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出暑!快和高温说拜拜

处,去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之后

秋意渐浓

简历

中 文 名:处暑

代表寓意:表示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气候特点: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

风俗活动:放河灯、开渔节等习俗

三 候: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养 生:滋阴润燥

明日(8月23日)我们迎来处暑节气。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公历每年的8月23日前后(8月22日~24日),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暑,出暑!快和高温说拜拜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

二候,天地始肃

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充满了肃杀之气

《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

“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天气特点

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但9月份,仍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较多的月份之一。

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暴雨,对华南和东南沿海影响较大,降水强度一般呈现从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小的特点。疾风暴雨带来洪水地质灾害仍需关注。

民俗

处暑吃鸭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出暑!快和高温说拜拜

开渔节:千舸竞发,捕获海鲜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个时候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后来发展为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处暑,出暑!快和高温说拜拜

► 处暑后

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

运动锻炼、皆应以养生为本

处暑暑气渐消散

秋燥始显露

夏去秋至

该如何养生?

处暑,出暑!快和高温说拜拜

秋"冻”要适可而止

民间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不要“见冷”就立即加衣服穿太多,适当冻一冻,增强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但处暑以后,天气虽然已经开始转凉,可是由于“秋老虎”的影响气温不会一下子降低很多,有时还可能气温忽然升高使人感觉酷热难受,因此这个时节适当“秋冻”是最好的养生之道。中医认为,秋天的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应逐渐添加衣着,以适应外界环境。但是“秋冻”要根据身体情况,因人而异掌握好分寸,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不要刻意遇冷不添衣,这样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秋季是身体的生理休整阶段,会出现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身体总是产生莫名的疲惫感,清晨醒来还想再睡,白天也犯困,这就是咱们常说的“秋乏”。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夏天夜晚比较短,天气还热,这个季节的睡眠质量通常没有别的季节好,处于长期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秋天天气凉爽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很容易犯困。

解决的方式也非常好办,每天晚上提早一点儿睡,防止第二天上班时犯困。等到下午累了多伸几个懒腰,适当增加对心、肺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了。

处暑的疾病预防

处暑,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少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必要时戴上口罩。

如果秋季肃杀犯肺引起咳嗽,可以运用食疗缓解咳嗽。如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洗净,熬至烂熟,调入一个鸡蛋,加糖服用,宜于干咳无痰。再如鸭梨粥,鸭梨三只水煮半小时,去渣后加入大米50克煮粥食用,有清心、降火的功效,特别适合肺热咳嗽。

虽然到了天气渐凉时候

也没有真正冷起来

而且依照往常的经验来说

可能还会热……

秋老虎还没走呢

所以处暑更要注意保养

才能保持身体棒棒哒

处暑,出暑!快和高温说拜拜

来源|综合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