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球报》独家专访:

一段江湖 一个背影

如果要追溯辽足十连冠辉煌的历史,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它的奠基人——倪继德。

熟悉倪继德的人,都说他性格有些怪,他不愿在人前多说话,认死理。但有时,老倪又很隐忍,不争不抢,不管外界的声音多嘈杂,老爷子都只会用一句“真正的历史,是写在人们心里的”来平息纷争,安慰自已,留下一个坚强的背影让世人唏嘘。也许这也是老足球人的共同特点,他们苦过、累过、委屈过,但终究还是会挺直脊梁,逆风前行,甘心一辈子做个先驱者、植树人。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近些年,倪继德已经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甚至连他的弟子都无法寻见他本人。有人说,倪指导之所以“消失”可能是因为他在家写书,老倪是个专研理论的学术派,如果他把这些年的训练心得写成专业书籍并得以出版,将会对中国足协青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还有人说,倪指导可能忙着钓鱼和教小孩子踢球,现在沈阳踢球的氛围又好了起来,没准老爷子还会发掘出下个马林、唐尧东或是王栋、杜震宇来。

还有人说,倪指导身体情况不佳,病情恶化的很严重,已经卧床不起·····

这是一段远去的足坛江湖故事,不管怎样,在这里都要先祝福倪指导,愿您,身体安康。

老倪其人:从“尖刀”到“孩子王”

老倪1942年生人,今年已经76岁了。

四岁的时候,倪继德拉着母亲的手从庄河来到沈阳,这个从小就梦想当个铁路司机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了足球这项运动,无论是在当时的南昌小学还是沈阳市第39中学都踢得有模有样。由于身体素质高,速度奇快。中学时的倪继德在沈阳市中学生有已经小名气。1956年,倪继德加入了沈阳少年队,两年后又升上了沈阳青年队。1960年,倪继德18岁就调进了国家二队,次年又正式入选国家队。六十年代初期,倪继德作为国家队成员出访世界各国,迎接他的到处都是鲜花和笑脸,人们也送给了他一个锋线尖刀的名字。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不久后,文革开始,尖刀入库,1967年的倪继德作为“专政对象“被下放到辽宁盘锦,在稻田地里,他把身子躬成三十度教,拉着两块大石头压着的枕木,一头摔倒在泥水里,他的内心也曾一度充满质疑与困惑,这球踢的错了吗?

70年代初,全国足球运动开始恢复,倪继德跟随队伍由盘锦返城。1970年7月,国家队来沈比赛,倪继德代表辽宁队登场,用一传一射帮助辽宁队以2比1战胜了国家队,引起国内足坛轰动。同年10月,全国足球邀请赛在广州举行,倪继德又成了赛会令人瞩目的球员。各家报纸用“满场飞的飞毛腿”、“能突善射的中锋”来大力赞誉他。组委会还将他树为“学毛选典型”。

1972年,辽宁队以国家队名义出访中东,11场比赛取得了10胜1平的好成绩,辽宁队共进31球,其中,倪继德一人就进11个。

1974年,第7届亚运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幕。32岁的倪继德再次入选国家队,作为主力前锋出战。比赛中,倪继德在左膝内侧韧带、半月板都受了伤的情况下,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代表国家队踢完亚运会后,倪继德突然觉得自己实在是踢不动了,次年,决定挂靴。

退役时的倪继德32岁,他决心要带出一批孩子,为国家,把他们培养成才。

从1975年起,倪继德几乎走遍了辽宁各市普选足球人才。1976年2月,倪继德到了省体校少年队,当上了“孩子王”,他把马林、唐尧东、傅玉斌、高升、李华筠、柳忠长、李铮、王军、王勇、黄崇等一批十二、三岁的孩子召集在一起,从基础开始训练,并按照这些球员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进行的精挑细磨。从那一天起,倪继德就树立了一个改变了整个辽足风格走向的宏大理想,决心在立足北派足球快速勇猛的风格之外,再植入技术足球风脉。从而打造出一支有特色的球队。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很快,这支辽宁青年军就展露出了天赋,1981年,全国足球青年联赛,这支队伍以十六胜一平的成绩取得冠军,继而在昆明举办的十大青年对抗赛中再夺头名。1982年,以辽足为班底的中国青年队在高丰文和倪继德执教下在亚洲青年锦标赛中获得亚军,从而得以进军1983年的墨西哥世青赛。到一九八三年末,辽宁足球一队以这支青年军为主重新组建,倪继德担起主教练一职,在海埂训练基地,有行家预言,这支具有现代化全攻全守型打法的队伍将成为未来的足坛翘楚。

看着心血浇灌出的栋梁即将成才,倪继德感到心中的那团火焰已是难以压制。

栽树,绝症,没吃上果子

1984年,42岁的倪继德风华正茂,正准备率领着辽足这批青年才俊打造一片天地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个最大的玩笑,这一年,倪继德被确诊为胃溃疡癌变及高分化管状腺癌,这个读着有些拗口的专业学术疾病其实就是癌症,这场病将倪继德牢牢地按在了病榻上,也影响着他未来的命运走向。

其实早在上一年,倪继德就已经感觉体内有痛感,到了10月份痛感加剧,在当年海埂冬训期间,倪继德曾到昆明三院检查,却被误诊为单纯的溃疡。后来,老倪被好友拽去沈阳陆军总院检查,没过几天,陆军总院医生马树仁从饭桌上拉起老倪直奔医院而去,他告诉眼前这位辽军总教头,癌细胞已经出现在了他的胃部。

1984年的6月1日,倪继德住进医院,面对绝症,他瞒着姐姐和哥嫂,一个人扛了下来。胃癌手术一共进行了五个小时,倪继德的胃部被切掉了三分之二,手术成功后,等待老倪的是长达9个月的修养期,医生叮嘱老倪,术后一年之内,你的病情极易复发恶化,千万不能情绪激动,不能劳累······于是,他把修养地定到了姐姐定居的洛阳。

当年10月,在武汉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足协杯,辽足在决赛中5比0大胜广东,拿到了“十连冠”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在赛事的成绩簿上记录着,辽足的主教练一格为李应发,助理教练为金智荣。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1985年初,养病中的倪继德收到了一封名为“万望能救足球一队燃眉之急”的联名信,写信方是辽宁省体委的领导,信中说,希望他能在亚俱杯前回到辽宁队阵中,哪怕能在赛场站着也好,对此,老倪在日记本上留下句“以命换球”后立即返回沈阳,边打输液边在场边看完了辽足与香港精工的主客场赛事。此后,老倪继续随队转战石家庄、南京等赛场,一直到辽足全年赛事的结束。当年辽宁足球一、二队双双摘获全国甲、乙级联赛桂冠,完成了十连冠中的“第二冠”。

85年12月3日,在辽宁体育馆,取得荣耀的辽足正在为家乡球迷表演室内足球,看台上,数万名球迷高喊着“倪继德,讲话!”一条写着“倪继德体坛楷模“的标语异常醒目。瘦削的老倪拿起话筒,刚说了一句“谢谢”就泪流满面。不久后,倪继德再次住进医院,这两年,他的体重由158斤降到了119斤。

考虑到老倪的身体状况,体委和大院的领导决定让他退出一线,选择由李应发全面接手辽足的教鞭,其后,李应发带着这支球队最终达成了“十连冠”的伟业。

第一次组队,倪继德为辽宁足球栽了棵参天大树,但自己却没吃到果子。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先做人,再踢球 

1989年,黄祖钢成立了沈阳绿茵足球学校,聘请从辽宁队退下来的倪继德担任足校的总教练。 足校成立后招收了一批幼儿球员,以1979-82年龄段为主。郑智、杨威、王宵、曹明、杜震宇等孩子正是在这个时候走进绿茵足校,成为了倪继德执教生涯的第二拨球员。

老倪带过的球员,对他都有一种畏惧的佩服,就像是面对一位严父,有球员说:你在倪指导身边,他都不用说话,看他那张脸我们就不敢闹了,我们敢给其他教练起外号,但是对倪指导,谁也不敢起外号。那个时候我们都是仰头看倪导,他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也一直都很高大······

“先教做人,再教踢球”是老倪的教育宗旨,他从不打打骂球员,但却以训管理严格著称,例如规定下午两点半开始训练,但所有球员几乎2点15分就已经集合了,用老倪的话说:“队员迟到一秒钟都不行,遵守时间,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代表的是你的人品。在训练中,球员动作不规范,倪继德就直接示范,并会时刻提醒部分队员,要根据自身情况加练、多练和出早操。有球员回忆说,看老倪做示范才能看出他踢球时的真本事,有一次训练课后,倪指导要求小球员踢中立柱才能走人,全队上下没有一个孩子能踢中,结果,老倪过去摆好球,连踢几脚都在打在了立柱上。

每次训练课后,倪继德都要求学员必须写日记,他也会定期对球员心得日记进行检查,并在下面进行批注。老倪经常对球员强调写训练日记的重要性,“你们可能以后不会成为职业球员或国家队,但是你们通过这种思考总结,长期积累下去一定可以做一个好教练。”事实证明,倪继德的做法确实收到了成果,以致多年后有辽足球员这样对他说:“倪导,我现在把您当年逼我们写的日记拿出来教小孩,照样管用!”

在不训练的时间里,老倪每天都会在办公室不断的看资料,看国外的青训资料和相关比赛录像,分析国外的比赛中场上频率变换和攻防转换,然后再制定一套详细的训练计划,倪继德看的最多的录像来自东德和西德,而他的执教风格依然是走技术路线,强调小快灵,稳准狠,为此,老倪从不放松对业务工作的学习。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有一次,有位球员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倪继德的球队,就前往老倪家拜访,推门而入,浓重的烟雾覆盖在整个房间之内,昏黄的灯光下,这位家长看见倪继德倚在墙隅费力的在一个日记本上写着什么,屋里的黑白电视上则正放映着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比赛画面。当他走进了倪继德身边时,才看清老倪正在用摄录机录着世界杯的重播比赛,同时在笔记本上仔细的记录着的是整个比赛过程。还分析着双方球队的技战术特点和重点球员的表现。老倪的面前,30多卷录像带零乱的摆放在电视机前的木桌上,床榻一角堆着厚厚一叠已经使用过的笔记本。

有人说,倪继德对足球发展的学习专研在当时国内教练中也算是首屈一指,教练员自身能力的提高可以给不同的球员在其不同阶段更准确的设定目标,并让年轻球员一直保持对足球的饥饿感。

在这种饥饿感下,倪继德带领的第二拨球员也走到了一个岔道口。

大院?高丰文足球学校?

从1992年起,绿茵足校便陷入了动荡的漩涡。先是主教练杨玉敏被调到辽足一队担任教练,然后就是校长黄祖钢被调到沈阳市足校担任校长。足校中的大班学员郑智等人被调到了张光莹所带的辽青队,而杜震宇这些小班队员继续在绿茵足校训练。

1993年,队里的孩子最小的都10岁了,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正式球队编制。倪继德就这个问题和大院的领导交换了意见,但当年得到的回答却是名额要让给另一家体育学校。

1994年,倪继德旧事重提,但却被告知当年的名额要给“马家军”。于是老倪又忍了一年。

1995年,倪继德为了编制的事再次找到领导,这次他提出“这批球员将来肯定会出一些人才,如果能够有35人,哪怕只是30人进入正式的体校编制,辽宁足球将会受益匪浅,所以应该设法把他们留住。”可惜,当年的名额还是给了“马家军”,从大院回来后,倪继德愤然辞职。

不久,绿茵学校面临解散的危机,这意味着没有得到大院编制的小球员面临无球可踢的情况,恰巧此时,高丰文足球学校在沈阳西郊成立,需要招收球员,老倪也在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老队友的这家私人足校上。

老倪向所有球员家长征求意见,想把孩子都带去高丰文足球学校继续球员生涯,问家长同意与否,“愿意跟我走的就跟我走,不愿意跟我走的就留下。”几乎所有家长都异口同声的告诉老倪:“倪指导,我们认可你,别管是去高丰文还是李丰文,就是去西藏我们也跟你去,你去哪我们孩子就去哪“

大院里毕竟还是有内行人,回过神来的领导层也感觉到了这批球员的重要性,立即采取了“抢人”的工作,时任大院青少年总教练那希君主动找到一些球员家长,希望留下一部分球员,“只要孩子能留在大院,马上就成立辽宁少年队,给予编制和保证。”

辽宁足球奠基人的悲剧人生

踏破铁鞋无觅处,却突然间得到能留在大院的机会,这对每个球员都是一种诱惑,此前,郑智,王霄等年龄稍大的球员都留在了大院体制内,并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如果此时前往高丰文足球学校,个人每年还需缴纳4000元学费,而留在大院则全是免费,还会发放运动服和比赛补贴。更重要的是,球员想要在未来进入辽足一线队,从体制内逐步上升在当时是一条唯一的通道。

最后的结果,杜震宇、曹阳、王睿、张笑非、姜鹏翔、张宝峰等球员全部铁了心跟着倪继德前往了高丰文足球学校,无论对球员家长还是老倪本人来说,这都像是一场没退路的豪赌。

然而,这场豪赌没过多久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就在高丰文足球学校成立后的第一年,老倪带领这批球员前往四川西昌市技术学院冬训,但在冬训过程中,倪继德与高丰文在球员饮食生活和训练计划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在调和未果的情况下,在那年冬训的中途,倪继德向高丰文提出了辞职的要求并返回沈阳,将球队扔给了原沈阳体校教练王尚灵独自带领。

不久,沈阳的一条又消息传回西昌,倪继德重返辽足接手青训总监一职。

这支球队的灵魂不见了。

长春长春

也许,倪继德会预料到,他从绿茵足校带出的这第二批子弟兵日后会成为国内联赛冠军,但也许,倪继德也不会想到,他们后来真正发光发热的地方并不是在辽宁,而是距离沈阳300公里之外的吉林省省会长春。

1996年,长春亚泰俱乐部正式成立,聘请老帅李旭川任球队的总教练,当时就有一名高丰文足校小球员前去参加入队考试,结果立即就被亚泰方面相中,时任亚泰俱乐部总经理于伟华在得知他来自沈阳高丰文足校后就问他:

“你们那里像你这种水平的球员有多少?”

“我这个水平的在那个学校有的是!”

于伟华闻听这个消息自然喜出望外,立刻通过李旭川与沈阳方面进行联络,经过一番周折,高丰文足校最终表示可以向长春亚泰转让这批球员。

事后多年,当辽足俱乐部由于长期卖血而导致青黄不接的问题时,曾有声音指责,倪继德是辽宁足球的“罪人”,是他把这批球员带到了长春亚泰,做了他人嫁衣。但实际上,倪继德当时并不能左右这场交易的发生。

未完待续...... 请关注球报

球报记者 金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