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筆桿子總結:起草領導講話稿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來源 | 《秘書工作》雜誌

首先,起草文稿必須搞明白的三件事:

三問題:給誰寫、寫什麼、怎樣寫

三研究:研究人、研究事、研究文

三標準:滿意度、認同感、操作性

30年筆桿子總結:起草領導講話稿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充分研究人 深入研究事

寫領導講話稿要弄清三個問題,給誰寫、寫什麼、怎樣寫。所以要做到“三研究”,研究人、研究事、研究文。這裡,談點自己的體會。

一、準確把握領導意圖

鄧小平同志指出:“拿筆桿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這深刻揭示了文稿在領導工作中的重要性。起草領導講話稿是秘書人員服務決策和輔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自身政治素質、理論水品、思維能力和寫作功夫的重要途徑。

讓領導滿意是起草領導講話稿的首要標準。只有領導點頭了,才算是“大功告成”。想讓領導認可,就一定得研究領導。可以說,準確把握領導意圖是寫好領導講話稿的關鍵環節。

(一)跟領導。把握領導意圖最好能跟隨領導。跟會議。領導的思想系統地“曬”在會議報告中,所以我們傳達上級會議精神時,總是說主要精神在主要領導的講話裡。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領導的思想還往往流露在脫稿講的那些話裡。跟調研。領導的閃光思想很多“露”在調研考察中。一如水遇石而激起浪花,領導思想與基層實際一“碰撞”,常有“金光閃爍”。跟接訪。領導出訪接訪,常有新的思想“進進出出”。包括餐桌上、茶几上、處處留心必有所獲。需要強調的是,跟著領導跑,不能“甩手甩腳跑”。不管領導安排沒安排,要求沒要求,相機、錄音筆、筆記本都是應該帶的,只要沒有特殊交代,領導“開講”就“開錄”,回來後整理成文,特別是對領導脫稿發揮的內容,要進行“再消化”,日積月累,長期堅持,對把握領導意圖很有幫助。同時,跟領導的過程中,精彩的觀點要記,典型的事例要記,重要的人名地名事名要記。這是跟領導的責任。

(二)找領導。很多寫領導講話稿的秘書尤其是一般秘書不可能總是跟著領導跑,接受的是來自領導們二傳甚至三傳四傳過來的指示。這種情況下必須自覺主動地“找領導”。找動態新聞。領導“講”到哪裡,秘書就“追”到那裡。電視新聞、報紙新聞、網絡新聞,特別是領導下基層的當地媒體新聞,一定要看。找會議資料。自己不能參會,就讓會務組的同志留套會議資料,會後仔細學習。找講話文件。重要講話肯定會發文件或者發“通報”,有的還會在網上發佈,這些必須找來學習。特別是遇到新領導上任,要想熟悉人,必先熟悉文,應該主動尋找領導原來任職時的講話材料學習研究。平時注重積累,建一個資料庫,把所服務領導的資料都放進去;建一個思想庫,把領導的思想整理後放進去;建一個思考庫,把自己學習領導講話的心得體會連同對經濟社會方方面面的思考都放進去。

(三)幫領導。秘書工作者的參謀助手作用很大程度體現在幫領導上。幫領導準備思想。有位老政研人教導我,“要把最好的糧食賣給國家,要把最好的思想貢獻給領導”。準備的不一定有用,但多少給領導以參考、以啟發。幫領導發掘思想。領導要講話了,稿子怎麼寫是給辦公室的一道題。這種情況下,要積極主動地請示領導,求得更多、更明確的指示,然後按照領導指引的“大方向”前進,向領導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發掘。如果能和領導坐下來商量研究最好,當面接受領導意見,大膽提出自己想法,互相交換、互相啟迪、互相促進,一起深化思想、細化內容、具體化提綱。幫領導擴展思想。領導有指示或者批示,其思想可能來自一個點、一件事、一個方面或者一個階段,這種思想需要秘書進一步做好點和點的鏈接、事和事的整合,需要方方面面通盤考慮、短期中期甚至長遠謀劃。幫領導完善思想。把模糊的弄得更清晰,把零碎的弄得更完整,把片面的弄得更全面,把斷層的弄得更系統。

(四)“當”領導。我們常說一句話“關起門來當領導”,又說“平常學領導,寫前問領導,寫時當領導”。寫領導講話必須把自己擺在領導位置上,千萬不能把自己當秘書。給誰寫就是誰,如同演戲,演主席就是主席。我理解,一把手講話應有“五度”:宏觀把握有高度;全局謀劃有廣度;長遠考慮有跨度;理解昇華有深度;措施得力有強度。

二、深入研究相關問題

講什麼事就要研究什麼事,但也不能僅僅“就事論事”,而應以所講事情為中心,全方位、立體式研究,在此基礎上,再回到事情本身上來,以更好的解決問題、推動發展。

(一)看上頭。上情要看準。主要看什麼?看黨代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從這些報告中找到大方向、大原則、大目標、大舉措、大政策。看領導同志最新的講話精神。要通過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和地方晚間新聞、人民日報和地方黨報,密切關注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的行蹤及相關講話,重點關注他們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看相關會議的文件材料。在不違反保密紀律的前提下,與自己研究工作相對應、相聯繫的上級會議材料都要儘可能搞到手,認真學習,深入分析,切實把握其重點、特點和亮點,把握其原則、舉措和要求。看專家學者的理論闡述。寫什麼就看什麼,很多現實的大問題,早就是專家學者的大課題,所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專家”立上頭。有針對性的看點理論著作,會增加講稿的“高度”和“深度”,增加決策的“科學”和“理性”。

(二)摸下頭。下情要摸清。走路只朝天上看是要摔跟斗的,必須看著地面走。下情何處來?從調查研中來。正如一位領導同志所說,“準備會議,準備文件,都應把功夫用在調研上,這是很值得吸取的一條重要經驗”。圍繞寫好領導講話稿開展調查研究,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寫好領導講話,是我們以文輔政的必然要求。從平常資料中來。基層刊物、基層簡報、基層文件、基層領導講話、群眾來信都要看,並且要分類留存,最好還作些筆記。從經常聯繫中來。有意識地結交一些基層的朋友,多和主職幹部交朋友,多交一些有思想、講真話的朋友,要寫講話了,提幾個問題群發給大家,讓基層的“源頭活水”歡快的流淌進來。從專題座談會上來。可召開專題座談會,請基層的同志提前做好準備,有個書面材料更好,會讓請大家暢所欲言,放開講,實事求是的講,既講成績,也說問題,還提意見建議。如果不方便召開這樣的會議,可以只讓下面報材料上來,把要說的都寫進去。專題座談會也可以開成專家座談會,請市縣內外或者省內外甚至國內外的專家們來聚一聚、碰一碰,聽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這對搞好工作、寫好講話都是極有幫助的。

(三)觀外頭。外情要了解。俗話說,不看不比,沾沾自喜,一看一比,相差萬里。寫領導講話稿,要有比較意識,要習慣“觀外頭”。怎麼個觀法?學習考察。開門寫講話,不僅要開門走下去,還要開門走出去。委託調查。不能事事去考察,可以委託調查。請外地同行就地搞調查,請基層幹部外出搞調查,還可以請專門調查機構幫助搞調查,把要求說清楚,“借雞下蛋”,一樣“為我所吃”、“飽我口服”。調閱材料。這是一種很便捷的向外學習方法。想要了解什麼,直接找人家要什麼。媒體查找。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向外學習的途徑。報刊、網絡多種平臺提供我們閱讀學習,尤其是網絡,手指輕輕一點,世界盡現眼前。農村有句話:“出門多低頭,進門有柴燒”,平常多剪些粘些,分類收些儲些,寫的時候再查些搜些,大概可以滿足一些寫稿需求。

(四)找前頭。歷史的情況要熟悉。毛澤東同志曾說:“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麼,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他提出“要做系統的由歷史到現狀的調查研究”。找前頭,就是要系統地、發展地、變化地看問題,搞清問題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尋找其中的經驗教訓,挖掘裡面的本質規律。查檔案材料、看歷史文章、訪問老同志都是找前頭的方法和途徑,比這更重要的是學會分析歷史,解剖過程,得出指導當前工作的有用結論。

(五)想後頭。要從長遠考慮問題。我們寫領導講話既要用顯微鏡解剖問題,絕對不能患近視病。有時候要跳出問題想一想,從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從多個方面想一想,像下棋一樣,走一步,看幾步,不要隨意落子。要順著領導的目光方向,尋找領導的興趣熱點,思考領導未來講話中的重大事情,尤其是事關區域發展的戰略構想、涉及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民生問題、影響社會穩定的政策措施,從長遠的角度,自覺地向幹部群眾請教,主動地向專家學者諮詢,廣泛地吸引各方面意見,以便寫作前、寫作中“有理有據”地跟領導彙報和討論。

(六)把握好度。度的把握是研究問題的應有之義。把握好對重大事情和敏感事情的態度。需要集體研究決定的事情不要匆忙表態,暫時沒有整明白的事情不要急於亮牌,正在快速發展變化的事情不要輕下結論。同時,又要有擔當、有魄力、有膽識,不能在必要時不敢拿出鮮明態度,更不能關鍵時候縮手縮腳。把握好對形勢與任務的分析。從整體大局上、從戰略高度上、從發展方向上認清情勢和態勢,看到優勢和強勢,瞭解弱勢和劣勢,看到機遇,也看到挑戰。不可高估形勢,讓人盲目樂觀;也不可低估形勢,讓人看不到希望。把握好對前任工作和過去成績問題的評價。這是每位新上任領導都必須正確面對的課題,包括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有一個客觀準確評價問題。一概否定不會有,一味唱讚歌也不好,恰當地評價、理性地揚棄是我們應取的態度,“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關鍵還是要把握好一個度。把握好講理講情與表揚批評的分寸。領導講話要有理論性、思想性,要高屋建瓴,但也要有感情、有激情,切忌虛情和矯情。涉及對人和事的表揚與批評,要注意準確把握分寸,不可過重或過輕。大的會議上一般不對具體的人和事作表揚批評,一般表揚只點到集體,批評,只點到現象,特別優秀和特別嚴重的可點到個人。大會的表揚批評要把握分寸,要注意平衡,要掌控效果。

(七)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勤奮是立足之本,研究是優秀之源,善於思考和研究的人往往容易脫穎而出。我認為,研究工作有四大主體----講話的領導,基層幹部群眾,專家學者,還有寫作者自己。應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反對本本主義;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反對“主觀的抽象分析”;堅持走群眾路線,反對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堅持用聯繫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孤立地僵化地看問題。研究工作可以採用“三四五研究法”----在對講話材料的研究上,去偽存真選有用的材料,去粗取精選典型的材料,去同求異選特色材料;在對講話思想的研究上,由前到後系統地看,由內到外比較地看,由點到面全面地看,由表到裡本質地看;在對講話措施的研究上,說自己的話有思想性,解決現實問題有針對性,代表前進方向有科學性,指導全局有普適性,“跳起來摘桃子”有可行性。

30年筆桿子總結:起草領導講話稿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讓領導滿意 讓聽眾滿意

衡量領導講話稿寫得好不好應有三項標準,一是領導滿意度,二是聽眾認同感,三是實際操作性。三項都做好確實不易,要下大功夫,關鍵是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規律、提升水平,力爭做到讓領導滿意,讓聽眾滿意。

一、確定主題

主題如旗。寫講話首先要確定主題,主題是講話的靈魂。正確、鮮明是對主題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

第一,旗幟是前進方向,必須要正確。方向正確,則走向勝利,方向錯誤,則走向失敗。何謂主題正確?從大處說應該有“五個符合”:符合黨的基本路線,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針,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怎樣做到主題正確?我認為至少有“四個一致”:與中央保持一致,與上級保持一致,與班子保持一致,與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保持一致。

第二,旗幟是本質特色,一定要鮮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旗都“各有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區別於其他旗幟的本質特徵。講話稿亦如此,雖然“年年歲歲講相似”,但是“歲歲年年話不同”,雖然“上上下下都在講”,但是“上上下下話不同”。話不同首先是主題不同。比如XX省第九次黨代會的主題是,把XX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這個主題就具有鮮明的特色。主題鮮明主要建立在對問題本身的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上,其次建立在對問題“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調查瞭解和比較分析上。

二、謀篇佈局

寫領導講話稿需要宏觀謀篇、戰略佈局。必須先擬出提綱,而不能隨感而發、隨意而寫,更不能信馬由韁、寫到哪裡是哪裡。因為領導講話常常是代表一個班子、一個集體,講話提綱須送領導審閱同意,重要講話的提綱還要經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

領導講話提綱怎麼寫?

首先做到“三講”。

圍繞上級精神講。傳達不能走樣,貫徹不能變形,很多重要的、核心的精神要原原本本傳達。結合工作實際講。傳達貫徹是過程,落實是目的,落實不能“空對空”,而要“空對地”,也就是把上級精神和本地實際結合起來。緊扣解決問題講。不解決問題的會議不需開,不解決問題的講話不必講。寫講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促進工作、推動發展。

其次做到“四要”。一要大處明晰。整個講話講哪幾點、回答哪幾個問題要十分明確。比如有的領導講話稿第一點講為什麼,第二點講是什麼,第三點講怎麼做。總的要求是,層次必須分明,不能模糊甚至前後打架,邏輯必須嚴密,不能脫節甚至混亂。二要重點突出。少數講話需要面面俱到,更多的講話需要重點突出。三要觀點鮮明。講話是觀點的集合,觀點是思想的結晶。一篇講話,主題是最大觀點,還需要有眾多的分觀點、小觀點來支撐主題,主題如“明月當空”,觀點是“眾星捧月”。這些觀點可以通過分級標題來體現,也可以隨處“閃爍”在講話中。觀點從哪來?從實踐中發現,從思想上發掘,領導那兒可得到,基層幹群中可得到,專家學者中可得到,個人學習研究中可得到。四要體例統一。通常的做法是,列提綱就應“提前控制”每個部分的篇幅,以求得總體結構的基本勻稱。層次基本相同,一級標題下面可列二級、三級標題,根據需要去列,但最好基本相同。同一級標題最好用一樣的句式和結構,差不多的字數和語氣。因為整齊的標題形式,除了表情達意的明晰外,還特別易於傳達貫徹、便於幹部群眾掌握。

三、收集材料

無論寫講話還是寫文章都要用到材料,如果說觀點是文稿的筋骨,那麼材料就是文稿的血肉。我體會,材料如糧。

一要有“豐收糧”,吃得飽。俗話說,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寫領導講話要“廣積糧”。只有材料收得豐富,講話才能寫得順溜。

二要有“優質糧”,吃得好。從“豐收糧”到“優質糧”,有一個選擇材料的過程,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選取典型材料。兵不在多而在精,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

三要有“特色糧”,吃得夠味。講話要有特點,選材需要有特色。比如湖北省委主要領導同志在全省林業改革發展會上講到湖北林業的地位,用了這樣一些“特色材料”:湖北素有“華中綠肺”之稱,要從建設中部綠色屏障的高度認識湖北林業的重要地位;湖北是“千湖之省”,要從保護溼地、調節氣候的高度來認識湖北林業的重要地位;湖北有地球上北緯31度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神農架,要從保護地球生物種群的高度認識湖北林業的重要地位。這樣的材料唯湖北獨有,這樣的意義唯湖北能講,也才更有指導意義和實際作用。

四、量身定做

俗話說量體裁衣,寫講話稿跟做衣服一樣,也要“量身定做”。

(一)要與領導職務相適應。什麼職務講什麼話,決不能寫了一個講話稿,這個領導有特殊情況不能去講,另一個領導可以直接拿去講。如果一個會議幾個領導都要講,一般主要領導從宏觀和戰略上講,從形勢和任務上講,從提高思想認識、明確目標任務、把握方向原則、加強組織領導上講,可以講得相對“虛”一些;分管領導從總結成績與經驗上講,從工作部署與措施保障上講,應該講得相對“實”一些;部門領導講得更微觀、更具體、更有操作性,適宜講得相對“硬”一些。比方說,在一次以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為主題的組織工作會議上,組織部長講話,對近期任務、培養途徑、選拔標準作全面具體的部署,副書記講話,重點指出培養選拔幹部的重要意義、工作目標和對各級黨組織的明確要求;書記講話,要求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做好培養選拔工作,在全社會形成做好此項工作的濃厚氛圍。三篇講話圍繞會議主題,合理分工,各有側重,相得益彰,形成整體。

(二)要與領導個性相適應。曾經服務過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的安德列·施託希說:“給總統寫發言稿時,要考慮到他的性格、特點和舉止。”領導各有風格。有的喜歡講得更實在一點,有的喜歡講得更理論一點,有的喜歡講得乾脆一點;有的習慣引用馬列著作,有的喜歡講些古代掌故,有的注重數據和推理。如果起草講話者對這些特點接不上頭、跟不上趟,就無法寫出令領導滿意的講話稿。

(三)要與聽眾對象相適應。毛澤東同志說:“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講話是一定要看對象的。向上級領導彙報,適宜謙虛一點、低調一點;對下級作報告,應該體現權威性、指導性;跟農民群眾講話,適當用些方言土語;跟專家學者講話,最好具備理論性、思想性;跟文藝工作者談話,不妨加點激情和文采。

(四)要與會議規模相適應。小範圍的座談會,語氣應該更親切一些;黨代會、人代會這樣規模較大的會,語言應該更規範一些。

(五)要與講話場合相適應。如果是祝賀詞、歡迎詞、答謝詞、慰問詞,就應熱烈奔放、輕鬆明快一些;如果是研討會、紀念會,就應莊重、嚴謹一些;如果是動員會、慶功會、表彰會,就應富於激情、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

(六)要與講話順序相適應。在前面講與在後面講是不一樣的,點名發言與自由發言又是不一樣的。起草講話應充分考慮這些事情,以達到講話效果最佳化。

(七)要與講話時間相連應。限時講話,只能短,不能長。一個小時的講話,準備50分鐘就夠了,留點時間讓領導去發揮,或者留點時間給主持人和聽眾,切不可寫得太長而致講得超時。

五、錘鍊語言

寫領導講話稿,有很多的語言要求,重要的是把握三點:

一是不能錯。觀點不能錯。必須要講正確的話,這是起草領導講話稿的第一要求。領導講話具有權威性、指導性,下級要學習領會,要傳達貫徹,上錯一點,下錯一片,上錯一尺,下錯百里。尤其在網絡時代,一句講錯,天下皆知;寅時講錯,卯時便知。政策不能錯。領導講話經常需要引用、宣傳、解釋相關政策,領導講話本身就有政策效應,所謂“言出法隨”,因而必須字斟句酌,表意精準,有根有據。概念不能錯。特別是有些體現中央精神的重要概念更是絕對不能錯。事例不能錯。事例要真實可信,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不一定要寫上去.但要查得一清二楚,萬不可道聽途說。數據不能錯。領導講話中的數據不可有水分,更不能弄虛作假,否則會讓領導的權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引文不能錯。引用經典著作、名人名言等,不可“隨意、大意、任意”,需要“嚴肅、嚴謹、嚴格”。不可“拍腦殼”引用,以為“好像”是這麼講的,“好像”在哪兒聽過。

二是不能過。如同宋玉描寫的美人“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要弄清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深講哪些淺講,哪些可以放開講,哪些點到為止。要注意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度,使其恰到好處。

三是讓人願聽。講話稿是要讓人聽的。不管領導講得怎樣,肯定有人聽。因為你是領導他是部下,他不能不聽;因為你佈置工作他回去落實,他不可不聽;還因為他的帽子你管著,他不敢不聽。有的領導對於開會打瞌睡的幹部給以現場處罰。我看一併要處罰的人是不是還有講話的領導,包括寫稿的秘書呢?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一句話,“強迫受訓,比坐牢還厲害”。想要人願聽,就要在思想深刻性、事例鮮活性,語言生動性等多方面下功夫。鮮活的事例讓人願聽。毛澤東同志指出:“有什麼辦法使人聽了不致忘記?講存在的問題,要舉事例”,“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對標語口號嗎?就是要有具體形象,有人物。沒有具體形象,作品就沒有生命。”身邊的、最近的、鮮活的、適量的事例是能夠讓講話生動起來的。有些同志寫講話稿,一味追求語言的精練乾淨,很少寫事例,為什麼不能把精彩的觀點和鮮活的事例結合起來寫呢?生動的語言讓人願聽。要學會運用比喻、借代、排比、對仗、擬人、擬物,誇張、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和議論、抒情、描寫、說明等表現手法。要學會運用領導語言、學者語言、詩詞語言、網絡語言、群眾語言等。前段時間網絡熱捧大學校長“根叔”的演講——十幾分鍾講話贏得數十次掌聲,很大程度上在於他把網絡熱詞類似“打醬油”、“蝸居”、“蟻族”、“被就業”等用上了,這些新潮語言當然引起當代大學生廣泛共鳴。

六、精細打磨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黨八股》中批評“文章寫好之後,也不多看幾遍,像洗臉之後再照照鏡子一樣,就馬馬虎虎地發表出去”的現象,說這叫“不負責任,到處害人”。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所謂精雕細刻寫文章,功夫多在修改打磨上。

(一)要做到“三堂會審”:先從內容上審視,看思想上有沒有問題,主題是否鮮明,觀點是否正確;再從形式上推敲,看層次是否清晰明瞭,看結構是否合乎邏輯,看各級標題間的聯繫,看主題、觀點、材料的關係,看段落和層次的連接,看開頭與結尾的呼應;最後從語言上斟酌,看語言生動與否、句子通暢與否、詞語準確與否、文字與標點正確與否。

(二)要做到“三步走”:第一步認真看,第二步大聲念,第三步模擬講。

(三)要做到“三校”:眼校(看),口校(讀),指校(用手指點著查)。

(四)要做到“三把關”:先是自己把關,然後請同事把關,最後交分管領導把關。

最後祝大家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強、寫作功底越來越深、寫作水平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