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財報不想說的事:國內銷量

小米財報不想說的事:國內銷量

元解/文

世界的小米,謙遜起來的雷軍。

小米交出了二季度財報,總營收、手機收入、IOT及消費品收入、互聯網收入都同比增長,刨除股權激勵更符合運營情況的調整後利潤也同比上漲。更重要的是,在印度等海外市場闖出一片天空的小米,夯實了底氣。

不過,在開盤衝高之後,小米上市首份“超出外界預期”財報後的首個交易日,依舊以1.4%跌幅收盤,徘徊在發行價17元附近的小米離1000億美元心願相去甚遠。

投資者沒有買賬,不可能沒有精密的計算。

而在一片讚譽中的小米財報裡,還有一些沒說的事情。

最核心的一個難關就是:小米手機國內銷量增長停滯

關於二季度手機銷量,小米財報中只出現了一個數字3200萬臺,比2017年二季度(2220萬臺)多賣了980萬臺,比2018年一季度(2840萬臺)多賣了360萬臺。

在詮釋手機總出貨量和海外市場尤其印度手機銷量時,小米引用了IDC和Canalys的數據,足見對這兩大權威調研機構的認可。

小米沒說3200萬臺手機的銷售構成,但IDC和Canalys已經說過了。

IDC說,小米二季度國內出貨量同比微漲2%,比去年二季度多賣了30萬臺,達到1450萬臺,是國產四大品牌中漲幅最小的,華為出貨2850萬臺,漲幅21.3%;OPPO出貨2120萬臺,漲幅5.5%、vivo出貨1990萬臺,漲幅24.3%。

小米財報不想說的事:國內銷量

Canalys說,小米二季度出貨量同比零增長,為1450萬臺,鑑於國內手機總出貨量同比下滑,小米的市場份額還漲了1個百分點達到14%,其他三強華為、OPPO、vivo的漲幅分別達到22%,3%和30%。

小米財報不想說的事:國內銷量

儘管統計半徑和精準度未必一致,但IDC和Canalys有著幾乎一致的結論:

1、小米今年二季度國內銷量增長非常緩慢,保持在1400左右萬臺的身量,與去年二季度相同,與今年一季度也大致相當(IDC的數據是1320萬臺,Canalys的數據是1200萬臺),同比和環比漲幅都沒跑贏華為、OPPO和vivo,且差距被不斷拉大。

2、要知道,經過一年的激烈PK,國產四大品牌已經控制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其他品牌被大份額蠶食(包括蘋果)的機遇期,小米在國內沒撈到好處。

3、粗略計算,小米二季度海外手機銷量接近1800萬臺,已經遠遠超過國內銷量,這麼一個美妙的比例,小米官方罕見的隻字未提。

實際上,小米一季度銷量(國內1300萬臺,海外1500萬臺)就已經出現了海外銷量反超國內。

猶記今年1月底,“Quacomm中國技術與合作峰會”上,小米總裁林斌表示,2017年國內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存量市場,增長開始放緩甚至開始下降。從小米目前的發展來看,其國際市場的發展目前看還沒有放慢的跡象,如果持續這個發展勢頭,海外超過國內不是明年就是後年。

但實際上,林斌的這一預測竟然一兩個月後就實現了。。。

很難講,到底是小米高估了國內份額的漲勢,還是低估了海外銷量的增速。

早在7月24日,小米副總裁、小米印度總經理Manu蠻牛就在微博上高調傳喜訊,“小米又創造了一個印度智能手機的歷史,單季度手機出貨量達到了1000萬!”

猶抱琵笆半遮面,自然有原因。

交叉對比銷量、營收、利潤,我們可以進行以下演算:

小米二季度總收入452億元,利潤21億元(調整後)。

分地區:國內288億元+國際164億元。

分業務:手機305億元+IOT及生活消費品104億元+互聯網40億元。

小米在財報中說,互聯網收入主要來自大陸市場,40億元中海外的收入部分很可能微乎其微;IOT及生活消費品中,應該有一部分收入來自海外市場,但不會佔比過半。

所以小米手機國內收入最少不會低於144億元,最多不超過180億元;小米手機海外收入最多不會超過164億元,最少不會低於100億元。

無論如何平衡,小米在海外1800萬臺手機貢獻的產值超不過164億元,貨幣化效率將明顯的低於國內1400萬臺手機貢獻的144億元+的產值。

答案也就很明顯了,在國內銷量陷入與華為、OPPO、vivo的零和博弈(你死我活),且辦法不多的情況下,小米不得不靠海外低價策略拉高銷量,但這會進一步壓縮小米硬件的利潤空間。

而回到小米的IOT和互聯網生態,手機是兩者的基本支撐點,國內手機更是生態閉環的關鍵,如果小米無法在國內手機市場取得優勢,海外再多的銷量也無法提升根本性利潤和加速互聯網生態營收。

國產手機品牌的歷史上,不是沒有過牆裡開花牆外香的先例,中興、酷派的故事猶在眼前。

除了蘋果,全世界賣手機的企業都很痛苦,這是一門苦生意,也不是一門容易粉飾太平的生意。

在小米硬件+新零售+互聯網的擴張道路上,雷軍總能逢凶化吉,但商業的本質依然要看利潤。

回頭看,小米調整後利潤同比增速25.1%,跑輸了幾乎所有的正向營收指標,很多媒體已經指出,小米各方面營收增速很快,但付出的銷售成本和營業費用(研發、市場、行政等)增速更快。

在用腳投票的資本市場,小米今年的利潤不會超過100億元(15億美元),並且無法在中國市場與其他三家短時間取得優勢,500億美元的市值已經算是投資人對小米的厚道之處了。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好在還有時間。

————

斷面,解讀科技,換個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