頂磚混結構建築,現仍在使用。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山西巡撫胡聘之募集白銀,在太原北門外柏樹園購買地產成立了太原機器局,佔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次年,機器局開工,建造辦公院、廠房40餘間,以修理槍械為主。民國3年(1914)易名為山西陸軍修械所。民國6年擴充為5個廠,並製造銅元。以後曾多次變更廠名,先後稱軍人工藝實習廠、太原兵工廠、太原機械所壬申製造廠。其中太原兵工廠時期規模宏大,設17個分廠,成為全國最大的兵工廠之一。民國23年歸西北實業公司管轄,設置了西北機床廠、西北鑄造廠、西北製造廠、西北水壓機廠等數家大廠,佔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廠房2000餘間。

1949年後,原生產槍炮車間劃歸山西機床廠,修理機車車輛工廠劃歸太原市機車車輛廠,太原兵工廠更名為山西北方風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山西北方風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修繕舊址辦公樓,並將其作為陳列室,展示“太原機器局發展歷程”“重要領導人以及各時期產品”等內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