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縣這個古村了不得,民國時出過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長

每一個古村,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這些文化積澱的存在形式,無非就是廟宇、道路、房屋等各種建築載體,以及祭祀禮儀、民俗、農事活動等生活百態,當然最重要的是還有一批出自古村的名人,他們的行蹤、言行、故事等,流傳下來,都成為了一座古村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位於山西省長治市的千年古縣——長子縣,這座因為堯帝長子丹朱而得名的古縣,古村落不少,在前面幾期的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領略了長子縣最南端的南張店村的古樸美,今天,胡哥帶領大家瞭解下南張店村裡的名人故事。

長子縣這個古村了不得,民國時出過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長

李氏大院。

我們從最古老的治家格言——耕讀傳家說起。耕讀傳家曾是中國人理想的農村家庭生活方式。雖然張店村是個因商貿而發達的村子,半農半商是當地人生活的常態,但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依然主導著他們的生活,崇文敬儒的傳統造就了這個村子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培養出了一批批人才。

我們從這些傳統村落里民居建築的大門匾額題字上,依然可以看出一戶人家注重家庭修養和儒家教育理念的精神追求,和其他傳統村落一樣,無論是九連環李氏大院、1號2號院,還是李氏祠堂院、南酒坊院,都在自家的各個門匾上題刻有四書五經上摘出的名言警句,這些蘊含著為人處世做學問的深刻寓意的辭文,對內可約束家人知書達禮、修身養性,對外可傳遞家風家教、彰顯精神。

在走訪的這些民居大院中,我們還發現了和別處不一樣的另一種風景,那就是,除了大門、二門的匾額上有各種題刻外,在好多房間的窗戶上部竟然也有窗匾,題刻的大都是三字格言,同樣意境悠遠,寓意深刻。

長子縣這個古村了不得,民國時出過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長

窗額題字:和為貴

比如“振家聲”、“居之安”、“惠迪吉”、“平為福”、“和為貴”、“梅吐玉”、“柳垂金”等等,既有對人生的訴求,更有一絲禪意,農耕社會的特色教育,儒家文化的浸潤,滲透於題刻的字詞之間,在門楣窗戶的高處生髮,形成了一幅獨具特色的治家圖景。

長期在這樣的名言警句下生活,自然要受到不一樣的文化薰陶,村裡也出過不少名人。比如清光緒年間的貢生李樹忠,曾於1913年任平順縣縣長,後任長子縣教育會長多年。據資料記載,民國初年,全縣有15人赴日本留學,張店村就有兩人。一位是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法律系的李宜勤、一位是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的李述文。前者曾經在畢業歸國後,於1933年任山西高等法院第五分院(寧武)院長,抗戰時任“長子縣士紳救國會”會長。

新中國成立後,張店村人受益於政府駐地的學校建設,讀書人越來越多,上世紀60年代以前,就有30多人畢業於大中專院校。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先後有百餘人考入全國的大中專院校,平均每年都有四五人升學深造,是有名的升學大村。

長子縣這個古村了不得,民國時出過山西高等法院分院院長

李氏大院正房。

除了升學深造,張店村人還積極投身革命戰場。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全村先後有50多人參軍,其中有10人英勇犧牲, 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加上新中國成立後參軍入伍的人數,總共有200人為革命戰爭、保家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文武人才輩出是張店村的特色,也是全縣的一個少見現象。

時光流轉,歲月滄桑。在一座座新房子漸次林立的村莊裡,這幾片老建築東一片、西一片艱難地存身,更像是失而復得的藝術收藏品,彌足珍貴。那每一處可見的斑駁痕跡、可觸摸的殘垣斷壁,都留著歷史風霜的印記,藏著先人智慧的結晶,這裡有張店村人的鄉情,有張店村人對家園的眷戀。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