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科龙,为何短短七年从创利6亿到巨亏36.93亿?到底谁的错?

可惜了科龙,为何短短七年从创利6亿到巨亏36.93亿?到底谁的错?

上一篇我们说到了潘宁突然离开了科龙,没有任何预兆。

一个企业在其高峰期突然出现重大人事变故,最终迎接它的结果大部分是遭受重大打击。

在王国瑞接手科龙集团时,他开始大力进行“改革”

一:是以组织转型为名义进行了人员调整。部分减少了40%,压缩人员35%,同时又引进了一大批空降兵到公司。公司内部的高层几乎就换了遍。

二:改变潘宁的高投入,高利润,高收入,高发展的战略,转而为消化,断奶的保守战略。原本潘宁对于新技术,新模具新配件等等都是不计成本的,因此科龙产品质量都是超棒的。但王国瑞认为家电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了,因此必须精打细算,因此还放弃了海外研发基地,模具等一些都大幅度减少。

我们先不管谁对谁错,但是这些看似光芒四射的改革,带来的是科龙资产突然发生了恶化。

出人意料的是。2000年6月,王国瑞又突然的辞职了,随后容桂镇镇长徐铁峰出任科龙总裁。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也开始让一些媒体嗅到了某些事情。

2001年4月,科龙年报公布,竟然亏损了6.78亿,要知道科龙在1997年开始盈利每年都保持在6亿元以上,并且科龙产品在市场的表现也一直很好,其毛利润又是高出同行很多很多(这和潘宁当时坚守的高品牌高价格战略有关)。只是一年时间就立马亏损,并且达到了7亿元,这一来一回将近14亿元的方差到底怎么来的?因此科龙亏损也是一个谜。

根据财务角度的分析,科龙亏损有三种可能性:

一:市场突发重大恶性事件,销售急剧萎缩,运营成本过大,造成巨额亏损,不过事实上,当时并未发生这些情况。

二:应收款过大,巨大的呆坏账,形成财务黑洞。但是当时这种情况也没发生。

三:大股东有转移资产的嫌疑。这里面也是复杂的要命,压根理不清楚。

到2001年底,科龙电器其实已经被彻底掏空了,这时的科龙已在寻找下家了。

这时候,一个梦想家闯了进来,他就是顾雏军,正是他彻底的把科龙送上了不归路。

可惜了科龙,为何短短七年从创利6亿到巨亏36.93亿?到底谁的错?

下面我们稍微简单介绍下这位顾雏军,一个在其30岁的时候发明了“顾氏循环热力理论及技术”,当时潘宁还联系过他,后面证明这就是瞎扯蛋,他还在1991的时候创办了小康牌空调,号称全世界最省电的空调,最后因质量不合格被查封了,不过他却赚了将近一个亿。之后北上创立了“格林柯尔”,靠着编故事和虚假合同上市捞钱。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入主了科龙,顾雏军到底怎么和容桂镇联系上的,最后科龙怎么就卖给顾雏军这个一直都是一个谜。不过顾雏军还是没有认清科龙的财务状况,其实他得到的只是一居庞大被掏空的躯壳而已。(在其接手后的2002年4月财报,科龙亏损15.55亿,分析财务发现亏损包括巨额的坏账,巨额的广告费,不可思议的是科龙的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达到了21.17亿。郎咸平曾经评论科龙的财务报告称其:洗个大澡)

不过顾雏军虽然灰色光环无数,但是他是第二个真正把科龙当成自己企业的人,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新政。他先是在成本上大下功夫,半年后营销费用就下降了30%,并且每台产品的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他还在其上任第3个月推出了2款新品,还将旗下的华宝空调价格下调40%,也是因为这些措施科龙产品开始重回市场主流。不得不说顾雏军他在成本控制和铁腕管理上还是有一手的,他上任半年内科龙部门从11个缩为7个,查出内部违规款项2.6亿元,空调成本下降了25.3%,电冰箱成本下降了40.6%,2003年科龙财报也现实了1.12亿的盈利。

我们说过这么多企业家,大多企业崩塌无非就两个因素.

一: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

二:企业家个人欲望的膨胀。

顾雏军一系列手段,把科龙拉出了泥潭,一时间让他信心爆棚,其欲望开始膨胀。可他忘记了,科龙能起死回生他固然有至关重要的功劳,但是潘宁打下的底子也是很重要的。

2002年5月,他宣布投资3.6亿美元建造占地2500亩的格林柯尔工业园,2003年5月,他在江苏扬州宣布4.18亿控股上市公司亚星客车,并将在扬州投资亿美元建造科龙基地。随后6月他又现身合肥,以2.09亿收了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其中收购过程有灰色地带)。还宣布投资24.9亿在合肥建设格林柯尔-美菱工业园。8月份顾雏军又收购了杭州西冷电器的70%的股份。12月份他还获得200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这下顾雏军一下子达到了顶峰。

不过顾雏军其每一起收购对象都是老牌国企,并且谈判过程之诡秘,成交速度之快都让外界充满了种种猜测。

2004年8月顾雏军又完成了两起收购,不过随后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演讲了一篇《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直指2004年8月顾雏军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数日后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这篇报告。一时舆论沸腾。

不过顾雏军并没有当一回事,他还起诉郎咸平诽谤,郎咸平指责顾雏军主要在两个点,就是收购过程中存在关联交易,还有动用科龙的现金流来完成各种收购。指责其利用法制不健全,合法的侵吞国有资产。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左大培等10人声援郎咸平,双方爆发了经济理论界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论战。

面对着无数的拷问,顾雏军貌似招架不住了,2004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进驻科龙总部,对其财务进行核查,没过多久来年1月份就有对顾雏军公开谴责,科龙股价随之大跌。

顾雏军此时兵败如山倒,2004年前三季还盈利2亿元,但随着负面消息一来,第四季那个悲惨啊。2005年4月财报亏损6000千万,5月份中国证监会对科龙立案调查,银行全面对其停贷。6月全国供应商也停止对科龙的供应,科龙瞬间就进入了坟墓。7月29日顾雏军被公安带走了,9月份顾雏军在看守所与青岛海信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6.8亿元海信成为了科龙的新主人。

2005年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调查结果出来,顾雏军挪用科龙34.85亿。2006年1月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对科龙现金流调查发现其不正常现金流累计75亿,8月科龙财报出来,一个无法让人直视的亏损,36.93亿。

此时科龙也彻底的烂了。一家原本内地效益最好,最具现代化气质的家电龙头就这样的落幕了。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还写了一篇《可惜了,科龙》,科龙确实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