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同學聚會和戰友聚會參加的人越來越少了」?

五哥75385067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學生和當兵時期是每個人青春年華里最值得回味的時光,當時的青澀、懵懂、恣意、友情、愛情都在記憶的長河裡珍藏。

畢業、服完兵役後,大家各奔東西,融入社會,為家庭、為事業各自奔忙。遍嚐了人情冷暖,生活的艱辛,當家庭事業穩定了,人也被歲月打磨的失去了稜角。



人們紛紛開始參加同學聚會、戰友聚會,想要回味激情、熱血的青春歲月。

但也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同學聚會和戰友聚會,參加的人越來越少。有書君總結了下,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昔日的同學、戰友,如今社會地位、財富積累不盡相同,難免會有落差產生。

同窗、戰友時期,大家在物質方面不太能看出差異。時過境遷,待到多年後重新聚首時,人們的關注點會不由自主地轉向各自的社會地位、財富積累如何。在仕途、經商等領域有所成就的人,會惹來大家的一片豔羨和追捧,相對差些的,會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

時間久了,同窗、戰友的聚會會形成一種態勢,條件好的人群會主動組織、參與聚會,對自己事業、生活方面不滿意的人群會漸漸不想融入同學、戰友的圈子,久而久之這樣的聚會參加的人就越來越少。

二、同學、戰友聚會,除敘舊外,共同語言越來越少

同學、戰友一別經年,初次聚會時有說不完的話,大家一起回憶熱血青春、美好的校園生活、當年的趣事。對自已目前的狀況反而談的很少,每個人的身邊人、身邊事、遇到的問題,即使說出來也未必能得到共鳴。因為分別久了,彼此的共同經歷還停留在當時的那個時代。


對於現狀,你不瞭解我的周圍環境,我也不能體會你此刻的心境。

常言道“話說三遍淡如水”,同學、戰友聚在一起共同的話題總是停留在追憶過去的歲月,時間長了,便會由初開始的妙趣橫生演變為後來的索然無味。共同語言少了,聚會無非成了平常應酬的吃吃喝喝,變得單一、無趣,所以參加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三、同學、戰友聚會,相處好的幾個人走的依然很近,比較生疏的依然聯絡較少

同學、戰友間會有幾個好朋友多年以來一直保持聯絡,感情處的非常好。同學、戰友大範圍的聚會,還是會出現一小堆親近的人愛在一起交談,跟以前不甚聯絡的人會有距離感。

同學、戰友聚會本來目的是聯絡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可是聚會後經常來往的還是先前那些關係好的人,不怎麼熟絡的依然不甚聯繫。所以同學、戰友聚會,參加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平時都小範圍聚了。

四、同學聚會,會遭到家人的不理解和反對

戰友聚會暫且不論,社會上對同學聚會頗有微詞,有這樣一種說法“同學聚會,拆散一對是一對”,是說同學聚會很容易產生婚外情。

同學們在一起,大家都處於最放鬆狀態,心不設防,男女間難免會開玩笑沒有分寸,帶些年少時親暱的舉動,亦或者當初的戀人重逢,擊起心裡陣陣漣漪。正是這些情形,會讓家中的另一半產生不放心的心理,反對阻撓愛人去參加聚會。

家和萬事興,考慮到家庭的和睦,有些人會慢慢不去參加同學聚會。


五、同學、戰友分佈在五湖四海,相距太遠,聚在一起並不容易

同學、戰友大多來自不同地域,分別後又散落到五湖四海。聚會時通常會選一個同學、戰友比較集中的地方做為聚會地點,但這會給遠路來參加聚會的人們帶來不便。

舟車勞頓自不必說,旅費、住宿費、耽誤的時間,都是聚會的成本。剛開始聚會的熱情過去後,逐漸遠路的人會因為聚會成本以及時間安排等問題選擇不參加同學、戰友聚會。

六、有些人帶著目的組織同學、戰友聚會,讓很多人感到不舒服

同學、戰友中,不乏成功人士出現,有些人會出於私念,積極組織同學、戰友聚會,藉此拉關係,謀私利。

這種參雜了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聚會,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來,對於無形中成了“陪榜”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參加這樣的聚會很不舒服,以後遇到此類聚會,也就都推脫不去了。

同學、戰友聚會,會讓很多人找到自己年少時的影子,單純、美好、無畏,但歡愉畢竟只是片刻時光,日復一日平淡的生活才是每人實實在在要面對的,所以意識到這點後,再加上諸多原因,參加同學、戰友聚會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說,大規模的同學戰友老鄉聚會,成典型的下降趨勢,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參加了。其次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範圍的摯友、戰友、同學聚會,還是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再次說,隨著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群體文化必然向個體文化過渡,人人都要開始接受群體聚會沒意思、尊重個體感受的心理發展變化,這是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客觀規律,也不僅僅是炫富攀比等表面因素。

一、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十年前,人們注重集體文化,大家都在一個地區、一個單位工作,甚至同學戰友、一家三代都在一個地方工作。那時候單位文化至上,人員不流動、交通不方便、就業渠道狹窄,如果你融不入集體文化,那麼你就是“另類”,被排擠被冷落。

再說了,那個時候,生活也不方便,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搬家喬遷,都是大家幫忙,幫個“人場”,叫做“求人”磁場。如果沒有朋友幫忙,許多事情不好辦,你也沒面子,所以,大家都“抱團取暖”,非常注重群體文化,忽略個人感受,一切讓位於單位文化。你特立獨行、獨來獨往,那一定會被冷落的。

現在,社會服務高度發展,任何事情打個電話就服務到家,孩子們就業四海為家、甚至周遊世界,個體能力高於集體文化,有本事的人吃得開。所以,單位文化、集體文化,一定呈下降趨勢,人們從服從融入單位文化、集體文化走向更加註重個人感受,我個人感到舒服就可以了,何必在乎別人怎麼看,這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

二、同學聚會也就是近十幾年才興起的,開始的時候氣氛融洽。

1990年以來,隨著交通出行的便利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分佈的發散,人們突然發現單位文化太壓抑了,那個時候思想比較活躍,大家都想接受更多更新鮮的諮詢,於是同學聚會、戰友聚會就開始盛行了。人們對單位以外的文化更加感到好奇,就像當年的流行方式一樣,比如,跳交誼舞、唱卡拉OK、聚餐聚會,連單位的工會都搞的很熱鬧。

人們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個人發展都開始出現分化,人群也分位三六九等,各行各業都有,同學們也感到好奇啊,你混的怎麼樣?他混的如何呀?於是,同學聚會明顯增多,同學交換信息、重溫友誼,彼此觀察對方,互相學習經驗,那個時候,同學聚會還是比較融洽的。

三、近十年來,同學聚會開始分化變味了。

近十年來,社會分化蔓延到各個階層,實現了全覆蓋。同學畢業,五年一個小坎,十年就是一個大坎,二十年就上天入地了。十個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別說一個班幾十名同學了。同一起跑線出發的同學,五年十年之後,分化得怎麼大呢?讓一些混得不好的人,感覺差距太大了。那些混得好的人,也是情不自禁的開始炫耀;混得馬馬虎虎的人,為了贏得同學的羨慕,甚至開始裝範起來。

國人的心理基因裡,天生就有攀比的基因。人就是一個很奇怪的動物,他不攀比那些億萬富豪,因為不認識,人家再富咱攀比不著。偏偏就愛與同學戰友同事攀比,這就是人類典型的“熟人心理”,我只跟熟人攀比,因為熟人之間才能比較,引起熟人的羨慕才能獲得心理愉悅感,陌生人與我有毛線關係。

現在的人啊,十個人聚會十三個心眼。人多嘴雜,重口難調。最根本還是攀比心理和務實心理。窮人不願意參加,是不願意當觀眾,不願意去“滿足”成功同學炫耀的心態;混得好的同學,還是願意參加的,因為自己可以“作秀”,享受那份別同學羨慕嫉妒恨的“感覺”。非常成功的同學,心理更加成熟(要不,人家怎麼能成功呢),他們既不願意去刺激窮同學,也不願意去炫耀自己,有點空閒不如看看書、健健身呢。所以,同學聚會,往往成了部分混得好的同學走秀臺。大多數同學受過幾次刺激之後,就不原因捧場了。

四、情感,是人類的本能需求,鼓勵同學聚會清風入流。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情感需求是基本需求。現在的同學戰友不是不聚會,而是更加註重小範圍聚會。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地位平等、收入門當戶對、興趣愛好相同、志同道合、過去感情很深的同學戰友,還是經常小範圍聚會的,只是大多數同學並不知道而已。因為,人們滿足了經濟收入之後,還是需要情感滋養的。

同學聚會的變味的核心,就是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的差距,表現在同學聚會花費的支出方式上,有人掏錢——炫富!AA制——吃虧!炫富——刺激!怎麼辦呢?有些人也未必就是炫富,只是生活層次不一樣,人家談寶馬奔馳的性能時,騎電動車的同學心理就不是滋味了。所以,對一個好的同學聚會,對組織者是一個考驗。

我們十多個在北京的同學,是這麼做的。因為外地同學經常來,我們經常聚會。那麼,就存在外地同學先找誰的問題?由誰發起聚會的問題?發起聚會有人付錢的問題?這些問題曾經非常傷感情。後來,我們建立了聚會基金,不論職務高低,不論收入多少,每人每年一律交500元,由兩位女生管理。不管外地同學誰來,找誰,只要在群裡通知一聲,能參加的就參加,不能參加的不參加。聚會費用統一從基金列支,沒有參加的同學就不扣款。

綜上,落腳點在聚會的組織形式上,我建議採取地區同學聚會基金會的方式,人人平等,自願參加,參加的平均扣款,不參加的不扣款。每次外地同學來,總有人張羅,不能寒了外地同學的心,也要尊重北京同學,願意參加就來,有事不來也可。這多年來,同學聚會一直非常愉快。


職場火鍋


現在同學聚會戰友聚會會出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曾經在一起要好的夥伴,卻越來越不想聚在一起。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小編來給題主分析下。



回憶隨著時間的更迭越來越少

中學大家在一起的時間只有三年,小學雖然有六年,但基本上都是小孩過家家的階段,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聊,再忘記一些,記憶剩下來的的碎片就沒多少了。短短的幾年,相互能說的東西基本一次聚會就全部掏空,同學戰友之間的交集也慢慢消失殆盡。再聚談資的機會就越來越少,聊天越來越沒有共同語言了。



生活水平的差異

聚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總有有錢的同學願意給大家買單。對於這個我是覺得無所謂的,AA也好,有人願意給大家買單也好,反正大家能聚在一起就是好事。但是聚會過後,我們往往就會聽到有人說,誰誰誰大款同學擺闊,裝。這樣的話難免傳到當事人耳朵裡,下次聚會,買單的人不來了,說別人擺闊的同學也不來了。聚會的人又少了。



炫耀

這種情況,往往是大家最討厭的一種。跟上面那種有人付錢不同,聚會上一些故意炫富的行為,確實令人討厭。大家一起聊天,就會把自己的一些有錢的東西擺出來說,然後怎樣怎樣,賺了多少多少,比我們強好多呀什麼的。同學聚會,切勿帶著功利的心,想獲得什麼樣的資源,想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想表達什麼樣的身份,懂的人自然會聆聽。不要搞的同學間情誼盡失,尷尬又沒人緣。

希望,我們都懷著單純的心,帶著去慰問一個老朋友的心,參加同學聚會就好了。


壯士你褲子掉了


同學聚會的熱情,因人而異,儘管有好多人越來越覺得變了味,還是有好多人熱衷於此,甚至推到親屬之間的新年聚會,也要參加同學聚會。比如本人的初中、高中、大學圈子都有人在組織熱議同學聚會呢。

因為這個話題比較大,也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我在這裡就不做共性的分析了,一家之言,恐怕會有些偏頗,就直接實實在在的表達下個人的感受吧。

本人由於讀書時成績一直不錯,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屬於三四線的城市,到政府部門工作。由於人緣一直很好,這些年參加了不少的同學聚會。

中學的圈子頭些年聚會,感覺也很不錯,大家嘻嘻哈哈,笑談人生,吃完一般還要到KTV豪爽一番,一般也是相對條件比較好的同學多出一些,大家也愛聽你說話,愛看你表演。近些年境況急轉直下,家庭遇到很多難關,經濟也大不如前,再到聚會的場合,自己都覺得索然無味,也找不到什麼有意思的話題,漸漸的就遠離了這些可有可無的關係,想著自己能過好日子就行了。要說同學們是為了社交,為了找商機聚到一起,也不盡然,個人的境況有了分化,心態也有了變化,再加上現實中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機遇,沒心沒肺的去聚會實在是多此一舉了。

儘管大型的聚會不參與了,但是人生不能沒有朋友,這些年結下的知己,兩肋插刀、拔刀相助的患難之交還是不能說斷就斷的,所以比較樂於參加三五人兩三人的小型聚會,談談近況,放鬆下心情,在未來的路上互相尋找一些幫助和互利的機會,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管聚不聚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朋友圈,越來越淨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真正的朋友,不離不棄,是一輩子的交情,是不可割捨的情義。那些聲色犬馬、別有用意、華而不實,浪費時間,隱患重重的聚會,我想大家都會區分,誰愛去誰去,讓那種揪心的聚會見鬼去吧。


機械師222


害怕了。年輕一些的還好些,上些年紀的參加同學,戰友聚會還真是得好好考慮考慮要不要參加了,參加的話,聚會的形式到底是怎樣一種形式,萬一要是有意外發生需要需要承擔法律上賠償責任等等……

前幾天和單位的阿姨聊天的時候,阿姨說了這麼一件事,她的一個朋友應邀參加一個比較大型的同學聚會,並作為同學聚會的主持上臺講話,但在講話過程猝死。結果同學聚會的組織人拿十萬,其餘參加聚會的同學各拿兩萬。

老爸是轉業軍人,戰友也是經常聚會,聽老爸說一位戰友也是一樣,五六個戰友搞了個小聚會,戰友聚會大家都高興,難免要多喝一些,結果一位戰友喝多了,人走了,家屬不願意了啊,要參加聚會的戰友一人拿十萬。最終經過協商,參加聚會的戰友一人拿了四萬。老爸戰友多,戰友們之間感情也好,但現在參加聚會的時候基本都是幾個感覺身體還不錯的事先先商量一下,身體狀況不好的就不通知了,聚會時拿幾瓶酒等等,有時候又覺得不通知的話,事後戰友知道了會埋怨等等,往往也都是因為細節上考慮的事情太多而最後決定不聚了,大家打打電話聯絡聯絡感情就好了。現在戰友之間的小聚會基本上沒有了,只剩下多少年一次全國各地戰友都要參加的上百人的大聚會了,但能來的人也卻是越來越少了。

除了上面說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其它的回答我看也都七七八八說的差不太多了,就不囉嗦了。其實同學聚會,戰友聚會真是件讓人開心,高興的事,但人在變,社會也在變,一切都在變……


舶來的世界TI游泳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正好從廣州飛去上海,專程參加大學同學的聚會。

而且,為了這個聚會,我還不得不放棄了同期的小學同學聚會;兩週後,還有一次中學同學聚會……

就拿我的大學同學的這次團聚來舉例吧。我們班,31位同學,來了26位,十多位專門從北京、廣州、西安、杭州等地趕過來,還有幾位同學從加拿大和美國趕回來,我們班的“外國人”挺多的。其中有不少已十多年沒有見過面了。

這次聚會十分感慨;同學之間雖然聯繫得越來越少了,但一見面,還是那種熟悉的感覺,很親近,也很親切。

不過,我承認,我們這種可能算是少見的情況了。一方面,我們在讀大學的時候同學們關係整體都不錯,交往比較密切。沒有太大的紛爭,都保留著較為美好的回憶。

另一方面,作為著名的大學,同學們的工作普遍都不錯,雖然去了不同的行業,也都算是中產階層、精英階層吧。大家也基本上也集中留在了發達城市,或者去了國外。沒有誰的境遇特別糟糕,隨時買個機票飛回來玩一趟也無所謂。

而且,正是因為平時的聚會太少,難得的一次,所以普遍都願意過來。

沒有這些前提的同學聚會,肯定來的人少。

同學聚會,尤其是畢業多年後的同學聚會,除了懷舊之後,也意味著一次對各自現狀的檢閱。通俗來說,就是看混得好不好。肯定會有些人興味寡然的。

有些人對大學生涯沒有留戀,有些人對某些大學同學沒有好感;都會讓他們不想參加聚會。

最重要、最常見的一個原因是:沒有時間。

這種懷舊性質的聚會,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排序是很靠後的,每個人要工作、要出差,要應酬,有很多瑣事,也有老人小孩要照顧,重要性都在“懷舊”前面。所以,同學聚會,或者戰友聚會,非中老年人不為,而且是在事業穩定、家庭穩定了之後,才會更多人願意來。

再補充一點:我們的這次同學聚會,是得到了現在的系裡的老師的歡迎和支持的,有人專門前來給我們介紹這些年學校和系裡的發展和建設。有了官方的支持,這也是大家能這麼團結的原因。


侯虹斌


無論是同學和戰友聚會其實都是一個階段的趕時髦、一股風、傳染給人的是都在聚會、好像我不去聚會我就沒面子、沒朋友、沒本事、這形成了一種怪心態、正因如此、混得好的想炫耀一下、混得不好的想能不能去沾點光、說不定碰到個意外情感也好、豔遇也好、解困也好、或給家人炫耀一下我還有好多同學戰友、光輝一下沒有裡子的面子。其實誰心裡都清楚、真正有大作為的人不會出席聚會、真正要好的同學、戰友都沒失去聯繫、平時在小圈裡也沒少聚會、真正大範圍聚會無非有以下幾種原因:一是組織者目的性、二是從眾心裡、三是面子上的事、四是衝動性、五是把聚會當成炒作。細想之、同學之間有那麼多感情嗎?有還是有的、但深厚的能有幾個?戰友之間在和平年代感情有那麼深嗎?有是有的、但也無非同年兵或前後兩年兵更熟悉一些!聚會還有一個目的、無非是辦個事、旅個遊讓對方提供個方便、但設想一下、現在社會誰都忙、不是原來在學校、在部隊的鐵哥們、儘量不要去麻煩人家、因為當時沒鐵到這份上、真正鐵的一直都沒斷過聯繫!再者、有的聚會年齡差好多年、認識都不認識、僅僅是一個學校的、一個部隊的、聚在一起喝頓大酒、弦耀一下、吹吹牛皮、搞個通迅錄有意義嗎?所以、有的人聚一下就再不想聚了、這股風颳過後自然恢復平靜!感情有不聚還有、本來就沒感情聚了也沒有。還是多和自已的父母、妻兒、兄弟姐妹多聚聚吧!


遠山217



我沒有當過兵,就說說同學聚會吧。

逢年過節,或者畢業多少多少年,群裡總是有熱心的同學先就張羅起了聚會的事情。這一次自己因為別的事情而沒有趕上參加,在微信群裡看見大家,看見久違了的大家,既激動又恍惚。這些曾經伴隨了自己生命中的四年青春歷程的面孔,一下將人帶回了沉睡到好像不會再醒來的記憶中。同學作為可以互相印證成長曆程的鏡子,其價值與意味都是無可替代的。

其實早在年初,就有同學開始在微信群裡說起聚會的事情。不過,應者自是積極,餘者亦似有隨年齡增長而來的某種疲態。當然,也來自以前聚會的經驗,甚至同時來自微信。微信群讓很多很多年不見面的同學們時時刻刻互動,每個人在其中的言行所表示出來的自己的狀態,實際上都已經為其他的所有人瞭解。而在日常聊天的過程中參與者們所表現出來的日常狀態和對待各種問題的觀點,也都瞭然。其中很多狀態和觀點都不是現在的你所能接受的,固然因為同學關係不會輕易去爭論,但是往往也由此不會再有深入交流的動力。

這實際上極大地降低了通過聚會了解的渴望,降低了見面重逢的慾念。正如汽車告別的時候很難互相呈現古人灞橋折柳那樣的依依不捨之狀一樣,現代技術對人情人性的消解,潛移默化,如影隨形。

好在同學老鄉戰友作為曾經有過一段共同經歷的人的特殊群體,其近於默認的情感聯繫,在中國社會中還沒有稀薄到西方式的個人化自由的鬆散稀疏的程度。但是大勢所趨的方向卻是與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一樣,更趨於尊重個體的獨特性,而不再像從前那樣一味在集體性裡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大約是與時俱進,我現在所期待的同學聚會,不是與出差開會類似的那樣的圍桌吃喝,不是貌似熱鬧的寒暄之後的那些沒完沒了的勸酒、說網絡笑話,不是有心沒肺的開涮和酩酊大醉的表白;我所期待的同學聚會是熱情和安靜相攜手的款款而談,是大家都能很快找回上學的時候的純潔純真,在被記憶重新燃起的熱情中以禮相待、以誠相待的暢所欲言。

大家可以一起在山野裡散步露營,在水邊漫行,可以成群打夥,也可以三三兩兩,還可以兩兩相對。幾十年過去,當年青春年華的互為背景,如今變成了無數的感慨和已經的豁然,作為老熟人,作為某種程度上的人生“伴侶”,我們有多少話需要安靜安詳地交流,需要毫無芥蒂地傾訴!

這應該是一個近於唯一的可以去除社會化身份的場合,這是唯一可以恢復童年的純真的環境,我們為什麼還一定要依著乏味的空話套話習慣去表演虛頭巴腦的生存術!畢業以後的社會化的面具就不必在這個時候戴得那麼嚴實了,對於金錢與權力的膜拜是不是也可以在這樣唯一可以破例的場合裡破例破例?

不管是貧富高下和地位差異,不管是身份尊卑還是經歷區別,都不應該成為我們要帶入同學聚會的符號。我們應該脫離開那些符號,盡情地舒展本真的自我,在這唯一可以互相確認的本真裡,收穫人生中互相聯繫、互相依託的力量。

當然,這個目標是註定無法實現的。

社會化的力量已經不允許再有如此理想主義的畫餅存在,這樣的類似什麼主義理想的東西,即便是當年一起上學的所謂青春年華里也從來沒有能普遍實現過。現實總是比概念殘酷,帶著揮之不去的缺陷的汙濁總是比理想中的一塵不染要捷足先登甚至貫穿始終。

我們都已經不再是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不知道要幹些什麼的少年,荏苒的時光很可能再也荏苒不了已經過去了的這麼多年。在有限的生命歲月裡,要儘量多做一些更對得起自己生命中的時間的事情。

大致正是這樣的原因,才讓人們不約而同地對那種形式大於內容更不可能有理想中的模樣的大聚會產生了某種不滿足感;以至於參加聚會的人越來越少。

我在表達自己的祝福的同時,也表達一下自己的期待:期待著在未來的生命歷程中,不是很刻意地就能與諸位同學一一重逢;在沒有被安排的驚喜裡,在自然而然的狀態裡,再話桑麻、重敘前緣;將我們互相見證的對方的青春時光,做又一次的回味。


東方連話


1、同學聚會開始變質了

以前同學聚會,是因為大家有一段時間不見了,大家彼此想念,就會不由自主的聚在一起,然後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而現在,這種味道變了,成了一種變相炫富的活動,組織者經常都是一些在社會上混的比較好,現在比較有錢的,然後想把大家聚在一起,然後顯擺,可能當時他們在學校裡成績不好,沒有受到老師的優待,或者被班花習慣性忽視,現在不同了,有錢了,混的有模有樣的,就是想證明一下,當初老師或者某些女孩子的眼光是錯誤的,通過比較和證明來找回當初丟失的“成就感”,然而很多人卻不願意做這樣的一個見證者。

2、混的不好的人習慣隱身

很多不想參加聚會的人,大部分都是混的比較差的,他們在社會上摸爬打滾很多年之後,還是一事無成,再加上虛榮心作祟,寧願不見人,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近況,所以會把QQ在線改成隱身,手機號碼也不想讓以前的同學知道,就算有同學聯繫到,讓參加聚會也會以各種理由不參加,繼續隱身。

3、聚會時沒什麼聊天的話題

這是大部分人不參加聚會的主要原因,因為很多人參加過一次聚會之後,第二次都不會再去了,因為感覺特別無聊和枯燥,一開始見面,或寒暄幾句,什麼好久不見,你好像瘦了,現在在哪裡工作,幾句日常的交際用語過後,大家可能就會拿起手機,你聊你的微信,她玩她的QQ,我看我的新聞,對面以前的這些同學,再也沒有以前那種純粹的交情了,這種應付式的聚會,還不如不見。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以前的同學,當時因為大家天天相處,有相似的所見所聞和共同的話題,因此感情也會很深,畢業之後,這麼多年不見,大家所處的經歷不同,共同的話題也沒了,那這樣的聚會,對他們來說,也變得可有可無了。


Mr小春子


同學大聚會,多少人樂意去呢?恐怕觀點行動態度各異,部分人覺得無意思。混得抬不起頭的真不想參加,被硬拉才去,在聚會現場,混得一般的坐在角落只管和三二個熟悉一點的找有限的話題,沒半小時就無什麼好談的了,那些吃皇糧的公職人員,講二句客套的話,當然是怕講錯有失身份,他們對不太熟的同學是不冷不熱,仍保持一份友好,算不錯了,至於商界風雲人物,坐在一桌高談闊論,語言間無不顯示自己的非凡見識,那些小老闆們、生活過得滋潤的,少了那種高談的資本,沒關係,有一定經濟實力嘛,就談下享受,坐在一起講如何悠遊四方,講下黃色小八卦,並時時發出淫笑聲,現場上得意男生寫意滿臉,春風女生從容淡定,只有失意者後悔參加了這種聚會。從前那些班花級花,情聖情仙,則被私下拿讀書時情史當談資,甚至趁熱鬧起鬨讓他們飲交杯酒,趁醉意推他們去酒店房間,半推半就了卻讀書時的願望,搞到各自回家後被配偶察覺,婚姻危機……聚會變成顯擺、推銷、獵豔……的機會。儘管我曰子過得不委屈,我也僅三四年才參加一次,我更喜歡四五個合得來的小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